道路和空中交通制造的巨大声响与更高的高血压、 心脏病和中风风险有关。科学家正在揭示噪音带给人体心血管系统压力的更多细节。

2011年,德国最繁忙的法兰克福机场开通第四条跑道,这引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此后数年,抗议者每周一都来机场游行示威。2012年,一位抗议者向英国媒体路透社表示:这正在摧毁我的生活。每次进入花园,我只听得到飞机的轰鸣声。

新跑道在美因茨大学医学中心的心脏病专家托马斯 · 蒙泽尔(Thomas Münzel)的住宅上方,调度着数十架飞机的往来。蒙泽尔表示:我的家在德国高速公路附近,靠近市中心的火车轨道。到目前为止,飞机的噪音是最令人讨厌的。蒙泽尔已阅读了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将噪音与心脏问题相关联,但当时的证据很少。出于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他从2011年开始将研究重心转移到了噪音与心脏健康上,试图寻找更多关联性证据。

长时间接触高分贝噪音与听力受损间存在关联。来自飞机和汽车的喧嚣正让人类付出代价:交通噪音已被标识为一种主要的生理压力源,仅次于空气污染,威力跟二手烟和氡气差不多。在过去十年间,越来越多的研究将空中和道路交通噪音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直接关联在了一起。科学家也开始剖析其中的作用机制。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精神病学家和流行病学家、国际噪声生物效应委员会主席马蒂亚斯 · 巴斯纳(Mathias Basner)表示,关于噪音对生理产生影响(对细胞、器官以及整个种群)的证据越来越多,我们有望揭开更多真相,但眼下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低调杀手的危险性。

恼人的交通噪声是压力源,可触发人体释放包括皮质醇、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II(ANG II)在内的压力激素。这种应激反应(尤其是慢性的)会导致血液化学成分的改变,干扰血管功能:被称为粘附分子的有害氧化剂数量的增加可重塑或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此种生理活动和随之而来的炎症会导致或加剧许多心血管疾病。

通往心脏病之路

据估计,大约有1/3的欧洲人和美国人经常暴露于噪音中——大约在70~80分贝(正常的对话声通常约为60分贝),汽车和卡车的轰鸣在70~90分贝,警笛和飞机制造的声响可达120 分贝甚至更高。

许多研究将长期暴露于环境噪声与心脏病相关风险的升高联系了起来。例如,根据2018年刊载于《噪音与健康》(Noise & Health)杂志的一项研究(调查人数超100万),法兰克福机场附近的居民相比住在更安静社区里(其他居住条件相似)的居民,中风风险高了7%。2020年,《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发表一项重要研究,作者团队分析了20002015年,发生在瑞士苏黎世机场附近居民近2.5万例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事件。该研究发现飞机夜间低空飞行的噪声可能导致了居民夜间死亡率显著增加(尤其是女性居民)。

5.1

研究人员探究噪音对心血管的潜在影响时,聚焦于一个重要环节——动脉和血管内层的内皮细胞的急剧变化。内皮细胞可能会因噪声刺激而从健康状态转变至“激活”且发炎的状态,并造成严重后果。

从噪声到血管的路径是这样的——当声音到达大脑时,它会激活两个重要的区域:听觉皮层(用于处理噪声信息)和杏仁核(用于控制对噪声的情感反应)。如果声音信号响声变大(尤其当它发生于睡眠过程中),杏仁核会激活人体的逃跑或战斗反应(即使他主观上并未意识到这一切)。

为探究夜间噪音如何影响健康,研究人员调查分析了20002015年苏黎世机场附近成年居民的死亡数据,发现那些死亡前2小时暴露于巨大交通噪音的人们死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女性)。

一旦开始,这种压力反应就会促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释放:一些动脉收缩,另一些则扩张,血压上升,消化变慢,糖和脂肪大量充斥血液以供肌肉快速使用。(如果噪声很恼人或超出了人的可控范围,则反应可能会增强。)级联的压力反应还会促使有害分子生成,导致氧化应激和血管内壁炎症。这种功能障碍的内皮细胞会干扰血液流动,并影响许多其他过程——进一步导致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动脉粥样斑块、肥胖症和糖尿病。

针对人类和小鼠的研究表明,即使暴露于夜间飞机噪声几天后,经受了强烈刺激的内皮细胞仍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意味着高分贝噪声不只威胁有着心脏疾病或代谢问题的人,也对健康人群造成隐患。根据蒙泽尔与其同事于2019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健康成年人在沉睡期间被动接收了火车声的录音后,其血管功能几乎立刻就遭到了损伤。

蒙泽尔表示:“我们很惊讶,年轻人在听了一个晚上的火车声之后竟然就出现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我们一直认为这需要数年时间积累才能发展形成。”

研究挑战

在继续积累数据的同时,研究者还试图搞明白噪声和健康问题间复杂的因果关系,但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开展长期睡眠实验,辨别白天和夜间噪声的不同影响,将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影响剥离开(二者往往成对出现,造成综合性影响),等等,都够科学家费好大劲儿琢磨的了。

伦敦国王学院健康服务科学家安德烈亚斯 · 希里希斯(Andreas Xyrichis)指出,由于声音具有主观性,因此环境噪声的后果也很难解析。研究重症监护的希里希斯知道,电话铃声和餐盘的声响既可能缓解症状,也有加重病情的风险,声效因患者而异。

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噪声污染与身体健康水平下降之间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由于交通噪声,西欧人每年集体损失超过160万年的健康生活。此计算结果基于由噪声暴露直接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以及噪声引起的残疾或疾病的年数。而且这个数字可能还会增加。要知道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18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5%,到2050年,55%或将增至70%。

一些政府听取了公众的抗议声,试图通过夜间飞行禁令,鼓励使用更安静的技术,以及对被投诉的噪音制造方处以罚款,以缓解城市的喧嚣。另一方面,就个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加装窗户或悬挂降噪窗帘——又或者搬到更安静的地方去住(如果可能的话),以确保卧室的安宁。巴斯纳表示,更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可能是在晚上佩戴耳塞入睡,或将卧室移到房屋较为安静的地方。在他看来,即使人们并没有被明显的环境噪音困扰,也应该采取此类措施。

资料来源 Knowabl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