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人驾驶汽车想法,并不是完全荒唐的。其实,无人驾驶的交通工具早已在巴黎、伦敦和范库弗载人飞驰了。但是这些无人驾驶交通工具都有一个缺点,即它们都是在轨道上沿着事先确定好了的路线运行。尽管自动轨道系统早已经可以建造了,但是由于没有必要与有人驾驶汽车和步行人在路线的随意性上去竞争,所以并没有进行制造。
对于无人驾驶的公路交通工具来说,如果它们拥有自己的车道以及某种引导设施的话,那么它们完全可以像有轨交通工具那样工作。一些在这方面的尝试(如在1997年美国加州圣迭戈市举行的试验以及日本的自动公路计划)表明,这一想法是现实可行的。在这些试验中,研究人员们在柏油路面上安装了一些特殊的装置,这些装置可以通过传感器收集路面的信号,然后把这个信号传给汽车上的自动驾驶仪,从而可以对汽车进行导引。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们已经研制出一种道路参照传感系统,它可以准确地确定汽车相对于公路中线的位置和取向。研究者把每件成本低于1美元的永磁体以4英尺的间距埋入到每条车道的路面下,总的安装价格大约为每公里6000美元,这还仅仅是修建公路本身成本的一小部分。然后,他们为每辆汽车安装上6个磁力计,从而可以使车上的自动驾驶系统能够探测到车道的中线,进而可以自动驾车沿着车道前进。
在伯克利研究人员研制的系统中,最为巧妙的是由于这些磁铁在路面上可以形成一种二进制式的编码,可以把一些路况信息,如里程、道路曲度以及山的坡度等用这些编码标识出来。日本的自动公路计划(有望在2002~2003年建成)将在部分上采用伯克利研究人员开发的技术。
无人驾驶交通工具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使当地政府、汽车公司、电子制造商以及众多拥有汽车的人对它感兴趣。当这种公路建好后,他们的汽车在10年内将几乎不需要进行维修。值得提醒的是,这将导致学开车的时间变得更长。
[郝建纲译自The Economist. com,2001年6月21日]
数字化的公路卫士
配备有数码相机的网络化车辆可以帮助工程师们修补美国那“遍体鳞伤”的公路。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有16%的乡间公路和32%的市内公路的路况都很糟糕或者比较糟糕。在冬天,这种情况会更加恶化。因为当水顺着路面的罅缝流到路面下聚集起来后,一冻再一消,就会在地上留下一个洼坑,从而使公路受损。这种洼坑对于在其上行驶的车辆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可以使充气不足的车胎坏损,使车轮扭曲而且还可以使横梁和车轴歪斜。
如果说在坑洼路面上行驶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那么修复这些洼坑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通常,各个州以及联邦公路管理局都是通过对公路进行录像,然后通过对录像的分析来确定有坑洼的路段。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劳民伤财的。一个录像片段每次只可以供一个人检查,所以这些录像不得不在多个不同机构之间来回倒手。这使得本来就已经繁重的工作变得更加令人头疼。
王凯文(Kelvin Wang)是阿肯色大学(阿肯色州的公路之差是全美闻名的)的土木工程学教授。他研制了一种特殊的篷车,在车上装备有数码相机,可以用来收集更为准确的路面数据。这些高清晰度的照片立刻被传送到工程师们的计算机上,从而使他们可以识别出路面受损的地方来。任何与该网络联机的人都能够查看到这些相关的数据。
这套数字化方案存在的一个障碍就是价格:那辆原形车的造价高达50万美元,而随后为交通管理当局提供的商品车也高达25万美元。此外,王博士和他的同事们还研制了一套基于多媒体的公路信息系统(MMHIS),该系统利用录像压缩技术以及高速网络来把已有的录像资料和工程数据连接起来,从而使用户更容易访问。尽管这一系统目前尚不完善,但是它可以使人们在分析数据的时候速度更快,方式更加灵活,从而可以更加高效率地修复坏损的公路。
王博士相信,在未来几年里,这种数字化篷车将成为美国公路上的“座上宾”。因为到那时,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驾驶员们可以对由路面坑洼问题造成的车辆损失提出赔偿请求,路面上的坑洼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非常“昂贵”的问题。大多数的州估计宁可配备王博士发明的技术也不愿跟人家对簿公堂。
[郝建纲译自The Economist. com,2001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