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同时又是久负盛名的研究开发性公司。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研究院所的改革,其中已有相当一部分院所已经转制,这是面向市场的必然趋势。

转制成功的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在这方面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是,IBM的成功之处,笔者认为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因为IBM掌握了让实验室赢利的方法(见本刊今年第一期)。在国内,过去有不少研究成果都有样品,或者是展品,但是很少成为产品,更难成为商品。随着研究院所的转制,研究成果不能只停留在样品、展品阶段,而是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即由样品、展品转变为产品和商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加速产业化进程。成功的高新技术产业无不是这样的。

但在国内,由科技人员亲自下海获得成功的虽有,但并未形成批量。我们正需要有一大批科技人员与企业家结合在一起,办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来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所以,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具体措施,鼓励科技人员下海。这些下海的科技研究人员,或者未下海的科技研究人员研究一下IBM的经验是大有好处的。至少是少走弯路,更容易成功。

IBM的经验有许多,但我认为这几条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鼓励科研人员创新。仅在2000年,IBM在美国就有2922项授予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11项专利,在美国连续8年占据冠军位置,是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相比的。这说明IBM公司的科研人员无时无刻不在创新。唯有创新,才有效益。日益雄厚的专利实力,使它在2000年获得的技术授权费高达17亿美元,这还不包括IBM为自家产品所用的基础发明。

其次是增加研究开发的投资。在2000年,IBM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为52亿美元。它是居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之后的第三大研发投资者,比一比我们,有多少大公司能拿出相当雄厚的资金用于研发呢?舍不得投入,哪有产出?

第三是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要平衡。忽视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开发性研究。IBM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基础研究的战略实施过程中,机会就会闪现出来。那些过分强调应用开发性研究的人,总认为基础研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事实上忽视了基础研究,也就失去了技术之源。任何新技术、新产品的问世,都是以基础研究为本的。没有基因研究,哪来基因工程;没有原子核的研究,哪来的核技术……?而IBM公司不仅资助像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研究,而且也资助诸多的技术应用研究。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第四是定位“全球服务”。这里是指IBM公司把“全球服务”作为自己的单项业务来抓,向研究人员提供市场渠道,让他们与其有关的服务单位建立起密切关系,进而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科技要为经济服务。能不能服务好,关键是科研人员要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我国的科技研究人员,就总体素质来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就个别而言,忽许会有顶尖人物出现,他们不仅是从事研究的专家,而且一旦下海又会成为杰出的企业家。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少得可怜。所以,从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在经济大潮中造就一大批这样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