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SARS突发事件的爆发,使得与此相关的健康、保健,甚至包括药物开发这类比较专业的问题成了普通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尽管知道相当困难,但很多人还是寄希望于科技界早日开发出能有效防治SARS之类病毒传染性疾病的药物或疫苗。可能也是受了这种心理的影响,在选择本期启明星专栏的采访对象时,编辑部同仁很自然地把目标锁定在与药物研发有关的单位和人身上。位于浦江张江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现有两位“启明星”,经联系,我对其中的一位——2001年得到启明星计划资助的胡立宏博士作了采访。
胡立宏先领着我参观了筛选中心,边看边向我介绍起中心的情况。该中心是1997年5月经科技部批准,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为依托单位成立的。中心由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共同投资建设,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药筛选中心。中心实验大楼符合国际GLP规范,拥有一批包括核磁共振仪、药物筛选自动化操作系统、化合物样品和测试数据计算机管理系统等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中心并拥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研究队伍。经过三年筹建,2001年1月8日通过由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验收。新药筛选中心与新药安全评价中心、上海中药创新中心以及新近刚刚整体搬迁到张江的药物研究所等一起构成了“上海药谷”的概念。
座落在青草绿树间的新药筛选中心,外表看上去是一处非常安静、典雅的建筑,只有进得其中、耳闻目睹研究实验人员专注的神态和忙碌的身影,才会感受到这里其实也是战场。
坐定在胡立宏的办公室,我向他请教了两个问题。首先新药筛选模型是怎么回事?这位现年34岁的博士告诉我,筛选模型大致分为常规筛选模型和高通量筛选模型。常规筛选模型多为经典的药理模型,采用微生物、酶、受体、组织器官以及整体动物等进行测试,筛选费用大、周期长、化合物用量大。对为数不多、有一定量的化合物样品,通常采用常规筛选模型进行筛选。高通量筛选模型为分子和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特点是灵敏、快速、微量、准确、筛选费用低,适用于大量化合物的快速筛选。对于组合化学产物、中草药中分离的多组份混合物、微生物的发酵液等数量较大的样品,通常可以考虑采用高通量筛选模型进行筛选。
从胡立宏的简历中,我知道他是1991年自杭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考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攻读研究生,于1997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二年后回国,被聘为上海药物所副研究员。他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有:熟练运用先进、快速的分离纯化技术和活性跟踪方法从传统的中草药中分离活性化合物;对活性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2000年4月,他加盟刚成立的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中心建立的分子、细胞水平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和高通量筛选的技术平台,使胡立宏和一批像他一样胸怀抱负的年轻人有了展现才华的舞台。他和同事们决意结合我国特有的传统中草药知识,凭借在创新药物研发中积累的经验,继续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工作。去年2月,胡立宏被晋升为研究员,时年33岁。
在回答我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中国创新药物的研究前景时,胡立宏拿出了一份由他执笔撰写的文稿,内容是建议尽快落实建造国家筛选样品库。胡立宏解释说,新药研制的前提是要发现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做到这一点需要两方面条件的支撑:一是要建立快速、微量、定向的分子水平的体外筛选模型和测试方法,以及基于自动化技术的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这一技术平台在新药筛选中心已经具备),二是要有大量可供筛选的样品资源,包括新合成的化合物和天然化合物。胡立宏介绍说,从目前中国这方面的情况看,我国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因不当使用而造成的令人痛心的情况。我国每年新合成的化合物和从我国丰富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资源中分离的天然化合物,总数估计在十万至几十万之间,这是我国创新药物极为宝贵的来源。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制药业已经习惯于以仿制为主,缺乏创新药物意识,对所得到的化合物大都弃之一边,大量的化合物被闲置。而国外药物研发机构则乘虚而入,用各种方式大量收购(或变相收购)我国的化合物,导致我国资源优势严重丧失。鉴于此种现状,胡立宏等一批人向国内有关部门痛陈己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建立国家筛选样品库。胡立宏等认为,鉴于目前的国情,只有依靠国家力量,政府投资才能保证建立一定规模的筛选样品库。事实上,新药筛选中心早在2000年就已在尽其所能筹建这一国家样品库,目前他们的样品库内已积累了25000个纯化合物,并含有大量我国特有的植物提取分离样品,其中仅来源于中草药的天然化合物就有4000多个,虽就库容量和类型而言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离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筛选样品库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没有国家财政上的有力支持,是难以为继的。
在我与胡立宏的交谈中,他甚少谈及个人的情况,给我参考的个人履历也只有短短的几行文字,而一说起筛选中心,谈起样品库,他则变得非常健谈。我们聊到的一个话题是经费问题。随着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今国内绝大多数的科研单位都要通过争取到项目课题经费来维持和发展,这就逼迫广大科研人员将研究方向更多或全部锁定在有顾客、市场前景明确的项目上。而国家新药筛选中心也完全是这种情况。如胡立宏这样担任一个部门管理的科研人员的很多时间是用在怎样谈项目、怎样赚钱上,“因为中心人员的工资奖金,甚至水电煤,都要靠自己解决,没有钱怎么办?”胡立宏如是解释。但我也了解到,正是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胡立宏从2001年到2004年已经争取到了200多万元的研究经费,其中绝大多数是纵向研究项目,包括启明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传统中草药中寻找PTP1B抑制剂)和上海市科委项目(关于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样品库建立及相关创新药物研究)及一项国际合作项目等。同样令人高兴的是,胡立宏这几年来还发表了30多篇论文(大多数发表在本行业国际级杂志上)、申请了多项专利,并参与了若干本专著的编写。
尽管我此次访问没有得到与抗SARS有关的药物筛选的信息,但我想我们已经有了类似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这样一批现代化的、与国际接轨的药物研发单位,有了一批像胡立宏这样的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专业人员,若假以时日并给以必要的政策环境的支持,他们当会有出色成果回馈社会的。例如在细胞模型上,胡立宏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已从他们的化合物库中筛选出一些具有较好抑制SARS病毒活性的纯化合物和中药提取物,并正在申请专利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之中。
[江世亮采写自2003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