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这里我想再说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美不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属性,也不可能由主观意识自动产生。他是两者利益关系在主观上的表述,两者缺一不可。实际上,所有这些判断型的情感概念也都符合这一点。因为,这些情感就是主观上用来表述客观事物对己是否有利的表达方式。因此客观事物中根本不存在有美的因素,主观也不会自动产生美的意识,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导致对利益关系的体现,才造就了美。

以下我想着重对美的定义表述中的五个要素,分别加以阐述。

(1)“主观观察者和客观事物”,两者缺一不可。美是由主、客观互动式利益关系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述。它不可能由主体或客体单独产生,只能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且随着关系的变化而改变。这也是情感这类判断性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

(2)“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把正面情感(如美、善、爱等)与那些反面情感(如丑、恶、情等)区分开来。这也说明美是观察者对事物中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的因素的表达,生存利益是美产生的真正的动力。

(3)“潜意识”。这说明产生美的行为是一种潜意识活动。人的意识反应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主观所控制的和自主的,并由大脑经过逻辑思维推演而获得的意识反应,即主观意识(或说“有意识”、“主观能动意识”等),它的主要作用是作出推理、判断、决定等实际行为活动,如代数演算、写作、讨论、决策等。而另一种则是不由主观所控制的和不自主的,并非由大脑经逻辑性推演而产生的意识反应,即潜意识(或称“下意识”、“直觉”等)。或许,我们可以对照主观能动意识,将潜意识称为客观被动意识,因为它往往是在时间太短和原始信息不足,或信息太多,且很不确定或是在主观意识不能作出判断时,大脑未经逻辑思维推演而产生的应急性意识反应。它的主要作用是作出应急性的判断决定、情感,及习惯性动作等行为,如在遇袭时的防御性动作,以及对新事物所作出的感性判断等。因此,潜意识对于美丑等初级情感认知产生的影响是主导性的和决定性的。而事实上所有情感认知都是由主观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影响产生的,不过由于主观意识和潜意识相互参与作用的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情感的产生。

潜意识对事物的判断是依据以前的经验进行对比作出的,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超时空的。如一个人遭遇的突袭也许是生平第一次,但潜意识所依据的经验对比或许可以追溯到婴儿出生时与助产师的第一次皮肤接触(即遭遇入侵),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与某个陌生物体的偶触,甚至是接触了任何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事物或动作。总之,潜意识所要对比的经验,在时间上和广度上是主观意识所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经常让潜意识来作出那些主观意识所不能作出的决定。

(4)“在形式上所呈现的”。这主要表述了美和其他与之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这也就是说美所主要表述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即便是所说的“内在美”也是指内在形式,而不指其内容的性质和实质。如我们可以用“心灵”或“心好”评论一个人,两者表述的大概是一个意思,但它们所针对的侧重面却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将美与好这两个字置换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两个字之间的细微差别。一般我们是不会用“心灵好”或“心美”去形容一个人的。这里我请大家注意一个很重要的字“灵”,这个概念实际指的是灵魂,而从灵魂一词的含义来看,它是指可与人的客观肉体分开的、人的存在形式。这也就是说,心灵实际上表述的是人内在的品质所反映的形式,这是相对于人的外在面貌与形体的形式而言的。显然,对于这种人内在形式的表述只能用“美”,而不能用“好”。由此也可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美的现象,如一个美人但不是好人,一个好人但不美丽等等。不过人们对于这种美的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美而不好的人会变得不再那么美了,而相反,好而不美的人却会变得越来越美,这种变化最终都是由生存利益的需要所导致的。

(5)“判断性感知反应"。这明确说明了美是一种情感关系的表达。

从以上对美的定义中五个要素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美的本质。在人们被一事物的美所吸引时,其背后真正的动力是生存利益,是它使我们看到了美,并由我们的潜意识将其捕获,而捕获的只是客观事物所呈现的形式,不管是内在的或是外在的。这就是我对于美的本质所做的考察的结果,正是基于这种考察,我把美定义为“美就是主观观察者的潜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干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

关于_美_的科学思考_下__陈炬涛.pdf - Adobe Acrobat Pro DC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四)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日常生活当中可能遇到的有关美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可能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恐怕就是有许多人会提出,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感受到的美的事物都是对己有利的,如毒蘑菇、巨浪或海啸等。怎样才能解释这些现象呢?首先,如果我们确认美是对事物在形式上的感知,那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内在性质有时与其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一种内在性质可以表现为几种不同的形式,几种不同的内在性质也可用一种形式来表达;其次,更加关键的是要确认美的感知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潜意识的判断,则是依据先验的认知(或理念)而进行的,所以这种感觉判断不是十分正确的。如我们常把颜色分成冷色和暖色,这种分类方式完全是凭着日常生活经验中对颜色的感觉,如光、火等较暖的事物则往往是偏红偏黄的颜色。而水、绿荫,甚至与蓝天等较冷的事物则往往是偏绿偏蓝的颜色。人们对于颜色的这种冷暖感觉只是潜意识利用先前的经验认知对事物的颜色进行的一种比较、判断。显然,这种判断并非常常都是正确的。如人们对于一个温度较低的红色或黄色物体的感觉,要比一个温度较高的蓝色或绿色的同样物体的感觉来的暖,就是不正确的判断。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知,而是具有一定的情感取向。

再来看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有关美的现象。如当一个人第一次见到一个形式怪异的陌生事物,如在展览中看到一些前卫作品,或一些抽象作品时,他的潜意识对于这些陌生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与已利害关系,没有任何先验、记忆可以凭借或依据以用来作出判断,所以在情感上所得到的答案只是“新、奇、怪”,这是许多观众在看过一些展览后的观后感。不过“新、奇、怪"或许正是这些作品的意义的所在。但更本质的原因则是作者与观众没有站在同一个利益支撑点上,所以无法产生情感的共鸣,因而只能感到“新、奇、怪”了。

一般说来,当一个人或一件事物可用美来形容的时候,这样的人或事物总是会使我们感到精神上的愉悦与舒适;而能够带来这种情感的本质东西即是利益。如人们在选择伴侣时,最初总会根据直观的第一印象,如相貌、声音、谈吐、举止等外在美来进行选择。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会进一步注意到对方的性格、品德和思想等内在美。更进一步经过深入以了解,他们又会看到另一个更为现实和更为实际的因素,即个人实力,这包括财力、才华、社会地位等,也就是更为直白和直观的生存和发展利益的表象。这个本质原因——生存发展利益,就是人们选择伴侣时所考虑的本质素质;它虽不是美本身,却是美产生的本质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等说法的道理所在。这也是为什么运动员能给人带来健康、活力的美,学者则能给人类带来智慧、优雅或幽默的美,青年人可以给人带来青春、活力的美,而成年人则会给人带来沉着稳重的美,为什么所有健康、活力、智慧的人能给人带来美感的原因。

(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感觉到的美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其本质是生存利益关系的体现。生存发展利益是人类产生一切情感的根源,它也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核心。

这里,让我们重温一下历史上先哲们的一些有关美的阐释: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这实质上指出了潜意识在对美的判断中所依据的是先验,而对于先验中规律性的整理与概括就形成了理念,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提出“美是关系”,这实际上是说美不是主观自发的一种理念,也不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它只能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一种产物及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美学家康德则认为“美本身只涉及形式”。很显然,他深刻地认识到人们对于美的观察,或说美感的产生,只涉及与客观事物的形式,内在的或外在的,而并不涉及其内容实质。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就是说美是人的潜意识通过先验的规律(理念)而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表现。而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那里,则美被表述成一种特殊的愉快感,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美是生活”的概念。马克思则提出了“是劳动创造了美”。这些观点和说法虽不尽相同,它们所表述的却是同一个本质,即生存利益,它是美所以产生的原动力,只可惜他们没能对美的本质作出更全面的阐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