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这里给大家讲述自己回国创业两年半的经历和感受。
我是2002年4月份选择回国创业的,而且是选择全家一起回国,来到中国武汉大学当教授。回国之前,我把房子和车子都卖掉了。我的夫人很抱怨,因为我当时在一个非常不错的公司工作,有很多股票(公司的很多人后来发了财)。但是什么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谓有得有失。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机遇很重要,时间很重要。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学校领导和省市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我创办了一个高科技研发中心和省留学人员创业园,目前还带了二十多个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无线通讯和软件工程方面的研发。
我是在1990年,也就是14年前到美国学习、工作的。出国10年之后,我第一次回中国探亲。在此之前,我对中国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出国前的时候。1990年的中国还比较落后,物质上比较贫乏,各项基础设施也较差。所以,2000年我回去的时候,非常震惊中国有这么巨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通过跟当地朋友的一些交谈,发现他们的心态、思想,跟我们以前大不一样,更为开放,更为包容,而且也渴望了解西方国家的一些管理、科技和人文情况。我当时的感觉是,这个国家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机会。所以,在之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我连续回去了五次。在选择回国的过程中,我想每位在海外留学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在国外生活了十多年后、要举家搬迁回国,这是个重大的决策。这个重大的决策需要反复的论证、反复的斟酌。到底自己适不适合回去?回去做什么?怎么做?自己的期望值是多少?自己将来能不能取得成功?这些因素都对你的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我要回去五次,因为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决策。
对留学人员来说,进大学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留学是第二个转折;回国可能是你的第三个转折。而且,你回国时一般都三、四十岁了。这个转折不容许有太多的风险。所以,这个决策是重大的决策。在座的有很多从中国国内来的代表团成员,你们可能不太了解留学人员回国其实是个艰难的过程。不是一拍脑袋,一天两天就可以决策的。他们需要反复了解,反复沟通,包括自己亲身去体会、亲身去关注、亲身去了解、去熟悉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将来要生活的地方和将来要接触的人。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这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年半,对许多朋友来说可能短一点,也可能更长一点。
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了解这种现实。接下来,我想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回国的待遇问题;二是回国人员的心态;三是地域的选择;四是家庭问题和小孩教育问题;最后要谈为什么要回国创业。
回国的待遇问题
关于待遇,很多在美国的留学人员,包括我自己,年薪最少3~4万,多的十几万美元。所以,很多人形成这种心理:比如说,现在拿10万美元一年,乘以8,就是80万人民币,期望回国后也能拿到至少40~50万人民币。这也是许多留学人员,包括我当时的一个想法。这实际上是回国留学人员的第一个障碍。其实这不能简单地乘以8,这个乘以8的算法是个误区。从购买力的角度考虑,最好的换算公式是:一元人民币和一美元是等价的。也就是说,你在美国有10万美元和在中国有10万人民币,生活实际上是相当的。为什么呢?第一个是基本生活要素的价格,如住房,还有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等。你要是有10万人民币的话,过得确实不错,属中产阶级,过得比较舒适。你要是有15~20万人民币年薪,那你就可以过得非常富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结,想回国的留学人员一定要解开这个结,不要期望一下子拿高薪。当然,你也可以拿高薪。我有几个熟悉的朋友回到中国后,一开始拿的是高薪,60万一年,也就是5万人民币一个月。国内有些企业出于对技术的渴望也愿意出这个钱,他们要把项目做出来,也确实需要一个技术上的能手。但这造成一个问题,你回国第一年拿60万,相当于国内员工的5~10倍,我的这个朋友拿了60万,比他公司的董事长还高。当然,董事长从大局出发,他愿意出这么多钱。但是他的员工呢,他底下的总经理呢?他给了你10倍的工资,就希望你做10倍的工作。这可能吗?
技术这个东西,大家都知道,有时候就是一层纸,一捅就破。所以说,他给你这么高的薪水,实际上是给你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你什么也没有做的情况下,给你形成巨大的压力,这个压力是你的一个障碍。也就是说,高薪虽然是个诱惑,但无形中给了自己一个很大的障碍。一开始,人家就对你抱有很大的希望,这样你的心理压力就会很大。这种技术性的工作你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5~10倍,你可能比别人做得好一些,或刚开始可能会好一些。但慢慢地别人也会熟悉,多翻翻书,多看看,多钻研一下,细节是可以搞清楚的。所以绝对很难说你超越别人5倍、10倍。后来,我这个朋友在那个公司只待了半年就被辞掉了。并不是他做得不好,他还是做得不错,他还是很敬业,但是工资的反差太大,他无法和公司的同事相处,无法让公司的高层理解。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个小时,你吃三碗饭,人家吃两碗饭,差不多,只是略高一筹,绝对不是5倍、10倍的关系。所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样的例子不只一个,我另外一个朋友也是同样的情形:他在公司拿到很高的薪水,但最后也还是不到半年就离开了。因为他实在无法忍受、无法承受这个压力。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在待遇问题上,不要期望给高薪。实际上,中国现在也比较富裕了,也给得起高薪。但高薪会产生一些副作用,还会影响到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因为你回国创业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得了事情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如果你一个人高高在上,比别人突出太多的话,人家的心态是没法平衡的,这种情况应该是可以理解的。那么,是不是说拿10万、15万人民币就过得不好呢?不是的。中国的住房,像武汉,二室或三室的住房,房租也就几百、1000元一个月;请个保姆,400元人民币一个月;吃饭,一月花不了1000元;还有坐车,打的士也很便宜。你实在想买辆车也可以,10万元或1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拥有一辆车。
另外,大家不能仅从工资的角度看问题。你的工资看上去很低,但在中国其他的收入或津贴很多。他们过得有滋有味,不少人买了房、买了车、出国旅行,多得很。所以,光从工资层面上不能说明问题,工资只是一个表面上的收入。我们留学人员刚开始最追求这个表面上的工资,这是误区所在,因为实际收入要比这个工资多得多。“多得多”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在大学里面(因为我在大学里面,比较熟悉大学的情况)有个规矩:你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可以“提成”。有些大学教授们就是这样富起来的。你一年申请到一个或几个这样的项目,一年提成30~40万很容易。但想一开始就拿到30、40万,很难,不现实,也觉得烫手。所以说,刚开始时的工资不能要得太高,跟别人一样就好了。关键是要有品牌,就是说让他们相信你,愿意让你做这个事情。一旦你有这个品牌以后,你就可以挣钱,而且可以挣比较多的钱。
假如你有一定的市场运作能力、有一定的活动能力,专业上也不错的话,挣30~50万人民币一年是不成问题的。这个30~50万人民币跟美国的30~50万美元是不一样的。在美国挣10万美元一年,一年到头能存到2万美元已经很不错了,你得非常节省,一般的也就能存1万美元。
但在国内的30~40万人民币,也就是4~5万美元,就实实在在可以存在银行里。这样,你挣的钱就是净收入了。绝对数字可能很小,但你真正存的钱肯定比你在美国要多。所以,这个待遇问题,在圈子外面的人看不懂。我刚刚回去的时候也看不懂。你说怎么可能那些人看起来好像很贫困,工资单上工资那么低,但确实过得不错。中国造那么多别墅,中国有那么多车,中国现在来美国旅行的人那么多,那些人很多都是拿工资的,工资都很低,但过得比我们在海外的人还潇洒。
回国人员的心态
待遇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心态问题,就是开始时自己的期望值不能太高。不能说一回去就要求别人怎么对待你,怎么确定你的威望,这是很难的。为什么?其实,在国内的朋友,他们没有出国,但他们在技术上甚至管理上的能力也非常不错。我们出国的这些人,只不过在外面多了一些经历和见识,知道人家怎么管理运作的。但是,从能力上来说,我们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他们中有些人,要是也有出国机会的话,可能会比我们做得更好。也就是说,不能把自己太当回事。你回国创业,实际上和别人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本土的那些朋友,他们在很多方面对情况比较了解,对国内的社会、还有市场都比较了解,他们可能会比我们做得好。但是,这不是说留学人员没有优势。
留学人员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留学人员的强项在于阅历和见识。因为你在国外生活多年,比较熟悉国外企业的运作、政府的运作、大学的管理、政策的制定等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留学人员较有优势。怎么才能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呢?就是:不能有过高的期望值。先要融入这个社会,先要有自己的平台,先得让别人接受你,让别人觉得你是个踏实的人,是个肯做事的人。现在国内的风气也在慢慢地转化,以前那种浮躁开始消退,在慢慢地趋向于一种平静、踏实、务实。特别是现在中央和地方的领导人,像胡锦涛、温家宝等,他们非常务实、非常踏实。这样,就给出一个信号,在中国,人们开始越来越务实。在公司、大学和政府,人们也开始务实。
“人们开始务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对你外面来的人和本土的人,要求是一样的,而且是一视同仁。很难说,你刚从外面来,就得给你多少优先。现在,回国人员中很多人在国内办公司,或去了大学工作。去了大学工作的一些人,也有办公司的。中国现在是个非常时期,按照日本的做法,教授是不允许在外面办公司的。但是,美国的有些大学教授也在外面办公司,包括哈佛大学从事管理的人,多在外面经营自己的公司,斯坦福大学也有,硅谷就是这么搞起来的,大学教授把自己手中的技术变成产品。中国实际上是在走美国这条路。中国很多大学教授,特别是搞工程的、搞文科的,他们也在外面办自己的公司,办得也不错。因为,他们不完全靠公司生活,只是有项目就转化,转化不成功也没关系,他还可以当教授,可以拿到项目的经费,可以拿到他的工资。所以说,对留学人员,可以先回大学开始创业,以此作为第一个起点,然后再发展,再去从事企业方面的工作。
另外,你也可以进政府。现在很多政府官员是从大学,或者教育系统出来的。很多官员,包括我们留学人员的典范周济部长(中国教育部部长),都是从大学里出来的。周济1986年回国以后,在武汉的一所著名大学里当讲师,日子过得较清贫,从火车站到学校都舍不得坐的士,总是坐公交车或自己走回去。有一次,晚上因为太晚,没有公共汽车,他就自己走回去的。他过了大概4~5年艰难的日子才有起色。他当时是经常挎个黄书包在校园里走来走去,骑个自行车。后来,他做了大学校长、科技厅厅长、武汉市市长、教育部部长。这些人回国,也不是一步登天,也是要经历一个缓慢的过程。刚开始,做些基础的东西。后来,有更多人了解你、认识你,知道你可以做事情,而且需要你做事情,那么你的机会就来了。机会是自己创造的。
我自己目前在武汉大学工作。和其他大学一样,我们也非常需要人才。我这次出来,我们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也委托我在美国找些人才回去,特别是搞计算机方面的,还有生物工程方面的,要有工作经验,最好是博士。学校授权给我,可以跟他们谈一些条件。我说:“什么样的条件?你要给我一个底,我才好跟他们说。”学校领导说:“就20~30万吧。”我说:“20~30万吗?”回国工作的待遇问题说起来比较敏感。中国的大学是充满了机会的地方,但是,它有些像国营企业。
大学里有很多老教授和院士,有很多早期的归国留学人员,他们的待遇并不高。但是,我们现在新的留学人员回去,一回去拿30万。他们老教授的工资你知道多少吗?没多少!那么,他们的心态怎么样呢?所以说,这是个很敏感的问题。然后,我就跟我们学校领导说:“您这样,30万分解一下:每个人给他现金12万一年,也就是一个月给他一万,那就过得很好了。然后,你把他房子解决,交通解决,保姆解决,医疗保险解决,不就行了吗?这样的话,可能要不了30万。假如给30万现金一年,院士们怎么办?老教授、或者是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教授怎么办?这不是娶了女婿,把儿子给赶跑了。所以,大学的领导压力也很大。我们要理解学校的难处,理解中国政府的难处,也理解企业的难处。他们确实有心想把你吸引回来,但是,他们也遇到很多制约。这个制约是体制上的制约,是历史因素形成的制约。我们要是给他们施加很多压力,说,我回来只要你给30万现金一年,一月给我两万、三万,这个钱学校是给得起的,学校现在很有钱,中国的企业现在也有钱。但是,他们要协调一个关系,他们要保证别人没有意见,至少没有太多的意见。在座的留学人员,还有其他的朋友,要想来武汉大学的话,我们学校是很欢迎的。现在国内是在抢人才——挖角。这对留学人员确实是个很好的机会。你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技之长,在国内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发展空间。
(未完待续)
[本文是周怀北博士2004年11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2004年北美留学生交流会”上的演讲,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