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器官缺损的烦恼,比如人们在逐步衰老的过程中会掉牙,在意外事件中会受伤。大多数器官在缺损后无法自然再生,而正在进行中的治疗性克隆技术将对患者个体的个性化医疗变得更加可行。为此,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支持治疗性克隆。
“治疗性克隆”为患者量身打造
在5月20日美国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号称“治疗性克隆之王”的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科学家黄禹锡(WooSukHwang)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克隆出为患者“量身打造”的胚胎干细胞,在治疗性克隆技术上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
去年2月,黄禹锡就宣布,他们首次从克隆出的人类胚胎中提取出干细胞。如今,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将185个捐献的卵细胞除去细胞核,然后将其分别与从11位患者的皮肤上提取的细胞相融合。这11名患者中男性和女性都有,年龄在2岁到56岁之间,这些人患有脊索损伤、糖尿病或遗传免疫疾病,而新培育出的干细胞可望治疗他们的疾病。
韩国政府为黄禹锡在胚胎克隆上的领先研究感到自豪,不但为黄禹锡的研究小组提供了丰厚的研究基金,还出版了纪念邮票。除了获得政府资助,黄禹锡还得到了数百万美元的私人赞助。如今,黄禹锡所在的实验室在国际生物与医学界中青睐有加,上门求职的生物学家络绎不绝。
为何不少国家支持治疗性克隆
近年来,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主张政府禁止进行克隆人的实验,而对是否禁止治疗性克隆的意见不统一,而且支持治疗性克隆的声音大于反对的声音。克隆人实验的目的是“复制”一个完整的人,而治疗性克隆的目的是获得胚胎干细胞,将其分化成各种各样的细胞,进而重建人体组织,甚至进行器官再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我国的何祚庥院士曾多次公开表示支持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何祚庥认为,目前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胚胎的伦理问题与患者利益之间的冲突,我们首先必须解决如何确定“人”的定义。初期的胚胎没有感觉功能,也没有神经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为了保护一个不是“人”的人权,而不顾千千万万需通过治疗性克隆可以治愈的患者的权利,是不利于社会的进步的。
当然,治疗性克隆在目前的动物实验阶段暴露出了一些重大的安全隐患。比如,细胞增殖无法控制的问题没有解决等。如果应用于临床治疗,移植的组织细胞很可能引发癌症。这也是一些科学家反对治疗性克隆的原因之一。
治疗性克隆可治疗多种疾病
治疗性克隆的研究是和干细胞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胚胎干细胞具有早期胚胎细胞形似的形态特征和很强的分化能力,可以无限增殖,能分化成为200多种细胞类型,从而进一步形成人体的多种组织或器官。因此,如果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获得成功,血细胞、脑细胞、骨骼和内脏都将可以更换,这给白血病、帕金森病、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而且,治疗性克隆的更大优势是它利用了具有患者自身基因的干细胞,这种治疗方法会最大程度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当前,治疗性克隆技术还处于萌芽阶段,各大研究机构目前正在不断进行理论突破,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还要等待10年到15年。而到了未来,有可能人人都拥有自己的胚胎干细胞。医生可以从我们身上取下一个体细胞,植入到一个除去细胞核的卵细胞中,然后培育成一个治疗性克隆胚胎,这个胚胎和我们自己的遗传基因完全相同。当我们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需要治疗缺损器官时,就可以用由这个克隆胚胎分化出的细胞移植到我们体内,替代病变器官。
脊索损伤的患者多么渴望重新站立起来
应该为“治疗性克隆”正名
为了彼此间交流的方便,科学家们喜欢用一些“方言”式的专有名词,甚至采用一些速记式的表达法,来准确地描述一些科学现象。
这些词汇对科学家来说没什么问题,但一旦向非科学界的大众进行宣传,其意义有可能被误解,一些术语可能会遭到不恰当的运用。
“治疗性克隆”就是显著的一例,它被各种媒体引用之后,人们往往把它和“克隆人”混淆起来,引起了很多混乱,甚至影响了一些国家政府的决策。
我国有句古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因此,有不少科学家指出,“治疗性克隆”一词容易引起误解,并与人们忌讳的克隆人相混淆,因此最好称之为“细胞核移植术”,这样就可以减少一部分人对治疗性克隆技术的憎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