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春博士
教育部“长江学者”称号获得者、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刘惠春博士,因摔倒伤及脑部医治无效,于2013年10月23日在上海仁济医院不幸英年早逝(他生命的最后九天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终年53岁。
刘惠春于1960年3月26日出生在山西太原,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同年,通过层层选拔,他以全国前二十名的优异成绩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大学应用物理专业硕博连读,师从达里尔·库恩(Darryl Coon)教授。1987年毕业,获博士学位。
1987年,刘惠春任职于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NRCC)下属的加拿大微结构科学研究所,为助理研究员;1998年,被任命为NRCC太赫兹和成像设备组组长;2000年,为加拿大微结构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期间,他在半导量子器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使其声名鹊起。
半导量子阱带间跃迁领域诞生于1980年代,当时刘惠春还在读研究生。其后,他作为量子阱红外光电探测器(QWIP)领域的开拓者,在加拿大微结构科学研究所开始了一项世界最前沿的QWIP研究项目,他研发的超高速QWIP技术在哈佛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和诺斯洛普·格鲁门公司(世界最大的军工生产商之一)等前沿实验室或行业中得到应用。他的增频转换无像素成像仪专利吸引了行业的极大关注。
除了为QWIP领域奠定基础外,刘惠春还证明了QWIP中的双光子吸收,并通过子带间跃迁的非线性光学现象研究,开发出子带间拉曼激光器。在事业的早期,他对共振隧穿二极管进行过创新分析。后来,他专注于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研究,与合作者一起获得创历史新高的工作温度。激光器的工作温度是该领域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其意义非同寻常。
鉴于刘惠春在光电子学和太赫兹电子学方面的杰出成就,他获得了众多荣誉:2000年获加拿大物理学家协会授予的赫茨伯格奖章,2001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颁发的贝塞尔奖,2005年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2003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07年当选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员(IEEE Fellow),2008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2000年起,刘惠春兼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上海微系统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并于2007兼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2010年任职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刘惠春回国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小组,并在国内创办了两家高科技公司:无锡沃浦光电传感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国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在QWIP领域,刘惠春几乎已经成为QWIP的代名词。他编辑过两卷《半导体和半金属》,写过一部关于QWIP的专著,两次担任量子阱子带间跃迁国际会议主席,他还是多个在中国推广太赫兹技术战略发展指导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刘惠春拥有十多项专利,发表300多篇论文,其中95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人,受邀在国际性会议上作过90多场讲座或报告,其中79次为特邀。
刘惠春博士对事业的忠诚度将被人们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