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甲型、乙型或非甲非乙肝炎病毒外,其它病毒也可侵犯肝脏。其所引起的肝脏病变可与传统的病毒性肝炎同样严重。肝脏的这一损害,可能只是全身多脏器的一部分,或相反也可以是局部性的。这些肝炎根据简单的临床和实验室征象而被怀疑,在病原学方面则由实验室检查确诊。近年来现代的实验室技术,已能使以往难以作出的诊断得到确定。同一感染性侵袭,在不同的病人大致可呈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方式:全身性疾病或局限性疾病。前者见于有免疫缺陷、早产、营养不良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病人的尸体解剖时,这些表现长期以来使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肝脏损害只能在严重的疾病过程中看到,例如在新生儿的播散性病毒性疾病时。

局限型的症状很少,常被当作传统的病毒性肝炎,通常无黄疸。此型相当常见,且组成至今尚未很好研究的人类传染病学的一个领域。在动物中这种肝炎虽然病原不同,但认识较为清楚。最常见的有:狗的传染性肝炎,鸭和火鸡的肝炎,啮齿类的Rift山谷热(可传染给人),小白鼠的胎儿畸形。

. 阳性诊断

在人类,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作出非典型性肝炎的诊断:第一是临床诊断,纯然是通过征候学;第二是实验室诊断,亦即病原学诊断。

一、临床诊断。

1. 成人——黄疸型:这些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包括肝细胞性或胆汁淤积性,需与甲型或乙型肝炎相区别。或者系根据发现某一不寻常的症状:咽痛,口腔溃疡,菱形肌淋巴结肿大,麻疹样皮疹;或者系通过问诊发现特殊的病史:免疫抑制剂治疗,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新近曾输血;或有特殊的流行病学资料:接触过风疹病人,到过热带地区,接触鸟或外来动物(猴)。

——无黄疸型:如对症状全面考虑,则不会引起误诊;但如分开考虑:则诊断意义较差。

事实上,人们对这一疾病可提出一组有启示性意义的症状:包括发热和程度不一的肝脾肿大。

发热:单独出现,无明显脏器受累的征象。体温较高,甚至高达40℃,一般在39°C上下波动,但也可仅有低热或甚至无热。可有明显寒战,继有出汗,因而组成疟疾型发作;稽留热可提示伤寒的剧期。尤其是发热可以持续不退,有时甚至达21天之久,因而可作不明热的诊断。主要的是感染症群后有关节痛、肌痛,偶有头痛,而通常无全身情况的明显衰退。病人睡眠良好;与典型的病毒性肝炎相反,病人的食欲可以正常。无明显体重减轻,体力基本保持。最后,在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人无特殊或全身的内脏不适之间,形成鲜明的对照。然而病人看到发热不退,且不能解释原因,因而忧心忡忡。呼吸、脉搏和血压的测定证明,这一发热能为病人的高级中枢很好忍受,且可等待时机。通常考虑伤寒、布氏杆菌病、单纯发热型败血症的诊断,但无明显的依据,故迅速被推翻。鉴于无全身情况恶化,故严生的网状内皮细胞增多症或急性结核病的诊断,似乎不太相称。在发热期间,亦无很多依据去进行有关尿路或胆道感染的常用检查。然而,如果没有想到特别的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则下列客观征象具有很大价值,可使诊断纳入正轨。

肝脏变化:肝脏变化并不十分明显,但仔细的临床检查常可发现之。肝脏呈轻度肿大,乳中线上肝浊音界超过10厘米,偶尔可超过14厘米。如果肝脏肿大至肋缘下,则在触诊时可扪及其表面规则,边缘纯圆,质地正常或坚实。有时在双合诊时,在腰部可有触及某物感觉,并怀疑肾脏肿大或下垂。肝脏通常不痛,胆囊点也无触痛。更为重要的是肝脏体积的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连续几次的检查,可以先发现肝脏肿大,后来又发现其缩小。

脾脏通常在叩诊时呈一横掌大小,有时在深吸气时可触及,其下极可达肋缘下2厘米。质地坚实,表面规则,无压痛。

在急性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时,这一肝脾肿大(虽然程度很轻)应提示某种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性,且在这一方面进行检查。

其余的检查通常正常。然而人们注意伴随征象的定向价值:如颈淋巴结肿大,轻度的非典型性肺炎表现,由于心动过速而发现的心包炎心电图像,多发性关节炎(但很少有关节肿胀),麻疹样或水痘样皮疹,咽痛,口腔溃疡,紫癜或轻度黄疸,胸下部弥漫性疼痛。

免疫抑制者可无任何症状,只有在对不明原因的全身情况恶化常规地进行有关肝炎的检查后,才有可能发现之。

2. 儿童:儿童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无明显不同。在特别幼小的儿童,尤其是早产儿,肝炎可引起特别的问题。事实上,新生儿黄疸并不构成肝炎有诊断意义的方法。肝炎只是侵犯所有内脏的严重全身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其临床表现常与致死性新生儿感染相同。

二、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可根据下列三方面资料,即与感染性疾病、肝脏损害和引起疾病的病毒本身有关的资料。

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象、血沉、电泳、珠蛋白结合球蛋白,对诊断意义不大。除非存在血液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或白细胞分类的明显变化。发热性单核细胞增多,如同时白细胞减少,应该想到甲型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风疹或细胞巨病毒病;如同时有白细胞增多,应想到E · B · 病毒感染相反,Q热的肉芽肿性肝炎可有白细胞计数增多及多核白细胞比例增高。

肝脏损害的征象,通常不及甲型或乙型病毒性肝炎明显,可表现为肝细胞损害或胆汁淤积,转氨酶值可在正常值上限或偶尔升高,达到几百单位。碱性磷酸酶也可轻度升高。这些异常也可能没有。肝脏损害的征象,伴血胆红素增高,可引起混淆而疑为甲型或乙型肝炎。

病毒学方面可从病人的血液、尿液、粪便或咽拭分离病毒。根据各种血清学诊断,诊断较易作出(见表)。

4

. 病原学诊断

—、成人

1. 细胞巨病毒引起的肝炎:这一病毒起初被认为在早产儿中引起某种严重疾病。在成人,似乎可由于获得性、自发性或药物性免疫缺陷以致原来的隐匿性感染出现复燃。在肾移植、白血病和癌肿的病程中,常出现间质性肺炎。感染变为全身性,肝脏损害可未被察觉。

2. EB病毒:在嗜异体凝集反应阳性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5%有明显黄疸,10 ~ 28%有轻度黄疸。这一黄疸常伴有发热,如同伴有咽峡炎一样。20%病例有麻疹样皮疹。黄疸不能反映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过程中肝脏损害的发病率。有人报道这一疾病的病死率为三千分之一。绝大多数病例的病情演进,如同普通的病毒性肝炎,可观察到复发,病程很少迁延。

3. 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这一名称适用于表面似为一传统的病毒性肝炎,但不能证明其病原为甲型或乙型肝炎病毒、细胞巨病毒或EB病毒。因此,这是一个排除性诊断。其临床表现近似乙型肝炎,且可能解释自从常规剔除HBsAg携带者的献血者后的20 ~ 50%的输血后肝炎。一次注射后,即可发生这一疾病。

非甲非乙病毒性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6 ~ 9周,介于乙型和甲型肝炎之间,即较乙型肝炎为短而较甲型肝炎为长。本病具有致免疫性。非甲非乙型肝炎可能是一种常见病。

4. 肝炎的GB病毒芝加哥的一位外科医生在发生黄疸后第三天,在其血中分离到一种病毒。其表现似轻型急性肝炎。这一病毒不是乙型肝炎病毒,而虽然可接种至狨猴,但不引起能中和甲型病毒的抗体出现。接种后的所有猴子发生典型肝炎,且从这些动物的血清中可分离出病毒,很可能是引起人类病毒性肝炎的第三种病原体。

5. 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ti)引起的肉芽肿性肝炎:本病由立克次体引起,其临床表现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相同。

6. 肠道病毒:据报道,第19型埃可氏病毒除了可引起脑脊液透明的脑膜炎、麻疹样皮疹、感冒或咽炎和胃肠炎外,偶尔亦可引起无黄疸型肝炎。

柯萨奇病毒所致的疾病,也是多种形式的。除了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性肌痛、心肌炎或心包炎、脑脊液透明的脑膜炎外,在死亡的新生儿中证明可有肝脏损害。有人报道,在青年中柯萨奇病毒可引起伴有脑膜脑炎、心肌 - 心包炎和终期支气管肺炎的致死性全身感染。有人报道,在同时有肺炎、肝炎及脑炎症群的病程中,分离到呼吸道 - 肠道病毒(Réovirus)

7. 疱疹病毒:这一病毒感染通常发生于幼儿,但也可见于成人。人疱疹毒可引起青年病人的某些腹痛及发热。腹痛剧烈,热度很高但腹软无肌卫。如同在疱疹性脑炎时,肝动脉造影术可显示无血管区,提示肝坏死或脓,并可造成误诊。腹部探查发现少量腹水渗出;肝脏充血,上覆有微白色结节。此病可致死,且通过病毒学研究而确诊。肝实质可有弥散性广泛坏死和大片出血。这类病例罕见,但病情较轻的病例肯定易被忽视。

水痘—带状疱疹性病毒,对免疫抑制病人可引起恶性水痘,但也可发生于全身情况似乎良好者,主要为肺部损害,肝损害系隐匿性,但在尸检时发现。然而这些严重型较常见于儿童。

二、儿童

儿童可具有成人病毒性肝炎的所有表现,然而似应指出这个年龄所特有的下列两种反应方式:

1. 在细胞巨病毒、R型柯萨奇病毒病过程中,尤其是在新生儿全身性疱疹和先天性风疹的过程中,可发生非常严重的新生儿肝炎。2. 在儿童中看到的Reye氏综合征,主要发生于水痘和乙型流感流行后。

甲、新生儿肝炎

1. 疱疹病毒  全身性疱疹病毒易侵犯未成熟新生儿,而肝炎是最主要的因素。疾病在出生时,最常是在经过产道时感染,而其母亲有2型疱疹病毒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病变。感染性病变也可位于其它较远处,也可由第三者引起。

2. 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  Rey报道4例营养不良的儿童伴有多脏器损害的播散型水痘。患儿的年龄约为32天至2岁,皮疹融合而呈出血性。患儿于一周内死亡,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尸检时肝脏满布瘀斑,其中心为微白色的坏死斑。这是一种无反应性浸润的嗜酸性颗粒性坏死,在坏死灶边缘区的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然而最为严重的病变在肺内。年龄较长,素来健康的儿童也可呈现相同的表现,例如Hook氏报道的二位病儿,年龄分别为6岁及9岁。患儿有肺和肝的原发性损害,可看到同样的嗜酸性坏死灶。

除了这些恶性水痘外,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如果感染了怀孕三小月以内的母亲时,可引起先天性致畸形性水痘,其临床表现可与先天性风疹相比拟。

3. 风疹病毒  先天性风疹除了引起畸形的作用外,还有其它作用,如生长发育缓慢、骨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间质性肺炎和肝脾肿大。肝炎的情况与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所致的其他新生儿肝炎相当类似。可表现为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轻度的肝细胞性黄疸。黄疸并不恒定。肝穿刺活检显示胆汁淤积伴有门管区周围炎性浸润。病程迁延,在某些病例可引起病儿发生胆道闭锁或肝硬化。可从肝穿刺标本分离出病毒,但其培养是困难的。新生儿同时拥有胎儿本身的ZgM,和来自母体的ZgG

4. 细胞巨病毒  这一先天性感染是通过胎盘而传播的。新生儿的细胞巨包涵体病通常是致死性的,其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及肝脾肿大。小头畸形、脉络 - 视网膜炎可导致误诊为弓浆体病。在年龄较大的儿童,本病系从被忽视的慢性携带者的呼吸道而感染。本病因肺炎或肝炎的征象而发现。细胞巨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尚不清楚。通过对135例肝炎儿童,176例肝肿大和60例有长期黄疸新生儿的血清学系统调查,发现他们的细胞巨病毒抗体值较其他儿童组为高。同样这些儿童的尿中分离出病毒的机会远较正常儿童为高。

5. 柯萨奇病毒  柯萨奇病毒在新生儿也可引起肝炎的症状,其病变范围很广,可侵犯膜腺、心肌及心包。

乙、Reye氏综合征

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特征为脑病伴有肝脏和肾脏的脂肪性变。脑病系代谢性,并继发于肝脏衰竭。这一疾病多见于3个月到14岁的儿童,其病死率为80%

这种严重症群都有一前驱期:或系水痘,或是乙型流感甚至是接种牛痘。这些疾病似乎简单地痊愈,但患儿由于不停呕吐引起饥饿、低血糖,过度的脂肪分解,细胞内脂肪酸积聚,从而发生脂肪变性,因而全身情况恶化。大脑由于不能代谢这些脂肪酸而受到影响,在消化道症状消失后,出现意识障碍型的神经系统紊乱,然后出现深度昏迷。

在病剧期,病儿表现为全身性肌张力增高型昏迷,这点非常有特征性:患儿两上肢屈曲、握拳,而两下肢过度伸展。肝脏肿大、质地坚实。病儿可有发热、出血倾向及呼吸暂停。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小板减少、血糖降低、血氨增高、转氨酶增高、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机制障碍。

肝脏呈淡黄色,边缘光滑钝圆,肝细胞呈弥散性大块性脂肪变性。肝脏有中度淋巴细胞浸润,坏死较少。对迅速出现的伴有肝脏损害的脑炎,应想到Reye氏综合征,并与暴发型肝炎、水杨酸中毒、病毒性或感染后脑炎作鉴别。

本病的病原偏向病毒性,但未获证实,因为至今还未分离到任何病毒。然而,总是发现病儿先生一种病毒病,可能本病是由一种与病毒感染有关的异常免疫或中毒的机制所引起Linne man提出细胞巨病毒的作用。W68年,Chang氏分离到一种在培养细胞中可引起脂肪积聚的脂病毒(lipovirus)。病原问题仍无突破。在对症治疗方面,如能早期进行,可能有成功之机。对症治疗包括换血法输血、消除脑水肿以及为预防脑缺氧的有力治疗。

[Armengand M. Rev. Part I978年28卷25期1955 ~ 19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