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事三难,迄有争议。辩证结合,信实为尚……。对于科技翻译工作者来说,尤为必须信守的信条。译文一篇对三者结合的探讨,下了一点功夫,可以一读——编者
目前在翻译界,对我国近代最杰出的大翻译家严复[注] 所说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还有不少争议。有人认为“信、达、雅”是我们翻译的准则;也有人觉得,严氏把“信、达”割裂开来,孤立地对待,将两者简单地并列起来,这样做,同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的辩证观点是矛盾的,云云,云云。
不管怎么说,严复先生早在八十年前,作为一个译者提出了“信、达、雅”并以此作为翻译标准,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信”字。因此我们须采取科学态度,借鉴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使我们的翻译工作精益求精。
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即要求我们的翻译正确无误。要做到正确无误的基本条件乃是精通两方面语言,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哪能达到“信”的要求呢?
例如在练习翻译莫泊桑的《怎样写作》时,有位学生把《sans que rien surnage de ces tentatives inutiles, de ces efforts impuissants.》
译为“但并否所有无价值的尝试,微不足道的抗衡全不存在了。”该生显然没有搞清这句法语的语法概念。混淆了rien与rien+ne或ne+rien的不同意义。虽则两者都属不定代词。但前后词义有别,前者译成“一点点东西”、“小事情”、“某人” · · · ;后者的词意是“没有什么东西”或“没有任何人” · · · ,纯属否定。介词短语“sans que”表示否定的意思,意为“不”、“没有”、“除非 · · 例如:“Sans que je l'appelle,il viendra.”(无需我叫他,他会来的。)但“sans que”后接的不定代词rien(后无否定副词ne),那么rien本身并无否定之义,只是对前面否定意义的加强。因此,这个学生把“sans que + rien”译成了双重否定是对原文的曲解。正确的译文是:但是,这些徒劳无益的尝试,毫无结果的努力,如今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来。又如:“Si on a une originalité, disait-il, il faut avant tout la dégager; si on n'en a pas, il faut en acquérir une.”有的学生这样译:“他说,如果有的人有特长,那就要首先发扬它;如果没有,就要去挖掘它。”另一个学生译成:“他说,假若我们有天资,我们应当发挥它,如果没有,就要培养它。”
大家知道,泛指代词“on”是一个多义词,可译成“有人”、“有的人”、“某人”、“人们”、“大家”、“我们”、“你们”、“您 · · · 可是在老师的译文中:“他说,要是你有某种独创性,首先让它表现出来;如果没有,就要培养自己的独创性”。他却把“有的人”、“我们”改换成“你”,为什么?众所周知,福楼拜先生既是莫泊桑的良师,又是莫泊桑的舅父。以师长、长辈的身份教诲自己的下辈,何必用含蓄、比喻、推理一类的手法呢?所以老师把“皿”译成“你”,就颇为贴切,完全合情合理。如果译成“我们”,虽使人有谦虚之感,然而不太合乎这两位大师之间的特殊关系。下面还有一处,学生也把“on”错译了,结果引起了读者的质疑。“Il s'agit de regarder tout ce qu'on veut exprimer assez longtemps et avec assez d'attention pour en découvrir un aspect qui n'ait été vu et dit par personne.”有个同学这样译:“它要求我们在研究别人长期以来、精心刻画的主题的同时,善于发现其中未被人注意的或别人未用过的素材。”这句话中,学生有三点理解错了:一、原文中并无“我们”这个字眼,是译者加上去的,且加得不是时候;二、把“regarder”译成了“研究”,欠妥,因为它原意是“瞧”、“注意地看”、“注视”、“对待” · · · 这里老师把它译成“观察”,与文章十分吻合,体现了文章的精神。
三、此句中的“on”也只能译为“你”较好,这是由前后文决定了的。如按照学生的译法,即福楼拜先生要求“我们”,当然其中也包括莫泊桑先生一起去研究别人要表达的主题,从中有所发现,试问,这样做,岂能谈论什么“独创性”呢!可我们读了老师的译文,想法似乎变了。他这样译道:“ · · · 就是要长期、细心地观察你要表达的事物,去发现其中未被人看见或说明的某个方面。”
仅从上面列举的两个例子,足以说明翻译要真正做到“信”字是已非易事了!(待续)
————————
* 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