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 法国科学院是法国科学界的最高学术机构。从它建立长达三个多世纪以来,尽管该院章程从未规定禁止妇女入选,但它始终以“男子俱乐部”自居。因此,就连现代原子物理学上声誉盖世的女科学家,曾二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居里夫人也未被遴选为院士,然而,这种维持了三百多年的旧传统随着1979年和1981年二位女学者的人选而被彻底突破。迄今为止,又有一位女博士当选为——

生物学家玛丽亚娜 · 格伦贝格 · 玛娜戈,于今年3月1日被选入法国科学院。从此,她成为这座享有盛誉的学会在建立三个多世纪以来,被接纳进的第三位女院士。

1979年5月14日,当选的物理学家伊冯娜 · 肖 · 布律阿是第一位女院士,而第二位是1981年215日当选的生物学家尼科尔 · 多纳兰夫人。从而,法国科学院今天已拥有3位女院士对120位男院士。

理学博士玛丽亚娜 · 格伦贝格 · 玛娜戈夫人,于1921年1月6日出生在列宁格勒(当时的彼得格勒)。现任巴黎第七大学的教授,领导着理化生物学研究所生化部门的工作。

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由于她在塞弗罗 · 奥肖阿教授的实验室中实现了凭借磷酰基酶 · 多核苷酸的分离,她的作业有可能用新的实验法从事遗传学电码的译码工作。

新近,女院士用理化法在蛋白质的合成机构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从而开辟了新的研究天地。

目前她的工作正处在生化、理化、遗传学交织的边缘。这关系到在分子价层中更好地理解蛋白质合成的纤细机构,此外,那可能导致确定这一合成的不同元素在生命机体中所起的作用。

[张荣禄摘译自Sciences et avenir1982年4月]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氨基酸

从细菌的核蛋白体的蛋白质中,分离到β - 羧基天冬氦酸。研究了它在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和有机化学家已取得一种迄今未知的氨基酸β - 羧基天冬氨酸存在的证据。

关于这种氨基酸的生物功能、在蛋白质中的数量、如何制造以及在生命系统中如何分布的知识尚须进一步研究。

科罗拉多大学卫生科学中心生物化学家勃斯扣克Buskirk)和神经外科学教授扣区(Kirsch)首先猜想到大肠杆菌的核蛋白体的蛋白质中存在着β - 基天冬氨酸。因为他们观察到这些蛋白质的酸催化的水解作用所产生的天冬氨酸的量大于碱催化的水解作用所产生的天冬氨酸的量。

他们猜想在酸催化的水解作用中,β - 羧基天冬氨酸可能经脱羧作用变为天冬氨酸。他们要求有机化学教授柯区(Koch)合成可靠的β - 羧基天冬氨酸和用质谱测定法鉴定蛋白质水解作用的产物。

在柯区教授的研究生克里斯特Christy)合成了β - 基天冬氨酸。

柯区研究小组研究了蛋白质中β - 羧基天冬氨酸的数量。这种新的氨基酸对脱羧作用似乎比γ - 羧基谷氨酸更加敏感。勃斯扣克和扣区发现每9300克分子的总氨基酸中平均有1克分子的新氨基酸,他们说这是低限值。

种新氨基酸的发现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件。鉴于最近对γ - 基谷氨酸的研究,β - 羧基天冬氨酸存在的证据更加有意义。

迄今还没有得出的研究结果可以表明,β - 羧基天冬氨酸在生命系统中具有与1974年发现的γ - 羧基谷氨酸所具有的同样的意义。诚然,凝血酶原和其他血凝结因素是γ - 羧基谷氨酸的作用建立在可靠的证据基础上的仅有的一些蛋白质。现在,还不知道β - 羧基天冬氨酸生物合成是否建立在天冬氨酸的依赖于维生素K的羧化作用。然而新氨基酸的发现是指出进一步研究方向的激动人心的事件。

[陈成尧译自C&EN,1981年7月6日]

温室效应和潮位上升

由于温室效应,整个地球的气温上升,结果,海洋表面的水产生热膨胀,在1880年到1980年的100年内,世界平均潮位约上升了10厘米,这个数字是由美国戈达德外层空间中心V. Gornits等人发表的。

首先,他们收集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700多个测潮站测得的数据。其中,除了观测期短的地区,像日本太平洋沿岸这种地壳变动激烈的地区,以及美国的得克萨斯和密西西比河口这种地面下沉显著的地区之外,选择了193个可靠的测潮点,把这些点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根据所得的结果,算出了在过去的100年中,世界的平均潮位上升了12厘米。

其中的2厘米,由于是根据以1000年为单位的长期气候变化而计算的,故加以扣除,那么这一个世纪中的真正的世界平均潮位上升等于10厘米(每年上升1毫米)。

个数值也与另外三种短期间测得数据相符合。即:从1807年到1939年调查的变化,Guten-berg的数据为每年1.1毫米;分析1900年到1950年的变化,Fairbridge等人的数据为每年1.2毫米;还有是1807年到1943年的调查推测,Lisitzin得到的值为1.12毫米。因此,可以认为,每年1毫米的数值是可信的。

要究其原因,则根据以下的理由,由于地球两极地区的冰的融化和陆地用水的扩大不能作为主要原因,应排除掉。

剩下的是随着地球气温的上升,海面水所产生的热膨胀,第一那个梯度与J-Hansen等在归纳过去100年中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梯度是相当一致的1880 ~ 1980年中平均气温上升了0.4度)。第二,气温上升与潮位上涨之间尽管存在着18年的时间差,但由于气温上升与表面层海水的热松弛时间thermal relaxation time)是同数量级的,所以,潮位上升的重要原因大半应归于气温上升。

由于温室效应,今后如果地球的平均气温继续上升(能量消耗的增长率每年以低估的1.5%计),则在七十年后,2050年时,世界平均潮位预计由于海面水的热膨胀部分而上升的达20 ~ 30厘米,再加上冰的溶化部分,则可上升40 ~ 60厘米(不包括西南极冰厚的溶化)。

约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地球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更加增强,因此,在十年代,这种影响以显著的潮位高涨而出现的可能性更大而必须引起注意,并从而尽早了解其他非线性的变化。

[翟光译自《自然》(日),1982年6月]

导致世界气候转暖的原因

到九十年代地球可能逐渐变暖,因为从1970年开始的地球磁场变化将影响九十年代的大气循环,使地进入一个较高的温度状态。这是法国的一些地球科学家所作的结论。他们从七十年代中期起在研究地球磁场时就注意到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和大气循环、天气的变化。

1976年他们证实了地球表面温度和自转速率变化二者间相互关系,这是不奇怪的。因为平均的地表温度与大气循环变化有密切的联系。大气运行的变化影响地球的运转,反之也如此。正如一个溜冰的人通过她手臂的运动来改变身体的旋转。但这里有一个鸡和鸡蛋的问题。是气候变化引起地球自转变化,还是地球自转变化引起气温变化?

现在这些法国科学家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论证了产生所有这些结果的根源是地核状态的变化。地核通过电磁耦合对地幔施加作用。地球运转的变化是非常小的,在15 ~ 25年的时间里大气循环的变化才因此而显露出来。因为在1970年地球自转曾发生急速变化,即转入到一个相对高速的阶段,使昼夜的时间延长。因此这些法国科学家预言:1990年前后这五年中,地球在这个开始稳定的时期,其平均温度会有所升高。

[齐学勤译自New Scientist1982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