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瓦西的奇异解

我初次耳闻“黑洞这一词语,还是在京都大学习期间,聆听汤川秀树教授主讲物理学通论课时的事。汤川先生说:

爱因斯坦,为了考虑扩充狭义相对论,终于想到须引进黎曼几何学。他思索再三,结果导出个引力场的方程。这是1916年的事。说起来,这个方程,过于玄妙,谁也无法理解,连爱氏本人也感到迷惘。”

“在地球与太阳之间,有一个作用的引力场,引力大小按理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是爱氏的方程解,却不是这样一些数值。这一来,问题就极棘手、可在人世间,毕竟不乏才智之士。居然解出了这个方程。此人是个天文学家。”。

德国有个卡尔 · 史瓦西,他比爱因斯坦年长六岁。此人担任过洛廷根大学天文台台长、波茨坦天文台台长等职务,是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关于他,据说有因过于潜心学术,以致连自己的婚礼也忘了到场等一类的传闻。”

“就是他,首先解出了中心有大质量星的空间引力场。这样,在与中心相距的一段半径处,如像太阳质量这样的星体,在半径三公里处能够导出一个具有特种‘边界’的解。这个解,乃是以质量在中心集中作为假设条件得出的结论。事实上,太阳在几万公里乃至几千万公里半径范围内,始终有物质在扩散。一扩散,则这个解仍然欠妥。为此,史瓦西再一次推导出一个把物质分布考虑在内的解。这样,在上述太阳半径外侧的解被称为史瓦西的外部解,内侧的解称为内部解。在内部解上,并不显示出有何特异性质,就这样,问题到此圆满终结。”

“可是,问题果真就此终结了吗那么,太阳能够缩小到直径三公里以内吗?这个解,具有不少不符合常识的特异性。即便是光线,一旦落入这个半径即史瓦西半径之中,也无法逃逸,唯有落向中心。

“这种现象是否确实存在?太阳并不能压缩到三公里大小。由上述方程导出之物,是否存在于宇宙之间?史瓦西的解,即所谓黑洞’是否存在?广义相对论,在异乎寻常的特强引力场条件下,或许仍然不能成立,也未可知。”

说毕,汤川先生转向黑板,神片刻,若有所思,而后,掏出西服裤袋中的怀表一看,知道授课时间已过,随即步出课堂。

形形色色的黑洞

我聆听这段讲授,是1968年6月间的事。在上一年,英国已发现脉动的星体脉冲星。当时,正值脉冲星是白矮星还是中子擧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激烈争论之际。对此问题,最后的结论是,脉冲星乃是中子星。它是大质量星在其演化过程中趋式微的产物。它引起新星爆发,成为中心核半径压缩到七公里左右的天体。中子星的半径约合史瓦西半径的2.5倍。在濒临沦为黑洞的前夕,由于中子的收缩压作用,这才中止了收缩过程。

中子星在自转。例知,蟹状星云中的脉NP0532,每秒发出30个脉冲,每秒旋转30周。蟹状星云脉冲的自转速度有微微减慢的趋势。据此逆,在这颗脉冲星初生的1052年,(中国史书有超新星记载——见于我国“宋会要“宋史”等史籍,称为“客星”——)每秒转速可达1000周。

这颗由中子收压保持稳态的星体质量,在达到太质量倍左右时,引起超新星爆发,尔后如果残留的中心核质量进一步增大,就会变成黑洞。如上所述,中子以惊人的高速进行自转,那么,黑洞无疑亦当进行自转了。

求得自转的黑洞的解的是澳大利亚的克尔(Kerr)。这是1962年的事。他在导出这个解的数年之后,不幸于车祸。说起来,史瓦西也是在导出冠其姓氏的解答之后不久去世的。这一点,作者认为,不过是一次偶然的巧合。

克尔黑洞,具有多种古怪的特性。首先,在其外层,光线不能逃逸红移为无穷大的界面,与物体不能溢出的黑洞视界线(视界面)并不一致如欲从外界观测行将落入克尔黑洞的宇宙火箭,此时火箭出的信号会产生无限红移,信号无法接收,但在其后,火箭若不进入上述视界之内,它仍能逃离黑洞。

此外还有一说。即通过与黑洞进行角动量的转换,还能从黑洞获得能量。美国的彭罗斯(Penrose)即持此看法。接近黑洞视界的火箭,会喷出与黑洞转向相反的气体,而落进黑洞的气体却又能减慢黑洞的转速。这种旋转能量,转移给火箭,能使它以高速飞离黑洞。

除克尔黑洞外,另有美国的威尔、日本的富松彰(广岛大学助教授)和佐藤等人提出的多种黑洞。还有称为小黑洞、白洞等一类天体。

天鹅座X-1是有资格的候选者

那么,在这个宇宙之中是否确有黑洞存在?如果有,究竟属于“谁家的”黑洞?

有一个称为天鹅座X-1的天体。在夏季的夜空,位于天鹅座的东北角,会出现一颗称为HDE 226868蓝色的超巨星。天鹅座X-1(是上述超巨星的看不见的伴星——译注)以周期5、6日在这颗蓝色超巨星的周围盘旋。

人们认为这颗伴星就是黑洞。理由有二:(一)其X射线强度在1/1000秒的极短时间内呈不规则变化。由此推知它是一个直径不到100公里的小体。(二)如由双星的公转周期求出其质量,它肯定在太阳的6倍以上,这样,已经超过中子星演变为黑洞的临界质量了。

除天鹅座X-1而外,据传闻,有可能系黑洞形成的X射线源还有若干个。例如,蝎座V861、罗盘座X-2等等。只是这些有的不是双星系,有的与太阳的距离还不明确,都不如天鹅座X-1那样易于作出结论。

此外,有人认为,在我们这个银河系中心,就有质量为太阳的100万倍的一个大黑洞。在距银河中心3光年处,有高达10万度的高温气体,可测得其电离氖的光谱线。这种气体,以400公里/秒高速旋转。据此,人们认为,在银河中心存在着一个大质量天体亦即黑洞。

还有人认为,赛佛特(Seyfert)星系和类星体(quasar)天像也都可说成是克尔黑洞。这些天体用电波干涉计进行观测,在两极处,电波呈明显的细条状流线。这种条状流绵数百万光年之广,从而可肯定至少在数百万光年间,存在一个稳定的物质流。人们认为,既然它能把如此巨大的能量,在同一方向上稳定释出,那必然是克尔黑洞无疑了。

但除天鹅座X-1而外,把某些天体说成是黑洞,论据还嫌不足。在此意义上,也可认为黑洞尚未发现。甚至可以说,天文学家把当前物理学说明不了的天体一概推向黑洞。

寄希望于太空望远镜

那么,究须觅得哪些数据,才足以证明黑洞的存在呢?在下个世纪前,在此领域内,有可能取得一些较大成就吗?

希望之一来自太空望远镜。把口径2.4 m的光学望远镜载上航天飞机,送入地球轨道。这是1985年的发射计划。这样做,就不难以角分辨力为0.01秒的精度分析天体,直至观测到26等星。

使用了太空望远镜,仍然无法直接观察黑洞,但却能捕捉到引力透镜现象。通过黑洞边缘的光线,会由黑洞引力场引起弯曲,形成几幅图像。这些像,可以用高分辨望远镜进行观察。

迄今人们已经发现了若干个引力透镜现象。但这些却是由远处巨大椭圆星系形成的现象。要找到黑洞,不妨先以我们银河系内太阳近处的星体或是双星作为探索目标,较为方便。随着岁月流逝,如能跟踪某些星体的扭曲图像,说不定由此就能判别那究竟是“哪一家”的黑洞了。

[《科学朝日》1933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