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拉克的青年时代正好是原子物理实验积累了大量材料,量子理论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由于深受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二十世纪物理学中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由于个人的勤奋和思想方法的正确,狄拉克在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特别,是普遍变换理论的建立方面,在相对论性电子理论的创立方面以及在量子电动力学和量子场论的建立方面作出了重木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量子物理学的发展。由于这些贡献,狄拉克享有崇高的声誉。继1933年获得诺贝尔奖金之后,他又于1939年获得英国皇家学会最高奖章,1952年获皇家学会Coply奖章,I968年Oppenheimer奖章得到了一系列高的荣誉。他除了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以外,还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和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的成员。在1969年从剑桥大学退休前,他曾多次周游世,访问讲学(1935年7月狄拉克曾应清华物理系的邀请,来中国清华大学访问讲学),有力地促进了量子物理学的传播与发展。他退休以后,又任美国迈阿密(Miami)大学、佛罗里达(Florida)州立大学物理教授,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并为量子物理学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第手材料,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与爱因斯坦一样,狄拉克全神贯注进行研究的是基本理论问题和理论的逻辑基础,对于具体的应用则兴趣不大。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人都在年轻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新兴科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后期因埋头研究客观条件尚未成熟的巨大的理论问题而未取得显著的成就。但他们的这种研究却又为人们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开辟了道路,其后果究竟如何,目前还很难预料。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研究的基本思想已得到广泛的承认,而狄拉克的磁单极理论和先把广义相对论表现为依赖于时空的规范理论的引力场量子化理论近年来也引起了巨大的兴趣。

狄拉克为当代理论物理学提供了丰富的物理思想,如正则量子化,变换理论,含时微扰论,二次量子,粒子数表象,空穴理论和反粒子概念,路径积分,多时理论,重正化方法,磁单极子,弦模型,不定度规,引力场量子化等等。这些创造性的新思想为当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开拓出新路,以致人们如果对某个物理问题产生了一种新的思想时,往往总得去了解一下,狄拉克对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过什么想法。实际上,狄拉克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在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摘译自P. A. M. DIRAC和量子物理的发展》,1982年物理学史学术讨论会)

“光量子”到“波粒二象性”

王福山

1905年爱因斯坦已经为解释当时的某些实验,如光电效应,提出过光量子的假说,1909年他又从普朗克关于辐射量子理论工作中的不自洽性出发反过来根据普朗克辐射公式来研究黑体辐射的能量(或者熵)的涨落现象。所得结果表明,光应该具有波动一面,又有粒子一面的双重结构。但是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没有受到人们的认真对待,或者说,没有被看出其影响所及,以致直到1923年还在讨论与辐射公式有关的一些问题。

路易士 · 德布罗意接触到这个光所表现出的时而像波,时而像粒子的奇特性质;是在其兄长摩里斯所从事的X射线的实验那里。当时大部分物理学家致力于设法消除光的二象性,或者至少相信这种二象性的一个扩充了的和修改了的波动理论中或可予以克服,路易土 · 德布罗意却不同他从另一个法国物理学家布里渊那里吸取了思想。

布里渊在关于波尔量子条件的研究工作中,设想了一种存在于原子核近傍的“以太”层,电子在其中运动,这运动在以太层内部掀起的波因相互干涉而形成环形的驻波。这一情况的出现,布里渊认为,可以作为对玻尔的神秘的量子条件的一种物理解释。但是,布里渊的理论要借助于当时物理学已经摒弃了的以太介质,并且遇到数学上的一些困难,使得物理学家难以接受。

1923年4月23日,康普顿宣布他的名效应及其解释。正是对光量子进行艰苦思索,试图把它同光波概念调和起来的德布罗意,从这个在一般人看来是粒子本性的最终的判决性的实验中,看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光量子的理论要求,它的能量须由hv定义。德布罗意认为,在一个粒子理论中能量须由频率来定义,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于是他宣称,“仅此一端就提供了一个必要性,即在光的理论中应同时引进粒子概念和周期性概念”。

路易士 · 德布罗意从研究与粒子能量相联系的频率V出发,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认为“一般的”物质也具有这种二象性的性质,因而提出了物质波的概念。关于他沿这一方向考察的第一篇文章《波和粒子》发表在1923年9月10日的法国科学院会议通报第177卷上年这篇论文的后半部;德布罗意用驻波观念分析了玻尔的量子化条件,并认为这种波的干涉是玻尔量条件的物理基础。

在谈到粒子的波动现象的实验验证可能时,德布罗意预言,穿过一个相当小的孔的电子流将显示出衍射现象。“正是在这一方向上,或可寻得我们的观点的实验验证。”德布罗意总结说“几何光学的和动力学的两条伟大原理之间的基本联系由此得以完全明朗。

德布罗息的理论确实使人耳目一新。1924年上半年,德布罗意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在1924年11月27日提出的博士论文中,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的文章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外,德布罗意还得到了稍后以他名字命名的波长与动量的关系式。这个式子和E = hv一起后称爱因斯坦 - 德布罗意关系

(摘译自《祝贺德布罗意、狄拉克诞辰》,1982年物理学史学术讨论会)

改造心理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潘菽

心理学当前的最大问题是“绠短汲深”,远远够不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有关方面的实际需要。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多方面的创造性工作以期能配合这种实际要求。建立走我国自己道路的新心理学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的全面开创。

从一个方面看,心理学的这种改造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在一百多年前,心理学虽然宣告脱离了哲学而独立,但基本上仍然受着它在刚独立时所受到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严重束缚而一直未能完全摆脱、因而使自己长期地立足于二元论的思想基础而不能真正地或全部地走上科学的轨道。

在另一方面,特别就我国来说心理学又有来一番相当深刻的改造的必要性。我国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当前和今后要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许多方面都有对科学的心理学为之服务的迫切要求。而目前的心理学不能胜任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有关方面的需要服务,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我们掌握的心理学知还很不够,专业队伍也还太小;二是由于心理学本身还有些薄弱和缺陷的地方。这里包括许多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概念必须得到科学的解答,如什么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思维,心和身是怎样的关系,心理的范畴是二分的还是三分的,什么是个性,心理和实践是怎样的关系,心理有怎样的内在矛盾,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知和意、意和情是怎样的相互关系,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智能和智力,等等。这里也包括心理学的指导思想和心理学的方法论以及心理学和别的学科的关系这种大问题。还有,如果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搞不上去,许多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让其停留在模糊不清、议论纷纭的状态之中,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也难于得到顺利的发展。

至于心理学的这种较大规模的深刻改造如何着手的问题,可以考虑到有四个主要的途径:是要不断地学习并牢牢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以作为心理学工作的思想指导;二是要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一切心理学工作最密切地结合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并为之有效地服务;三是要积极地通过批分析,学习吸收国外心理学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四是必须好好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宝藏。

感觉异议

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王树茂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感官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有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随着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分子生物学、微电极技术、脑化学分析等新学科、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感官生理心理学在近一二十年来,有了许多新进展。其中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感觉不再是客体的直接反映和复写。

1. 关于针刺麻醉的研究。我国著名脑科学和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等同志根据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的结果,对针刺镇痛的机理提出了相互作用、进行整合的理论。他们认为,针刺镇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和结构所制约的综合的神经动态过程。针刺所以能够镇痛,就是因为来自穴位处的针刺传入信号同来自痛源(即手术所产生的疼痛)的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进行整合的结果。这表明,虽然手术对患者来讲是一个强烈的痛刺激,但因为针刺患者身体的某些穴位,结果表现为疼痛的大大缓解,因而所产生的感觉就不再是对强烈疼痛刺激的直接反应和复写了。

2. 关于视觉信息处理的研究。近一、二十年有关视觉信息处理的研究表明,虽然光线由网膜的感受细胞视色素吸收,网膜细胞的电活动是随着它们接受的光量而变化的,然而,光线能化为电活动并不是网膜的唯一机能。网膜远远不只是照相感光剂的生物等同物。视觉感受器既接受信息又处理信息,有某种选择、整合和改造作用,而且视觉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在视网膜进行处理的。换句话说,在感觉和客体之间是有感受器视网膜这种中间环节的。这就是某些感觉就其内容来讲之所以不再是客体的直接反和复写的原因或部分原因。

3. 关于感觉传导通路的痛觉闸门控制说。它1965年由麦尔查克和娃尔提出来的。闸门控制学说的基本点是把来自外周和中枢的冲动对痛觉传递的调节,以及痛觉传递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加以考察。这个学说表明,感受器和传导通路不是“收发室,而有某种滤过作用。在外部刺激力转变为感觉的过程中,感受器和感觉冲动传导通路是具有某种选择、整合和改造功能的。

仅从上述三种理论和研究结果,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说明了对“感觉是外界客体的直接反应和复写”不能做机械地、刻板地理解。感觉是一种“合”,即是说,感觉的内容和特性,不是单纯地由刺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组成感觉这块“合金”的诸多元素,不仅有大脑皮层,而且还有感受器和感觉传导通,其中大脑皮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论无意识

吉林大学哲学系   车文博

无意识就是“未被意识到的意识”的意思。换句话说,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所未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如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非口语思维、无意注意和无意体验等等。

无意识的本质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剖视

第一,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无意识同意识一样,也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换句话说,无意识仍然是人的一种认识过程。列宁指出,人的认识活动包括三项:“① 自然界;② 人的认识=人脑(就是那同一个自然界的最高产物);③ 自然界在人的认识中的反映形式”。因此,无意识的反映既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也不是没有客观来源的,而是以一定的客体为对象的。

应当指出,我们仅仅了解无意识反映同客观现实的内在联系还是不够的,同时还必须明确无意识和意识在认识功能上的区别。我们认为,不仅意识不等于认识,而且认识也不等于意识。因为,认识除了具有自觉的、随意的、明确的反映形式之外,还有不自觉的、不随意的、模糊的反映形式。这也是一种人的心理反映的形式。

因此,无意识并不是人们对客观对象根本没有一点认识的反映,而是对某种对象不自觉的、未加注意的、不由自主的、不知不觉的、模糊不清的反映的认识。一句话,无意识是未被意识到的认识,或意识阈限下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意识不等于无认识,却相当于“下意识”。

第二,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体验的功能。无意识不仅包括人们不自觉的认识功能,而且还包括人们不自觉的体验功能。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因而人所体验的情绪状态也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情感体验除了有意识的体验状态而外,还有无意识的体验的状态。我们必须在无意识体验与有意识体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当中辩证地理解无意识体验的实质。

论意识的实质和特征

华南师范大学   李巨才

意识的实质是什么?我们认为,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和现象可归结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人的意识现象不能例外,它也是一种物质的运动形式。恩格斯说过“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有热和光、电压和磁压、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心理、意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的运动形式。我们所以说人脑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的物质,这是因为人脑的运动(活动)把五种物质运动的形式融合在一起,高度综合地表现了五种物质运动的形式。这也是人脑同别的任何物质根本区别的地方。然而,人脑活动高度综合表现的五种物质运动形式,不是相互孤立的、平行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分层次的。虽然人脑的活动也表现有机械的、物理的性能,但它的主要机能有三,即生理机能、心理机能和意识机能。这是密切联系的人脑的三种不同水平的机能。心理机能以生理机能为基础,它包括着生理机能;意识机能以心理机能为基础,它包括着心理机能。因此,我们认为意识是人脑最高级的机能,它是比心理更高一层的机能。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应该把意识现象同心理现象区别开来,看作是人脑具有的两类不同水平的机能,这就从脑的机能上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因而也就把人的心理同动物的心理更清楚地区别开来。

意识同心理的主要区别在于:心理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外界事物;意识则是通过心理经验来反映事物对个体或社会的意义;心理只是反映世界;意识还能创造世界;心理是人与动物共有,意识为人所特;心理活动不一定依赖于意识,而意识活动则有赖于心理;心理是脑的局部活动产生的,意识则是脑的整体活动产生的。当然,我们把意识同心理加以区别,不是要把意识同心理分离开来。意识同心理是有内在联系的,人的意识是通过心理活动而形成和发展,也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

人脑的意识机能,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觉知、调节和指引作用上。正因为这样,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自觉性、有意性和主观性而且使各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出各人的主观特点。

人的意识具有几个主要的特征:觉知性、调控性、定向性和创造性。觉知性表现在人自知自己所处的状态,觉察到自己的内心活动以及外部活动的状态,领悟到事物对个体的意义;调控性表现在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选择性,如在某种情况下,人只对某些事物作出反应,对别的事物不加反应,还表现在人能自我激励、自我克制;定向性表现在人的活动有一定的目的和方向,因而使人保持着对所从事的活动的连续性;创造性是一种特殊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能在头脑中构思,构成某种模象,然后把模象变成实,也可以把通过感知获得的某种实物的模象,在头脑中加工改造,然后按改造过的模去改造实物。

(本栏均由张尧官摘自全国心理学会1982年学术年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