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博物学的传统中,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想法和看法,生物是按照相似的东西排列起来的。所谓“自然之梯”的序列,从亚里斯多德以来就有这样的设想,这是著名的见解;“自然之梯”也称作“自然的阶段”。

关于猿与人,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说的,“无尾猿,长尾猴和狗头狒狒,是具有人类与四足兽类中间特征的动物。

这一序列也可譬喻为长的锁链。例如,解剖过俾格米人(实际上是黑猩猩)的英国学者爱德华 · 泰伊松在1699年曾这样写道:“我们希望把俾格米人当作猿和人的中间一环,安置于这一创造之链中

关于这一“创造之链”(见图1 A)对于环与环之间的史上的时间因果关系是不加以考虑的。这一“创造之链”,自被创造以来,一直存在于地球上,表示着自然界的秩序。与此相反,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生物进化思想已普及化,对于链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环的序列已考虑表示进化的过程;带有这种含义的链,与“创造之链”相反,可名之为“进化之链”(图1,B-D)。

6.2.1

预测“缺环”之存在

创造之链,基本上是把现在生存着的生物当作00291711.7002917741103各个环来对待;而进化之链,要在这里或那里插进已经绝灭即现在已经不存在的生物的环。用这样的方式,这个链可以说明生物是这样进化过来的,而且使这个链成为更为完整的链。对于猿与人来说吧,猿和人的中间缺环必定是以化石的形式而出现的。

但是,在达尔文的时代,对于那样的中间缺环,还没有很好的了解。举例来说,热心于主张猿和人之间有进化上的亲缘关系的托马斯 · 赫胥黎,详细地研究了当时已为大家所知道的尼安德特人的头骨之后,下结论说:“这是一个具有猿脸的头骨,但绝不是人与猿的中间缺环。

于是,赫胥黎又补充说:“那么,我们应该到哪里去找原始的人呢?最古老的智人(Homo sapiens)是在上新世呢?还是在中新世?抑或在更古远的时代?在更古老的地层中,更像人的猿,或者像猿的人的化石……要等待古生物学家的发掘调查。时间会作出明确的回答的。”

那时,作过相同预言(参见图1,B)的学者还有伦斯特 · 赫克尔,这一含有猿人意义的著名的Pithecanthropus名词,原来是由赫克尔提出的。

而且,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直至十九世纪末,“缺环”还没有发现,这一段时间实际上是一预测时期。缺环这一标语化的名词不外乎来自英语Missing Link。这是在历史上如上述那样的在从猿到人进化的议论中提出来的一个名词。

猿人所处的位置已经移动

在这一广袤无际的巨大的地球上,要发现赫胥黎和赫克尔所预言过的猿与人的中间缺环,犹如在“大海中捞针”。正因为如此,所以,十九世纪末荷兰军医杜布哇在爪哇发现直立猿人(爪哇猿人)的骨骼,应是一件惊人的事。在这一发见之后约30年,同类的化石、北京猿人(Sinanthropus)也得以发见。总而言之,缺环也就是指散失的猿与人的中间缺环,由于“猿人”的存在,是已确认无疑的人。

可是,当本世纪中叶,有人认为直立猿人和北京猿人较之猿与人的中间缺环,更接近人的一方。现在,直立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和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都不作为学名来使用。而我们将爪哇直立猿人和北京猿人定学名为直立人Homo erectus,是与智人Homo sapiens同属的人类。而一般则将直立猿人和北京猿人从猿人向原人升格,且通称他们为原人*(图1,C)。

这一原由与我们更古老的祖先——南方古猿研究的进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南方古猿化石最初是在1924年于南非发见的,是一具颇为古老的头骨化石。但是,正如其名词Australopithecus所表示的涵义。南猿”那样,当初将南方古猿看作类人猿系统的化石。其后,南方古猿化石不仅在南非发见,也在东非陆续有所发见。经过种种论争之后,归结性的意见是将南方古猿列入猿人的位置(图2)。

6.2.2

关于这类猿人,因为已有多种参考书出版,这里不再详述。总之,探求缺环的第二轮高潮已经过去。

猿人和类人猿之间的一些问题

那么,缺环之探索大概已经结束了吧!对于这一问题,可能有二种答案。

第一种答案可以说,如果把猿和人加起来除以二,由此取得中间环;那么,与其说中间环已经完全取得,不如说,应视为终于到了取得中间环的时代。

第一轮的情景是,我们将直立猿人和北京猿人化石类型作为找到了的缺环;但是,一经仔细考虑,发现这些缺环,较之猿和人的中间环,更近似于人这一方。于是,第二轮的情景是,转而把南方古猿作为缺环来提出,其实这类猿人本身(指南方古猿)也绝不是把猿和人加起来除以二那样的中间环。举例来说,这类猿人(指南方古猿)脑的大小,仅不过跟黑猩猩和大猩猩几乎相同。所以从结果来看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找到这一原来想象中的缺环。

因此,可以说,从猿到人的进化是呈镶嵌式的,而且是经过几个阶段,这有重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已经到了这样的时代,不是单一的中间阶段,而有必要把那些复数的阶段看成为各个环,并把进化之链复原得更细致。而且有必要探索这些复数的环(见图1,D)中没有被很好确认的环,在这一意义上来说,还应该继续探索缺环,这是第二种的答案。

在学问上,要搞得很仔细的话,是没有止境的,一般来说,现在作为缺环的问题提出的是类人猿与猿人(指南方古猿)之间的环。为了把话题说得容易使人理解,决定把这一个环称之为“类猿人,似乎也可称之为“类人”,但会产生其他的意义,因曾有这样的例子,所以本文避免采用这一名词

* 原人一词为日本人类学家所采用,而我国人类学者将直立猿人和北京猿人仍列入猿人一类,不用原人的名称。——译者注

就是说,这个缺环 · ——类猿人将被发现或正在釉质也明显增厚;这一点在腊玛古猿也是如此。其

被发现,以这一话题来结束本段的讨论。

众说纷纭的腊玛古猿

如回顾以往的人类进化的研究史,可以知道仅从头部进行预测类猿人有哪些特征,是十分困难的,而身体的其它任何部分也是重要的;如有一种特征可以说明从猿到人进化途径上更深入的一些情况,那就有必要研究类猿人的补缺问题。因为可以认为进化显然是在镶嵌式地进行着的。

这个姑且不论,如今实际的问题是称为腊玛古猿(或腊玛古猿类)的化石。在往昔的三十年代,对在印度北部中新统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定了腊玛古猿的名称(腊玛来自印度神话的神名)。这一名词所表示的意义是认为腊玛古猿是类人猿系统的化石。然而,在六十年代,美国西蒙斯对腊玛古猿进行了重新研究,认为腊玛古猿是最古老的人科化石。

但是,近年来,对腊玛古猿是属于猿还是属于人,又重新进行了复杂的议论。与认为最古老的人类的看法相反,有些人则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有些人则认为腊玛古猿不是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的祖先。

迄今,腊玛古猿类化石,不仅在印度,而且在肯尼亚、欧洲,也在中国南部有所发见。

然而,以往所发见的仅有大小不一不完全的颌骨和牙齿。这些化石材料必须进行研究。因此,例如,牙齿排列的复原结果,随研究者的复原技术而不同,这就成为意见混乱的根源。如图4所示腊玛古猿下颌的齿列弓的形状,近年来从在中国出土的整个齿列弓保存良好的化石中进行了描述(图3)。

6.2.3

并且,关于臼齿表层即釉质的厚度之解释,意见也有分歧;不仅我们现代人,而且原人、猿人的臼齿釉质也明显增厚这一点在腊玛古猿也是如此。其实,被认为是中新世类人猿化石的西瓦古猿(这一名词也出于印度神话,来自西瓦神的神名)也是这样,但在现代类人猿中,只有猩猩是这样的。

现在,有人提出这样的解释,认为腊玛古猿不外乎相当于西瓦古猿的雌性个体,而把西瓦古猿看作都是雄性的,这说法使问题更为复杂化了。

最近新闻,在中国云南省发现了西瓦古猿完整的颅骨化石和腊玛古猿的头部化石,这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事。1982年10月18日日本新闻报道:“中国吴汝康氏在中国发见许多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化石,根据吴氏研究,认为以上两者的化石都与猩猩有密切的关系,而不是人类的祖先;吴氏发表了上述的意见。”这一报道发人深思之处颇多,关于这一判断以及以这一依据而写成的论文,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评论。

400 ~ 800万年前的空白

问题是,可否把腊玛古猿看作当前的缺环,注视着最近研究的进展,仅能作如是观。如以血液蛋白等作为研究材料,求出黑猩猩和人类之间的所谓遗传距离,则推测得黑猩猩和人类分歧的年代,为距今约200 ~ 300万年前。而根据化石的研究,黑猩猩与人类分歧的年代要长远得多。可以知道,作为缺环的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繁衍在距今约800 ~ 1500万年前。这是一些极古老的化石灵长类。

自腊玛古猿时代以后至猿人出现距今约400 ~ 800万年前的时期,尚未发现任何化石,人们对人类进化的初期还是一个谜,类猿人”化石大概还沉睡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吧

[《科学朝日》198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