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在经济上翻两番中城市经济将居主要地位。现在全国220个城市,根据1982年统计,城市人口占全国14%,工业总产值占全国75.4%,利税占全国82%、在校大学生占全国86. 破。为此,有计划、按比例地积极发展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是实现2000年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问题之一。它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影响着民族的振兴。因此,必须认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首先,必须改变对城市的小生产者的认识和偏见,建立城市发展决定经济、社会、科学文化发展的概念,正确认识城市和城市在现代化中的作用,给城市正名。其次,把城市当作一个大系统、经济实体来看。城市主要不是行政区划,而是经济区划。是经济、科学和自然条件有机结合的一个社会。因此,要较彻底的改革对城市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应把它作为一个大的经济组织对待,解决城市发展的内部动力问题,下放权力,还给它生命力,把责、权、利统一起来。把企业、研究所、大学下放到城市,解放生产力,任其乘云腾飞。

第三,城市带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城乡关系。城市是浸泡在农村的海洋之中的系统,而农村又以城市为其发展支柱。

城、乡两种经济互为依托,两个市场互相利用,两种资源互为基础,两种资金互相流通,使城乡都恢复了生机,搞活了城乡经济,加强了工农联盟,建立了新型的密切的城乡关系好处多。

第四,打破城市行政壁垒,建立城际间的经济区域。现在的行政区划对于发达的经济实力,已不完全是促进作用,因此要去弊存利,开通城际间的经济协作、贸易,形成经济网络。建立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区,把经济组织活动和行政组织管理在更大的范围内分开,从行政管理经济形式向按经济规律管经济和用法律、政策管经济的方式过渡。

第五,城市的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管理要从手工业小生产者的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管理过渡,否则,就不会有经济的起飞、科学的发达、社会的治理。要建立城市的计算机信息采集、处理系统,完善信息统计、分析系统,保证迅速和正确的决策。

第六,以法治城。

要从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过渡,建立城市建设法规、城市管理法及各种地方法规。每个城市都应建立起长远的城市发展规划,以规划立计划,以法治城、管城,城市才能健康发展。长期无城市建设规划法,无城市管理法,只靠行政办法、领导意志来管理,是管不好的。改造旧城,建设新城都要有法规。

第七,大力开展城市问题的研究。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问题的认识不是一两天或者一两代人可能解决的,城市将伴随着人类社会长存。研究工作也要代代相传与日俱增。

大学应设立这样的课程和专业,培养各种城市问题的专家。

国家、省、市应建立研究各种城市问题的研究机构,从各个侧面研究,综合分析,通力协作,打开城市建设的新局面。

建立学术团体、学术刊物、各种统计资料、指标体系,发展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的理论,为实现2000年的宏伟战略目标提供理论武器,是我国学术界面临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

关于城市发展问题的四条建议

陈为邦

一、各级领导都要认真注重城市发展问题。城市是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中心,在国家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中,城市居于中心地位。要加强城市问题的领导和研究,现在党中央书记处有农村政策研究室,希望能建立城市政策研究室;在国务院,也希望设立城市研究中心。

二、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认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理论和道路。马克思曾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也必然经历城市化过程。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城市化速度将比较慢。今后要有计划进行,城乡相互支援、结合,发挥自己的特点。城市问题研究,在我国是薄弱环节,应大力加强。

三、在国家体制改革中,从根本上解决“条块”结合问题,真正把城市作为一个综合体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国家不仅应有产品计划,“条条”计划和数量计划,还必须有地区计划、“块块”计划和布局计划。积极开展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并使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形成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城市是中心。

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城市生活和服务等方面的投资,由城市统一规划、建设、经营,使城市朝社会化方向发展。逐步改变“市长管厂长,厂长管社会”的状况。

四、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工作。首先要在领导中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识。国务院领导同志指出,应当举办市长训练班,组织城市领导同志学习城市规划知识。有的省在党校中开了城市规划课,效果很好。城市规划原理,也应当成为今后干部轮训的必修科目。要给予规划工作综合的职能,有关城市重大问题研究应有规划部门参加。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特别是加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城市(市、县、城镇、工矿区)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统一管好。要加快培养城市规划的技术人员,建立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技术队伍。

城市发展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刘朝明

现代城市的发展要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城市不仅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军事发展的产物。城市从它刚刚诞生,就具有军事的功能。

城市历来是战争双方争夺的主要目标。城市既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地,又是支持战争、牵制和消灭敌人的依托,所以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十分重视城市作战,有人甚至把破坏和夺取城市作为制胜的手段。现代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中心和交通枢纽,又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所以在现代战争中,城市便成为战争所要摧毁的主要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德国在闪击波头三天内,就轰炸了三十多座城古。美英对德作战,将百分之三十八的炸弹用于轰炸德的城市。使德国的六十一个十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全部遭到严重破坏。在东战场上,美国把空袭日本的三分之二的炸弹投到日本城市上空。两次对日本进行的原子弹袭击,也是投在广岛、长崎两座城市,使其破坏面积达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八十。

在现代条件下,战争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对城市的争夺将更加频繁和激烈。破坏了城市,就摧毁了对方赖以进行战争的军事经济潜力,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现代武器已具备了全部摧毁地上城市设施的能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战场范围广阔,明显的前后方界限将不存在,战争的突然性也增大了。城市越大,其经济和军事地位越重要,战争中作为破坏和进攻的目标的几率也越大。所以,在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果没有备战的战略思想,一旦战争起来,所付出的将是多少万人的生命财产的巨大代价。

城市发展必须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特别是大、中城市更为必要。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办法,一是迅速疏散,二是转入地下。这需要我们在和平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就要准备好。

积极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具有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战略意义。城市的结构也很重要,带状城市比块状城市更有利于备战,其中包括利于疏散和减少伤亡。城市交通也要考虑有利于战时需要。此外,建立城市绿化带,利用自然或人工河道、水面,不仅可以在和平时期美化生活、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在战时阻止火灾的大面积蔓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应与人防工程统筹考虑。

城市基础设施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岐同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能源、交通建设在城市的具体化、系统化。城市加强能源开发,除了要以更多的资金支援国家开发煤矿、油田外,还要把一次能源变为二次能源,建设城市电源和输变电工程,煤气源和输气工程以及集中热源和供热工程;城市加强交通运输建设,除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建设城市之间和城市与能源基地,原材料产地、销售市场之间的铁路、公路以及水运、空运设施外,还要建设市内的铁路、公路、地下铁、桥梁以及货运、客运设施;城市加强邮电通讯建设,重点要建设国际电信局、长途电信局、长途电话局、市内电话局、邮政局以及通讯电缆等设施。此外,城市还要大力加强水源和供水,污水排放和污水处理以及雨水排放等工程的建设。

以上这些设施,再加上环境治理、园林绿化等内容,有些国家统称为国家经济基础结构,我们称为市政公用设施或城市基础设施。这些设施虽然大多数不生产物质产品,但它却是社会物质生产以及其他各项社会活动的基础,缺少了它,各项事业都难以维持和发展,任何一方面失灵,都将造成城市的局部混乱以至整个城市的瘫痪。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对此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实现城市经济、科技、生活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

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议抓好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认识城市建设的规律,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基础设施与物质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犹如建筑物的基础与结构间的关系,基础不牢结构就不稳。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要逐步做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二、研究城市建设的比例关系,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定量分析。

三、把城市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逐步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开发建设,统一经营管理。

四、明确投资渠道,合理集中资金。

五、确定重点建设项目,提前做好建设准备。

城市发展必须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刘开渠

任何城市的发展,当然首先决定于它的经济基础,取决于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就是物质文明的建设。但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建设,不仅是它的经济基础的消极反映,它反过来又必将给经济基础以巨大的影响,两者相互作用。

城市发展中精神文明的建设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城市的布局、风格、特征、建筑的设计、园林的构思、绿地的安排,以至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文化宫、电影院、剧院、儿童游戏场,城市的雕塑、壁画、喷泉等等,以及这些文化设施所体现的思想、艺术。当然,其中有些也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但就其功能、作用和所体现的思想、艺术,则属于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城市发展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国初期,当时的口号是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这个口号总的来说是正确的,对于我们恢复和发展城市经济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过去对这个方针的理解有片面性,对城市精神文明重视不够。较长时期以来,很少听到在讨论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时,专门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甚至有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人谈论城市美学问题。其客观的后果是,我们的许多城市千篇一律,房子式样和色调差不多。新建了许多居民区这当然是好事,但其中有一些建筑只注意了它的物质功能,对于精神功能方面、美感享受方面很少考虑。有些新建住宅区,一栋挨一栋,规格式样单调,枯燥乏味,没有街心公园,没有雕塑,没有喷泉,甚至连一块能让人小憩或散步的绿地都没有,偶尔有一块空地,但建筑一完就无人过问,坑坑洼洼,碎砖乱瓦,杂草丛生,远看幢幢大楼甚是气魄,近看却不免产生单调荒凉之感。有些居民区没有电影院,没有体育场,没有儿童游戏场、文化室、图书馆,甚至老人们早上连个打太极拳的安静地方也难找到,孩子们放学没有地方进行正当的文娱体育活动,待业青年没有学习、活动场所,于是有些人就胡闹、乱逛,产生社会问题,给青少年的教育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这类问题看来不大,但影响深远,应该早日提到日程上来加以重视并研究解决。

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使人民群众得到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培养有崇高的情操,有高尚的审美趣味,有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新人,使我们的城市成为具有高度社会主义文明的、美丽多姿的、朝气蓬勃的、丰富的、健康的、扫除了资本主义弊病的、以崭新面貌出现于世界的社会主义城市。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做的事很多。

城市雕塑是城市精神文明的一个象征,它既可以歌颂革命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反映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也可以装饰环境,美化人民生活,丰富城市面貌。好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的标记或一座城市的象征。

中国雕塑有几千年的传统,中国古代雕塑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秦俑,云岗、龙门、大足的石刻,敦煌、麦积山的泥塑,都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珍宝。建国以来,五十年代,由于党和国家的关怀,雕塑事业曾一度有繁荣的苗头,出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有较大影响的作品,十大建筑时也做了一批雕塑,但应该说还是非常不够的。今年二月中国美协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建议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城市雕塑的建设,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注和重视。这次五届人大通过的第六个五年计划中,也把雕塑列入了发展项目。并决定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和规划组,每年拨给一定专款,作为城市雕塑建设的经费。

[杨知摘自《全国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学术讨论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