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冶金所实验大楼里,汪老正在手握测试报告,聚精会神地读数据。究竟是什么精神力量,促使一位已有七十四岁高龄的老人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呢?

记者说明了来意之后,汪老愉快地笑着让座,并说:“十分感谢《世界科学》编辑部安排这样的专访。没有想到自己在献身分析化学半个多世纪的时候,会为此而专门受到表彰,因为分析化学是一门为人作嫁的工作。这次也是生平第一次受到记者采访,觉得有一肚子话要说。”汪老说:“这几年,使他最伤脑筋、也最感痛心的事,是一些年轻有为的人已经或正要放弃分析化学这门专业,离开实验室而另找出名、发财改行的道路。”

记者:“既然分析化学是一门默默无闻又艰难困苦的工作,那您又为何要献身于此?”汪老摘下眼镜,陷入了沉思。

一、祖国需要分析化学

汪老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店员家庭,父亲节衣缩食供他读书,指望他做官发财,好改变家庭饥寒交迫的状况。但汪老的年轻时代,祖国多灾多难,在选择学习方向的时候,首先想到祖国的需要:富国强兵,而不是个人的地位权势。因此他选择了理科作为主攻方向。为此他还和父亲闹过别扭。

“那您为什么偏偏选中化学呢?”

汪老回忆说:“南京路过去是英租界的大马路,在今天新华书店那幢大楼里,过去曾住着一个外国犹太人。那时,偌大一个中国,竟没有一个中国人设的化学分析服务处。凡是碰到进口外国材料而需要检验材料质量时,都要依靠那个犹太人做样品分析。且不说那个犹太人漫天要价,更严重的是,犹太人伙同外国奸商,以次充好,以劣充优,坑害了无数的中国人和民族资本家。当时还发生过几次有名的官司,但每次都以中国人败诉告终。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检验材料这一关把握在洋人手里。所以,下决心要把这个权给夺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老在上海中法大学毕业之后,就参加了工程研究所的样品分析工作。汪老说,当时他们几个年轻人一心要为国家争口气,所以日日夜夜干。白天做试验、晚上读书。凡是国家需要的大宗材料的试样分析,他们几乎都给包了下来,也不拿报酬。

二、人民需要分析化学

解放后,汪老第一次参加院内集会上看到写着“人民科学”几个大字,就琢磨开了:“过去老想着科学可以救国,现在才想到科学可以为人民造福啊!”

汪老接着说:“通俗地说,分析化学好比是一双眼睛,可以看到凡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们这一行,虽然在经济建设里不唱主角而唱配角,但作用之大说起来还常常叫人吓一跳呢。”

汪老接着举了二个例子:

中国钨矿蕴藏量世界第一,但是中国过去却要进口钨铁,而不敢使用自己的钨矿。正是汪老和他的同事们最早对江西的钨矿进行了采样分析,解决了工业建设的钨来源问题。

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帮助包钢建设,但是包头铁矿的冶炼数据却要中国人拿出来。由于包头铁矿含有稀有元素,所以如果我们拿不出正确的数据,他们就拒不设计大型高炉。当时,汪老在冶金所前所长周仁的带领下参加了这项工作,仅仅几个月数据就及时出来了。所以,人们赞扬说:包钢的高炉是建立在几个数字之上的。

汪老总结性地说:“五十年代,我们搞钢铁分析,六十年代搞电子材料分析,七十年代搞一些新分析技术,八十年代搞各种新材料分析。从糖精含量分析、致癌元素含量分析一直到生物痕量元素分析、环境分析、国防分析等等,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三、光辉的历程   幸福的晚年

汪老对人民和祖国的贡献,人民和党没有忘记。汪老先后当选为第三届长宁区人大代表,第四届、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一九七七年当选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还多次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二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目前仍然担任冶金所顾问、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离子选择电极通讯”名誉主编等职务。

汪老的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九十三岁的老母仍然健在,家里四世同堂。他爱好艺术作品,他的摄影作品曾获冶金所全所摄影竞赛的二等奖和三等奖,他还是一个集邮爱好者,邮册有十几本之多。汪老性格豪放开朗,多年来走遍了祖国天南海北,他的摄影集里都是祖国的大好江山的写照。在他七十高龄的时候,他还应邀到乌鲁木齐的新疆大学讲课,游览了“天池”风光,品尝了吐鲁番的葡萄。

临别时汪老意味深长地说:“我有几句话请转告今天的青年人,心里一定要多想想人民、祖国。那么,不论你做什么工作,祖国和人民都会记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