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物技术

日本的生物技术从发酵食品、氨基酸生产(1956)以来的发酵工业,以及酶技术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而欧洲尽管原料价格偏高,其许多生物技术公司在若干主要微生物产品(如抗生素、有机酸)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其它优势在于能大量生产酶、奶制品、酵母和酒精饮料(葡萄酒、啤酒)。欧洲的各种公司在细胞工程方面(病毒疫苗)成绩突出。欧洲的医药工业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很强的出口能力,其出口量是美国的两倍,而日本则完全是一个进口国。

新生物技术的10年——一种平衡

新型生物技术,如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十年前兴起于美国和欧洲国家(英国)。总的来看,应用的第一次浪潮是基于传统生物技术,并且几乎全是医药产品。

在美国,由政府资助了20年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在国立健康研究院)促进了科研面向生产这一转变。这一转变的实现主要是通过200多家风险公司在科研合同或大医药公司的允许下承担大部分的工作。现能生产多种潜在的医疗蛋白质,几个重组DNA产品和1个单克隆已被批准临床应用;20多种其它化合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新的生命形式专利问题在美国已经解决。审批程序虽然仍很复杂,但目前正在进行简化。考虑到市场的地理位置,美国多数风险公司都与#要欧洲国家和日本的公司签定协议。

日本通过获准从国外引进新型生物技术。四种特许的新药物已于1985 ~ 1986年投放市场(两个来自欧洲,一个来自美国,一个是国内的)。随着政府支持的加强,日本的研究和发展正在很快地赶上来。其专利申请数目自1983 ~ 1984年以来超过了其它所有国家的总和,并发展了国产新药物和用于提高发酵氨基酸产量的载体系统。

日本的植物细胞培养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生产了世界上箄一种商业产品——紫朱草素,这是一种用于化妆的红色颜料。

在欧洲,新型生物技术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并一般为大工业集团所利用。至于成功地将新生物技术产品投入市场,美国和欧洲保持着一种平衡。

从发展来看,令人感兴趣的是引用三年前美国国会技术评估局一份报告的结论,该报告题为“商业生物技术的国际竞争”:

“美国目前(1984)在新生物技术的商品化方面是领先的,日本可能是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欧洲在特殊产品(包括一些医药产品、特殊化学制品和畜牧业产品)市场将是一个很强的竞争对手”。

鲛岛证实了这一点:“从日本新生物技术的现状来看,这一报告的预测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然而,就新生物技术首先商品化这一方面来说,美国和欧洲的公司目前是联系在一起的。

机会

医药方面:医药产品是三个领域中前景最乐观的。但新生物技术药物在近几十年内仍不能主宰药物市场。对美国医药市场的预测是可靠的,竞争也将十分激烈。在日本,发展国内新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诊断将是主要目标;艾滋病这一世界性问题看来将加速其发展。用于治疗的重组DNA蛋白质并不一定构成欧洲医药工业的未来。但疫苗将主要靠遗传工程。大力发展免疫诊断工业可以更好地保证产品质量,并可更好地利用免疫生物学工程。

新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发展较慢,因为对植物分子生物学了解较少。

缺乏训练有素的分子生物学家已影响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美国正努力为基础植物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资金。美国的农业市场在本世纪末是很大的,也是最分散的,有关机构一旦在制定政策方面取得经验之后,将遗传转化了的新生物向环境中投放的程序将很快解决。

日本新的植物育种技术仍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国家。但对水稻、小麦和土豆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重视。日本人造鱼的培养正在积极开展,其中涉及到选育雌鱼和利用鱼激素及小球藻作为特殊饲料。

基于欧洲主要种子公司的成就和某些欧洲高等院校先进的农业技术,下一个十年欧洲在农业方面必定会有一个大发展。

由于人们越来越强调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环境市场上的应用部分地受到了政策的驱使。

生物技术在能源上的应用前景主要取决于原油的价格。

尽管对环境微生物的遗传还缺乏了解,但将其用于环保和能源在美国和日本的市场上都有着很大的潜力。

蛋白质工程:是美国、日本和欧洲的研究热点,涉及到改良用于医疗和食品及化学工业的自然酶类。专利保护支持了这些开拓性研究。就掌握的有关科学知识来讲,欧洲、美国和日本并没有明显的差距。欧洲在国家及全欧水平上正在做出一致的努力。日本政府和私营公司在1986年共同建立了用于基础研究的蛋白质工程实验室,为外国研究人员参加研究提供了机会。

结语

生物技术是对人们在多种学科、技术和商业领域上所做的多种尝试的总括。

在生物技术的竞争中有许多角逐内容,只选一个是不明智的。

美国的生物技术公司生气蓬勃,任何问题都不能阻止其发展。

虽然日本的传统是以技术为主,但现在也越来越强调基础研究。日本的工业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掀起了新生物技术应用的第二次浪潮。

欧洲有能力领先于世界,但要做到这一点欧洲国家必须通力合作。

[Proc. 4th European Congress on Biotechnology,198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