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产业开始大量转向于民用产业

今年5月31日在华盛顿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的主要内容是裁军问题,这将是世界史中的重要一页。日本对东西方出现的紧张局势的缓和当然是欢迎的,随着紧张局势的缓和,经济问题就会突出出来。一旦美苏两国开始裁军,其它国家也将实行裁军,随之而来的是不得不把军工产业大量转向于用产业,这又对日本将产生什么影响是日本人所关心的大事。

波音飞机制造公司是生产民用客机为主,而且现在民用客机的销路好,可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像洛克希德那样专门生产军用飞机的公司问题就严重了。里根上台后在五年间把国防预算增加50%,从而使美国的军工产业迅速扩大。但自从去年东欧圈发生巨大变化后,国际紧张局势也趋向于缓和,其结果,出现了接连不断地解除与军工产业签订的下一代技术产品的生产合同。诺思罗普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已开发出了B2轰炸机和F-117战斗机,这些飞机都是雷达电波无法跟踪的隐形型飞机,但今后也许将减少其订购量。正因为这种飞机的形状特殊且拥有高性能,相应地价格昂贵,燃料费等费用也特别高。但除了军用之外,这种飞机几乎没有什么用途。

美国最近开发出能垂直上升的新型飞机,因这种飞机据说可转为民用,所以拼命地在往民间推销。连三井物产公司和伊藤忠公司也与波音公司及贝尔公司签订了推销合同。

华盛顿州为摆脱这种窘境而在美国率先制定了产业转换的有关法律,但据报道这方面的预算只有50万美元,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这种混乱状况英国也一样,据报道英国有67架新的喷气式战斗机合同也被解除了,这股风已从美国和欧洲刮到别的国家。

这种裁军之波必然会传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本身对世界和平是件值得庆贺的好事,但那些有关的企业就叫苦连天了。因而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已把军工产业的临时解雇和体制的转换问题列为当前的重要议事日程。

美国也许会干一番惊人的大事

前些日子,有位美国的杂志记者到日本来探访有关三菱公司与西德奔驰公司合作的事宜。当话题转到飞机开发时,我说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飞机的根据地是名古屋地区。这个地区被称为日本航空产业的圣地,在这里曾生产出零式战斗机,但战败后在这里工作的技术员就转移到汽车和摩托车生产部门去了。

本田、雅马哈、川崎、铃木牌摩托车都是名古屋的飞机制造厂生产出来的,丰田和三菱汽车也同样来自这里。这里出现的技术相当过硬,这也是日本汽车超过了汽车王国的美国的原因。

名古屋有一个机床街道,位于从名古屋通往岐阜的路上。这条街马路上在销售额居于世界榜首的有名的机床制造厂在并列着,如鹫野、大隈、马扎克等有名的机床制造公司都集中在这里。虽这里是机械制造业的圣地,但这些企业都是二次大战中的航空机和武器产业的变身。

多摩河两岸也是日本的技术集中的地带,如东芝、日本电气、富士通、日立、三菱等日本第一流的电器产品制造厂一家接着一家排列着。然而,这里原来在二次大战中拼命在制造电波兵器的所在地。

从日本的变迁情况看,美国和欧洲在东西方缓和之后,预料将会绘出新的产业地图。当然要这么多的军工产业要转向于民用产业是要花一定的时间,要使转换后的民用企业走上轨道并出成果,至少也要三年,要真正扎卞根也许需要五年时间,即在1995华左右才能出现技术决战的局面。

那时美国人将会生产出什么东西?这是今后的课题。但当人被追得走投无路时、总是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智慧,这一点美国具有很有利的条件,也许会干出一番令人惊讶的大事。美国行政当局已开始为企业当参谋和后盾,由于美国原来就是实行自由经济并让民间自由行事,这也许是美国经济出现好预兆的又一个有利条件。

前些日子美国政府发表了要把原来几乎用于军事研究的710亿美元(约为10兆日元)开发研究费用转向于民用产业的方案。日本一年间的研究费用包括政府和民间的在内也只不过是10兆日元左右。可见美国的研究开发费用是相当庞大的。

还有美国在强化研究开发力量的惊人的事例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因触犯了独占禁止法而被解体。但在这种高科技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从保持美国在世界上处于优势地位考虑时这种处分是个大错误,所以现在又在酝酿重新统一的问题。

AT&T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贝尔研究所,该所出了七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晶体管和激光都是该研究所发明的,还拥有西方电气制造公司。因触犯了独占禁止法而变成攻击责难对象后解体成为六个电话公司,这使贝尔研究所变了样,也很难做扎扎实实的基础理论研究。尽管如此,贝尔研究所的费用的一半还是由联邦政府,特别是从国防预算中拨款的,这就是这次出现的缓和后削减下来的国防费用的一部分。

美国已出现了军工产业民用化和增强竞争力的动向。因搞惯了军工产业的工作人员一下子转向于民用产业后开始可能不习惯,甚至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败。

越南战争结束后,怕军用飞机的需要量会减少,飞机制造公司就纷纷挤进于民用市场,如格鲁曼公司就大量接受了纽约市订购的公共汽车的生产合同。结果这些汽车都出故障不能转动,在纽约市那样交通混杂的大街上那么大的公共汽车一旦停下来,车子就更不流畅了。经过一段时间的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格鲁曼公司也蒙受了巨大损失。还有的生产地铁用的车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里根的军备扩张才挽救了这种窘境。但美苏的扩军备战使两国的经济恶化,从而又不得不紧急煞住了车。这对全世界是件好事,但对于想在武器开发方面显示自己才能的技术人员是个灾难,但缓和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了。这就必须把美国第一流水平的技术员转移到民用产业,当然要这完全落实好并使这些技术员能发挥作用尚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军工产业的技术员要适应于民用产业时首先要洗洗头脑,从生产设备到材料的安排都要从头来,否则要取得成功的希望就渺茫。格鲁曼公司生产的汽车遭到失败的原因是过分迷信于自己的想象而相应的生产技术无法赶上而造成的。

曰美欧的合纵连衡开始了

欧洲将如何?在1992年实现欧共体统一之前,柏林墙倒了,东西德间的货币统一问题也一下子就实现了。要重建落后的东欧圈的经济需要巨额资金和许多技术、西德目前还要照料东德,这已就够忙的了,但具有八千万人口的新德国的出现是肯定的。这时苏联和东欧国家把贷款的期望寄托于日本,但这里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苏归还北方四岛等问题。欧洲有强烈的一家意识,与日本的关系是一向采取竞争的立场。

欧洲是以一家人的口号在强化欧共体统一后的企业体质,为此,正在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或合并或收买[M&A]手段积极谋求扩大企业规模。在欧洲不问国家之大小,具有独特风格的而且在技术上相当过硬的企业多得很。

日本也曾从这些优秀的欧洲企业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尤其是化学、机械、重型电机、医药等领域。现在连这些名牌企业已纷纷合并或进行M&A,新成立的企业或工厂也改了名字。

欧洲的化学,精密机械、医药品等各行各业都把合作或合并等看作是必然趋势。其目的是想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竞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强化竞争力的动向是以制造业为中心进行的,因在欧共同体统一后的环境里一个国家要存在下去就只能在制造商品的竞争中获胜,这个简单的道理欧洲的所有国家都是一清二楚的。

今年东西德要实现统一,1992年预料欧共体也要实现市场的统一,从欧共体的各项措施达到具体化并正式走上轨道方面看,预料要到1995年左右,这也是1995年会出现技术决战的原因之一。

当美国军工产业完全转换为民用产业及欧洲经济走上轨道后,日本占领的民用市场将遭到这两股经济实力的正面攻击。从第三者看来,未来将形成日美欧的三大经济圈。但对于口头上主张自由经济而实际上经常为本国产业谋利为前提的国家打交道时要格外小心,若走错了一步,也许在21世纪中将会留下大祸根。

据最近的报道,奔驰和三菱合作后,奔驰还主动三菱提出拥有多少股票问题,但奇怪的是原来取得本汽车制造公司股票的美国汽车制造公司却转手卖掉了。可见即将来临的新时代是合纵连横的时代,也是莫不测的时代。

日本对1995年的技术决战应有所准备

今年六月九日,英国的《经济学家》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说,欧共体的企业都在向大型化发展,但日本看来好像在走另一条。例如美国的汽车制造公司过去是乱立而现在却已被统一为三家,但日本现在有九家汽车制造公司。按理说,汽车制造公司可获得的利润与其规模成正比例,但事实已证明日本九家汽车公司生产的汽车在数量上已压倒了美国三家的产量,而且美国这三家的市场也逐渐地被日本占领。

这并不是说日本九家公司有制定什么协议,就是在日本国内这九家大小公司间也一直在激烈地竞争。欧洲的汽车制造公司也在通过合并或收买等方式向巨大化和垄断化方向发展。企业的规模是否愈大愈好呢?也许并不完全是这样,以往一提到日本经济的强大时,总是举出那些名气大的公司,但现实已不一样了。日本的大公司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强有力地支撑它的缘故,没有双方的巧妙的合作、双方都无法生存下去。

现在人们都说,主要的公司或企业都集中在东京都圈里,其实一到地方去看,许多在世界上具有很高水平的开发力量和技术力量的公司。其中有的公司规模虽不大,但它的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达一半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垄断地步。

其中大多数是属于生产资料的产品,如零部件、制造机械、测定装置、材料等,但像用完就扔掉的打火机等属于消耗性的产品也不少。日本的大企业正是因为得到了众多的这些优秀中小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自己的产品质量才有了保证并在世界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从微观的经济观点看,大企业的一种产品就要有这么多中小企业为它提供其大量的零部件,而且其中有些公司还生产同样零部件,看起来是重叠型的,这也许令人感到在人力、资金、设备等有所浪费。然而,现实情况是恰好相反。因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且经营并不是在桌上玩数字的游戏。

经营的成功与否应以其结果来评价,而不是一开始就下了结论。胜者就是冠军。任何一项发明者都不3能是事事都如愿的,在反复的实践中才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企业的经营过程就是苦干加巧干的过程,即使有先见之明并一切都按原构思那样实现了,这还不能说这种成功是完全靠正确的预测才得到的,而只能说大家共同努力才取得的,企业的未来是难于预测到的,因为我们采取的行动如何也将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去向。各企业作出这样那样努力而取得的成就的总和就是今天的日本经济。

1995年也许会出现世界规模的经济大动荡,但不能怕它、也无法回避它。到了那时劳动者的高龄化更厉害,要么请老年人继续再干,要么叫年轻劳动者去从事生产劳动,但要使体力劳动部分的工作彻底实现机械化。现在日本拥有世界上70%以上的机器人,今后机器人化也许会再上一层楼。渡部昇一说,要养育一个小孩倒不如生产一台机器人简单。

对于机器人方面的社会环境,日本胜过美国,因欧美是个合同社会,如焊接工就是按焊接工的条件与公司签订合同,加入的也是专门工会,所以工厂要引进焊接机器人时就会遭到激烈反对。而日本的社会是较松弛的一种社会,用机器人从事于脏活或累活时反而受,到欢迎,甚至把机器人视为自己的同伴似的。

到了1995年,日本的技术开发能力行吗?过去日本人都被视为没有创造性的民族,但从最近的事实表明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如1989年在美国获得专利的件数中,前三名都是日本企业,前十名中,日本企业还占五家。

在美国提出知识所有权后,日本还行吗?据说某公司利用版税赚了好几亿美元,但以微处理机的罪名起诉了日立公司的美国莫托罗拉公司却吃了亏。判决内容是日立停止销售8比特的微处理机,而莫托罗拉公司停止销售32比特微处理机。但停止销售8比特的受到的损失较小,32比特是目前的畅销品,莫托罗拉公司被停止销售32比特蒙受的损失就太大了,结果莫托罗拉公司还主动向日立公司提出了和解的建议。

对待知识所有权的攻击应持的态度只能是以牙还牙,这是最好的防御措施。另外,日本的企业对开发投资积极且投资额也大,在培养职工提高素质方面不惜代价。过去5年中,日本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几乎一样,但从事于研究开发的人数却增加了5万人。

日本的企业的经营目前处于极佳状态,景气也接近于战后最佳水平。所以应把从中得到的利润用于企业的体制改善和作为技术开发的先行投资。若不从长远利益着想,一旦公司完蛋了,股票也变成一张废纸,也谈不上什么股东可言了。企业只能靠自力更生而别无他路可走。

日本在1995年前后将要受到欧美等国的结构重新调整后的影响、但日本还具有雄厚资金势力和世界第一流的技术开发力量、问题在于如何善于利用这些优势。美国缺资本,西德为照料合并后的东德已够呛了。

日本的经营环境也许比现在更严峻,总的来说不可高枕无忧,环境问题也不可忽视,从长远看来,能源问题也不可乐观。企业在困难面前乘风破浪奋勇前进才可算为优秀企业。

[Voice,(日)199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