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一直被看作是亚非拉40亿人民发展的关键,规划和投资机构无不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准就必须增加能源供给。

遗憾的是,这一看法并未按部就班予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已极度提高:能源消耗自1960年来提高了3倍多,人均至少翻了一番。正是这些导致能源消耗增长的政策,已使这些国家面临油价冲击、外债、严重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以及仍旧严峻的能源短缺的困扰。

尽管第三世界能源消耗迅速增长,可是,北半球发达国家和南半球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却在继续扩大。1960年,世界五分之一最富国人均收入是五分之一最穷国的30倍,而到1989年,虽然南半球能源开发快于北半球,上述差距却扩大到60:1。

80年代收入下降的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发展中的经济陷入了难以解脱的外国银行和政府的债务之中。1992年初,这些债务总额达1.35万亿美元。而且,由于债务加深贫穷,能源消耗的增长又加深了债务危机。80年代,发展中国家支付给北方债主的钱中,用以偿还早先能源开发项目的就占四分之—。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提高生活水准的预期目标,就得设法缩小南 - 北能源需求差距,而不是继续扩大这种差距,要实现这一点,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地增加能源供给。摆脱困境的途径是集中解决饮事、照明、提高农业生产力,这些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这一转变可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首先,从工业过程到消费品的每个环节都注重更有效益的能源使用技术;其次,发展较目前已有能源更低廉,更少生态破坏的能源,以应付继续发生的新的能源需求。

这样,发展中国家就可以“跃过”现今工业发达国家已商业化的先进技术,避免在过时的国家社会经济和环境基础设施上数十亿美元的无义投资。同时,也将增加就业,这是第三世界工业经济的主要利益所在。最后,从全球环境卫生的重大意义来看,推迟全球变暖。

今后35年中,为提高工业、农业、住房和交通用能效益投入的3500亿美元,可望冲减电厂、炼油厂和其它能源设施价值1.75万亿美元的需求,从而增加在食品生产、卫生、教育及其它被忽视领域更广泛的投资机会。

如此巨额的节省并非纸上谈兵。1980年,中国曾卓有成效地推行了一项宏伟的计划,即改善主要工业行业如钢铁和化工的能源效益,其结果使得较之在煤炭供给力上作相应投资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开支,然而,1990年由于没有实行这一计划,能源消耗较实际应有量提高了35%,经济产出也有所下降。

在巴西,国家电力管理规划署投资了2000万美元以提高照明、致冷及电动车辆的用电效益,如此小额的投资就节省了80年代末为新建电站和输电线路所需的约10亿美元。通过广泛的其它投资,巴西可望抵消2010年电力缺口增长42%的有效成本。

在大规模提高能源效益的同时,第三世界国家需要发展自己的能源,以取代昂贵的石油和污染环境的煤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未开发的天然气储备,可替代石油和煤炭满足室内、交通、工业和发电需要。

约有50余个发展中国家拥有这类天然气储备。一些国家把天然气当作石油生产的废弃物,任其在大气中烧掉。1990年,尼日利亚就烧掉了210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些天然气足够满足全国目前所需的商品能源,外加邻近的贝宁、喀麦隆、加纳、尼日尔和多哥的需求。

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或地热能的巨大潜力。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西方国家正在加速寻求这些替代能源。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些机会甚至更多。今天的决策将决定明天谁最快开发出这类资源。

过去10年间,太阳能和风能电力的成本已下降了66~90%,这些能源正在成为某些发展中国家最廉价的电力供给体系。发展中国家中已有6万多户居室安装了光电照明。光电发电系统的市场是宽广的,目前仍有21亿人民未用上电。

生物能已在发展中国家能源供给中占了35%。而且,若能提高生瓣产量,更好利用工农业废弃物,潜力更加巨大,如果利用先进的燃气轮机技术燃烧糖厂的全部废弃物,则可满足发展中国家现有总用电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此项技术在巴西已商业化。

一些国家已自力更生推行上述新能源计划,例如,泰国计划在今后5年中投资1.83亿美元提高电力效益,并且最近已开始征收一项石油税,以提供改善能源效益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所需的每年约5000~6000万美元的追加投资。

广泛的国际支持对大多数国家的上述能源措施都是需要的。可是,世界银行和其它开发银行1980~1990年间提供的670亿美元能源贷款中,只有不足1%用于提高最终使用能源的效益。能提供高额贷款的私家银行一般又都是依多边信贷组织首席银行的意愿行事。

世界轚行参谋部尚无意在1995年前改变其信贷方向。不过,银行董事们已开始呼吁改革。1992年7月,他们拒绝通过一项新的政策文本,除非该文本予以重写,以促进能源效益。可是,10月通过的最终文件仍未使能源政策包容广泛的开发标的,或确保提高能源效益应兼顾到诸多因素。

[Environ. Sci. Technol. ,27(2)220,222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