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

当我从无锡采访吴有生院士归来之后,脑海中就默诵着唐朝大诗人李白所写的这首“早发白帝”诗。因为吴有生院士所从事的研究与“轻舟”相关。“轻舟”者,快船也。

长江自白帝城向东流,经过著名的三峡,两岸群山高峻,水流湍急,古时舟船经此常覆没,商旅视为畏途。李白这首诗的大意是 :早上辞别位居高山、高耸入云的白帝城,乘舟东下江陵(今湖北江陵市),因顺流而下,舟行捷快,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便到了。在聆听山间不断啼啸的猿声中,轻舟很快穿越了千万重山峰组成的三峡地区。此诗的特点是竭力描写行舟之迅捷,一日千里,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在唐朝,不可能有一日千里的快船。李白在这里也是一种内心轻快、期盼的感情表达。

吴有生院士是我国首批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所长,富有活力的研究员。他是我国船舶抗爆理论的奠基人和国际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的开拓者,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由他主持的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不仅研究成果累累,而且潜心培养和指导博士研究生,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组成的研究梯队,既出成果又出人才。

在中国历史上,造船业曾有过辉煌的业绩,令那些西方人目瞪口呆。郑和七下西洋所带领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也是最先进的船只。可是到了近代,外国的船舰却在我国沿海耀武扬威起来,在我国内河横行霸道。这段耻辱的经历,使中国人终于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

今天,我国的船舶工业再一次崛起,一些外国从事船舶研究的专家不得不把视线集中到中华古国的身上。因为,我们有一大批像吴有生院士这样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为中国的“轻舟”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年过半百的吴院士是中国科技大学60年代的毕业生。中等身材,一看便知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人。1968年他又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位于太湖之滨的中国船舶科研中心结构力学试验室工作。这里有我国最大、世界上颇有名气的实验水池群,是我国船舶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由于这里的实验条件特好,年轻的吴有生来到这里有如虎添翼之感,他一头扎入实验室工作,埋头于科学研究的天地之中。他担任舰艇抗水下爆炸冲击试验的研究,负责技术测试和数据处理工作。他和同事们在4平方米大小的暗室中,硬是用自己设计的装置对多通道高速鼓轮相机录下的成堆胶卷进行手工放大和数据采集,并编制出多种计算机程序。他回忆这段经历时告诉我,究竟在暗室中呆了多长时间,采读了多少胶卷,从计算机房背回多少打印纸,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就是在这些繁琐的工作中,他开创了我国舰船抗爆课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舰船在海上行驶,毫无疑问要经受得住在战争环境下空中核爆炸的考验。从1973年到1976年,吴有生院士承担了我国海军这项研究的主攻手的任务。吴有生与同事们选择实验地点不在海上,而是在我国大西北的戈壁滩上。他们用和真舰船大小的一样的模型做实验,这和海上动用大批退役的舰船做实验的美国相比,实在是一个伟大而奇妙的创举。这个实验方案行吗?吴有生对此信心百倍。因为他对舰船舱室结构在核空爆炸作用下的破坏规律作出科学的预测,并与同事们一道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在冲击作用下舰船结构弹塑性动变形的工程分析方法以及舰船结构破坏等级预报方法,为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进行得非常顺利。试验结果竟与吴有生提出的理论预报完全一致。这说明我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是先进的。由于吴有生的理论贡献,海军因此取消了两批耗资可观的后续实验计划。这是年轻的吴有生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所作出的重要奉献。那时候,吴有生院士才三十多岁,充分显示出他的研究才华和胆识。“后生可畏”,许多老专家当时就这样评价这位毕业不久的研究生。

吴有生的另一项贡献是创立了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研制并发展了世界上第一个三维水弹性力学应用程序和方法。这门学科的创始人,英国伦敦大学比绍帕和普赖斯教授曾于八十年代应邀到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讲学,介绍他们开创的二维水弹性力学成果,吴有生当时担任课堂翻译。在讲学过程中,两位英国科学家惊奇地发现 :他们的专著出版不久,这里竟有人了解并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大大超出了他们对中国研究情况的估计,尤其是这位翻译吴有生。吴有生不仅知道二维水弹性力学理论的来龙去脉,而且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例如,他认为二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只适用于细长型船体的分析,面对其他复杂形体,如双体船、海洋平台等,则无能为力,可靠性难以保证。当外国专家听了吴有生的意见之后,对这位中国同行便刮目相看了。因为这预示着中国同行极有可能在理论力学上有新的突破。他们发现吴有生不是一个普通的英语翻译,而是一位卓越的研究者。当他们得知吴有生即将派往美国进修时,立即建议他改到实力雄厚的伦敦大学学院去,并表示愿意帮助他解决一切手续和所需费用。

1981年,吴有生到达伦敦大学学院进修。这里有国际上著名的船舶力学研究集体,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吴有生下定决心,确立自己的攻克目标 :把英国人建立的二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再推进一步,发展出一个更严密的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并力争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他的指导老师就是当年到中国讲学的比绍帕教授。吴有生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中国科研人员的崇高精神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风貌。作为访问学者,吴有生深感时间紧迫,他每天工作14-16小时,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比绍帕教授曾对别人说,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哪一个师生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和效率上能超过吴有生。经过几个月,一个规模庞大的三维水弹性力学分析的数值方法及程序终于编制调试成功了。

它可以用来分析航行中任何复杂船型、拖体的运行与受力情况,也可以用来分析不动的浮体和大型海洋平台等。这意味着,他已经把比绍帕等人的二维水弹性力学理论顺理成章地发展成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毫无疑问,吴有生是站在当今世界这一领域的最前沿的人。比绍帕教授称赞这位中国人是一位了不起的开拓者。当然,这其中包含比绍帕教授对他的厚爱和指导。吴有生是发展了他们的理论,他的贡献就在于“发展”。

吴有生的理论不仅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引起震惊,而且在东京召开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被介绍之后,立即引起力学界的注意。国际理论与力学大会向他发出邀请信,请他到第十六届大会上作特邀报告。3年的心血没有白费,吴有生终于如愿以偿,他的博士论文获得通过。这时候,吴有生心情是激动的。学有所成,无愧于祖国。就在一封封邀请书面前,他陷入深深的感慨之中。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一个农民的后代,如果没有党的关怀、祖国的厚爱、人民的抚养,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吗?吴有生面对一片赞扬,英国老师的盛情挽留,他婉言谢绝,从心底发出一句话:献给我的祖国。比绍帕教授的挽留没能感动这位中国博士生,他尊重吴有生的选择。当吴有生决定回国时,英国皇家学会副主席比绍帕教授却被感动了,他给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领导写信说 :“我们即将失去吴有生,而你们却将重新得到他……,当你们读到他的论文时,你会发现那确实是一部杰作。我们认为,这篇论文无疑表明了吴(有生)现在已是一位第一流的船体结构动力学家和船舶流体力学家。很少有像他这样取得这么大成就的博士候选人。你们完全有理由为吴感到骄傲。”这就是一位老资格英国科学家眼中的吴有生。

成名的吴有生回到祖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主持建造了一个水弹性试验装置。他决心把水弹性力学的实验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他所提出的程序及方法不仅被瑞典船研究中心所采用,而且被英、美的几所高校所采用。1989年,美国夏威夷大学极大型浮动结构的理论研究遇到难题,便一再电邀他去讲学、指导。他在两年内先后带领自己的两名博士研究生三度前往,开设了该校第一门水弹性力学研究生课程,使那里的研究取得进展。

1996年,吴有生院士主持了《我国“高速(客运)水路”发展战略》研究。这项研究任务是经中国工程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立项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轻舟”战略研究,有20多位院士和专家参加。吴有生院士任课题组组长。这虽然是一项咨询报告,但意义十分重大。

水运具有运输量大、运输成本低、环境污染小、不耗费土地资源等优点,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近20年来,世界水运状况出现两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是发达国家把合理利用水陆国土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发展沿海和内河高速水运定为基本国策;二是随着船舶科技的迅速发展,一大批各种类型的高速客船及车客渡船纷纷问世,克服了常规船舶速度慢、舒适性较差的局限性,成为与航空运输、公路运输互为补充的极有生命力的运输方式。

“高速水路”的发展,无疑为我国海、江、河、湖上的“轻舟”事业展示出前所未有的美好前景。李白当时所说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再是一种美好的期盼,而是现实了。早发白帝、晚到江陵,就一定会实现。因为吴有生的轻舟梦终会成真。

当我们采访吴有生院士离开太湖之滨时,吴有生院士推着一辆破旧自行车送我们上车,此时我的心情怎么也平静不下来。他为祖国的“轻舟”事业日夜操劳,消瘦的身体还是那样精干有力。难道我们的揣大哥大的大款们相比,显然他是寒酸的。可是,大款们绝不比吴有生富有,因为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真正富有的,是对知识的拥有度。吴有生院士不愧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汽车开动了,吴有生一边推着那辆破旧自行车,一边向我们挥手,我从窗口看他的身影,他渐渐地高大起来,比周围的许多人都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