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是许多中国人熟悉的名字,不仅因为他是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还因为他有强烈的中国情结。他当获奖后差不多每年都来中国讲学,今年824日,他又在上海交通大学与该校Bio-X中心的学者座谈交流。本刊记者曾于2年前在复旦大学采访过朱博士,并发表过长篇访谈。此次记者再度与朱博士相见,朱博士不忘旧情,座谈间隙欣然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4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演讲

  记者:听说很多学生都愿意听您上课,您在实验和教学中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这些年来正把培养创新性人才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朱棣文:正如我刚才在和上海交大Bio-X中心的学者交流时所谈到的,创新就是用新的方法想问题,并不是科幻小说里的那种方法,新的创新方法是有路径可寻的。一旦你有了新的想法,你可以到某一方面的专家那里去请教,一起讨论是不是有可能,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做到这一点。一定要敢于想象。至于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并没有现成的教案,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们一些例子,让他们参与,在一种从头到尾的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创新,只有通过直接经历,才容易理解创新是怎么回事。

  记者:这些年来,特别是您获得诺贝尔奖后在研究领域仍然非常活跃,请问您是怎么能长久保持这种研究激情的?

  朱棣文:关于操纵生物大分子的工作我从1989年就开始了,我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激光冷却和掳获原子是1983年到1991年的工作。我经常会换一些新的领域,把新的想法、新的概念带到这些领域中去。有关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概念并不是现成的、能在课堂里学到的,而都是从新的领域中重新开始探索学起的。我非常愿意这样做,这也就使得我一直处在学习状态,不断学习新的东西能使一个人的学术思想非常年轻。

  现在的问题是,自从我1997年得了诺贝尔奖以后,很多人请我去做报告,尽管我尽力回避,但是由于请得人太多,所以在这方面还是花了不少时间。其实我最愿意的是把这些时间都用在实验室,和学生在一起,这样我才会更有创造力。我最舒心的时刻是在实验室做实验。

  记者:您认为未来科学最有可能的突破口在哪里?

  朱棣文:我认为未来科学上革命性的突破最有可能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结合点上实现。

  理由之一是,这些交叉学科领域,一些非常优秀的技术已经存在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基因芯片。基因芯片可以帮助人们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同时还有助于我们认识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单分子的跟踪和检测技术是另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这一技术能使我们对生物分子各方面的性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正是由于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突破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以我的直觉,不远的将来,人们就会看到科学上的这种突破性进展。

5

  在我的科学生涯中,我在选择新的领域时很注意看这一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和技术是不是处在快速发展或者突破的阶段,如果是在这个阶段,说明这个问题会引起新的突破性进展。10年前,我刚接触物理学和生物学交叉研究这一领域时,已经出现了纳米水平,或生物分子水平上的一些仪器及跟踪和检测技术,如原子力显微镜和一些微制造技术,我意识到这些技术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尽管在那个时候它们还不是很流行。我认为自己一旦这时进入这个领域,有可能做出大的贡献。

6

图为朱棣文博士饶有兴趣地翻阅本刊

  记者:谈到Bio-X,人们都会提到您的名字,您为什么如此重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结合?

  朱棣文:因为我有这样的直觉,我觉得这里很有意思。从一个物理学家的思维方式来看,生物学系统里有很多有意思的现象。物理学家比较喜欢从系统角度看问题,作为一个物理学家,如能从生物学这样的复杂系统里找出一些规律,当然不是硬把薛定谔定律用到酶分子上,而是把生物学中一些细节的东西、一些规律化的东西取出来,并且从中找出一些整体化的规律,那将是极有挑战性的工作。吸引我进入这一领域的另一原因是,物理学从上个世纪起就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非常愿意开创一些新的方法、工具,来重新开始研究一个系统。我本人非常有兴趣创建一些用于生物学系统研究的仪器和方法。

  一个科学家在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时,当然首先应该做自己能够做的,其次是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记者:在您的影响下,上海交大在中国率先成立了Bio-X中心,并开始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上海交大Bio-X中心的年轻科学家很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请问,您可能以什么方式帮助他们?

  朱棣文:我这次来中国的目的之一也是了解一下上海Bio-X中心的情况,我会想办法抽时间来帮助他们。我对他们可能有指导的地方可能是在对Bio-X概念的准确理解上,而不是具体去建议他们该做什么方向的工作。我觉得Bio-X的内涵是用新的结构或方式、新的概念来想问题,要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学校的主人应该是教授,而不是几个学校领导,即使是领导,也应该作出榜样同其他人交流。

  另外,我认为斯坦福大学很成功的一条就是,交叉科学应该以相关学科最高的学术指标来要求,那种认为交叉学科仅仅是两个学科的交叉点,参与交叉研究的科学家在本学科难以达到很高成就,才去和别的学科交叉的观点是过时而片面的。其实最好的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人应该是在各个领域都能作出非常好的工作的科学家。比如某一个参加和生物学交叉研究的物理学家,应是物理学界公认的在物理学上能作出一流研究工作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也是这样。总之,要有许多在本领域里第一流的教授接受这个思想,朝这个方向发展,而不是一些一般的科学家来做,这样Bio-X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江世亮、王勇采访;上海交大药学院徐宇虹教授协助采访,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