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会想一个似乎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我们是什么时候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感觉的?是第一次跌倒之后的疼痛?还是突然之间鞋子变小了?或者感冒发烧乃至全身无力?总觉得身体是在不知不觉中生长着,变化着,但因为通常情况下身体是被身体拥有者所忽略的,所以,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会比对外部世界认识的更多。

五脏六腑、四肢躯干、头脑,身体说起来不复杂,看起来也很直观,只是深入细究起来就比较复杂了。不要说各个内脏的机能、骨骼的结构、血液的成分、肌肉的形状,就是薄薄一层皮肤也够你认识的,表皮真皮还有微循环,甚至头发丝里面也大有学问。

所以身体是你自我生命意识的源头,它自身亦是一个自足的宇宙。中国古人所谓“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将身体作为一个与自然宇宙相应的小天地来认识的。

也许感觉到身体是从疾病开始的。疾病的发生令身体正常的动转遭到狙击或者破坏,于是,你——事实上是你的身体——发出了信号,感到了疼痛、虚弱、不适,此时此刻也使你深切感到了身体的存在,你希望的是疾病尽快消除,身体尽快恢复正常——正常,其实就是一种平衡,就是你不感到具体的身体,你只是如你所愿地使用活动你的身体。所以,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邪”与“正”两方矛盾的过程,所谓“邪正相搏”、“邪盛正衰”、“正胜邪退”是也。于是,认识疾病也就是认识身体的一个出发点。

古时候,人类将身体的病痛归于神灵的附体或者魔鬼的侵入,是神的“谴责"。西方文明的起源——古希腊时期,医学尚被禁锢在宗教迷信和巫术之中。那时的医生,也往往是僧侣和巫师,他们用念咒文、施魔法或进行祈祷的方法来治病。人类对自己身体的了解是一片空白。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才慢慢对自己的身体有了了解,血液循环、微生物、细菌病毒、免疫机制……这种了解同时伴生着对疾病的认知。中西方医学对疾病的分类应该说反映了人类对疾病的认识。

所谓疾病分类,是根据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和主要病变部位,将疾病分成若干组而加以编列。祖国医学在公元三世纪初已有按疾病部位分类,如经络病、脏腑病等;亦有按病因分类的,如外感病、内伤病、外伤病等。后世医学又有所发展。西方医学最早的疾病分类法是18世纪意大利病理学家莫尔加尼按器官病理解剖定位原则划分的。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细菌学的发展,疾病开始按病因学原则分类。对疾病的不同分类,表现着医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达到的水平。世界卫生组织订有《国际疾病分类》,每10年要修订一次。对疾病认识的进步,意味着人类对自己身体认识的进步。

在社会和自然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的今天,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刻。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生物学和进化论的理论,改变传统的疾病分类方法,把现代人的疾病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遗传性疾病。它是在受精当时就决定的疾病,致病原因是存在于父亲和精子和母亲的卵细胞中的基因有缺陷,或染色体发生畸变。

第二类是先天性疾病,它是在怀孕期间所得的疾病。造成这类疾病的原因是母亲营养不良,缺乏某些营养素,影响到胎儿的正常发育(例如,孕妇如果严重缺碘,会导致胎儿大脑发育不良,出生后智能低下),或吸烟(包括丈夫吸烟,孕妇被动吸烟),或饮酒,病毒性感染,滥服药物,过量照放射线等。

第三类是匮乏性疾病,也叫贫穷病。造成这类疾病的原因是人在出生以后由于生活条件恶劣,营养不足造成营养不良,或周围环境中病菌、病毒等危害因素太多,使人得传染性、寄生虫等疾病。

第四类为现代病,或称富贵病。是生活条件越好越容易得的疾病。例如,已占我国人口死因四分之二的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就属于这一类。造成这些疾病的原因主要是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膳食不平衡(吃动物脂肪太多、吃盐过多、过量饮食等)、缺乏体育锻炼(肌肉饥饿是对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胁)、心理不平衡等。这一类疾病多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不当,所以又称为“生活方式病"。

这些还都是身体看得见的疾病,有一种查不出、但感觉得到的心理疾病也已成为现代人身体出问题的一种征候。社会的巨大变化、工作的竞争、物质生活的落差,等等,使现代人备感精神焦虑、紧张、忧虑甚至忧郁,精神心理产生倾斜,精神的不平衡导致身体的失衡,气闷、头痛、胃堵,去医院,又查不出个所以然;没什么病变,但就是身体不舒服,从中医来说是气不通,不通则痛。为什么不通,心乱矣。有道是“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嵇康《养生论》),确然。

如果说疾病是身体的一种无奈而必然的表现,那么养生则是人顺乎身体自然而为的一种主动行为,是人调动自己的智慧对身体世界的一种发现和保养。养生事实上是一种顺生,让身体顺应自然天道的方式。“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素问》)也所以养生最要顺其自然心平气和,养生实际上就是要养心。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于此,身体和心灵又得到了统一。身体是心灵的载体,心灵又是身体的依托。身体不仅是物质的组成,也是融合了精神的世界。

尼采在《权利意志》中说过:“要以肉体为准绳。”“信仰肉体比信仰精神更具有根本的意义。”这似乎是一种提示,提示人们其实一直是以身体介入世界的,不论你的自我如何超拔,也不论你如何的脱俗,身体是人摆脱不了的一种存在。你的自我、思想,只有拥有身体才显现它的意义。即使你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身体不能飞翔,它是你的起点和终点。也许这很让人沮丧,但必须接受。从文化的角度论,身体该是一切文化的载体,没有身体如何创造?哲学的、文学的、科学的、历史的,等等,所有的文明都有赖于身体的行动和实践。我们通常以为思想、意识是一切,如果身体出了问题,那又从何说起?若从生命角度看,身体是人各种器官的组合体,它仿佛一间屋子,将人的种种安排妥帖,无论移植还是克隆,身体是不离不弃的;身体既是局部之大成,也是一个超越局部的整体,没有身体,生命就仿佛缺少了一个存在的地方。

如果说养生是顺应身体,那么修行忘形是一种摆脱身体束缚的渴望。然而,无论是六根清净无欲无为,还是“坐忘”,似乎也不无对身体的一种刻意控制,所以,身体(躯体)实在是无法摆脱的。生命其实不是一个抽象的字眼,它的实体就是身体,而从这个身体出发,才有了自我、思想、感觉,以及文化和文明。

然而,人类的身体所创造出来的文明反过来又削弱了身体的功能,汽车使人不再受长途跋涉之苦,洗衣机和微波炉等等家电解除了人的许多家务之累,机床以及许多机器使人摆脱了体力之劳,还有电话、电脑等等,人的身体越来越不需要去挪移,去活动,当身体越来越不需要出汗使劲时,身体就出问题了,现代病就应运而生了。看来,身体是自觉表现着社会、人类变化的晴雨表。就比如审美也是,现在的女性拼命瘦身,要表现身体的曲线玲珑,而过去像中国唐朝时女子则努力增肥,都是时代使然。而身体的瘦或者胖,还不是单一的问题,它会带动经济,比如健身业、美容业以及相关行业——健身衣物啦、美容院装璜啦等等。简直是牵一体而动一天呢。

有时候我们最容易忽略的事物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就像身体,它是一切的源头。也许,认识身体因此而使我们在谈论生命这个字眼时不至于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