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自己的求学年代能先后得到两位院士科学家的悉心指导应该是非常幸运的,而在学有所成后能选择从事与自己专业有所偏离但和社会发展最急需的课题,并且做得有声有色,就更难能可费了。我上周刚刚接触到的93年科技启明星计划资助者、现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由才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尊敬的学者。赵由才属于那种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学者型专家,提示这一点的不光是他的清秀、儒雅的外表、说话时的神态,更有他这些年发表的好几本著作、十几篇论文、考察报告等。
赵由才1980年自家乡福建安溪考人成都四川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后考取北京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陈家慵院士的博士(为硕博联读)。赵由才介绍说,陈先生是科学院出名的严师,能按时从他手下毕业拿到学位的学生不多,若想提前就更其不易。比如,作为化学化工专业博士论文中的数学模型,陈先生也坚持要让数学系的教授来评判,如此高要求下要想拿到博士学位实在是大不易了。尽管如此,赵由才仍提前半年拿到博士学位,但赵由才说,这五年半确实读得很辛苦,一篇200多页的博士论文前后整整做了5年。
尽管隔了些年,赵由才一说起自己的导师仍充满感念之情:陈先生是那种现在已很少见的板严谨、正统、知识渊博、为人大度的科学家。他是一个杂家,化学、化工、冶金都在行,中文根底也极深厚,他鼓励自己的学生也要多学一点专业以外的东西,知识面要开阔;他十分强调一个人在学习和工作期回应多换环境,大学、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最好要选择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兼容并收各家之长。另外,陈先生认为应抓紧时间好好读书,把论文做好,只要工作出色,日后不怕找不到好工作。在导师的影响下,赵由才是论文完成后去找单位,而到这时,陈先生总会热情相助,出面帮助联系。赵由才说,陈先生非常强调科研工作中要有创新内容,凡博士论文中没有创新性思想和方法的,他这一关就通不过,这也是他的学生往往要读7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原因。
赵由才的博士后导师是已故的复旦大学化学系的顾翼东院士,顾先生是全国首屈一指的丰产元素研究的先驱,尽管他当时年已85,但思路十分清晰,每周都到校指导学生,关心课题进展。
赵由才说,在这7年半的学习生涯里,两位院士的指导特别是他们的为人,足以影响自己的一生,譬如能较准的选择研究方向并深入下去,在一种浮躁的社会心态下能少受干扰坚持走自己的路等。
赵由才人生和事业的一个转折点出现于1991年,当时从复旦化学系博士后出站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时,他没有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元素分离与制取,而是选择到同济大学的环境工程学院任教和做科研。事隔10年后,在解释自己当年何以作此选择时,赵由才说,其实也没有什么深思熟虑,只是觉得同济的环境工程在全国已有影响,而环境工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综合性学科,日后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赵的智慧还不止于此,他在踏进环境工程这扇门后不久就确定了自己在这一大学科中具体位点——专攻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一步,起由才踏得很准而且及时,要知道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成了各国城市市长们最棘手的难题,而问题成堆之处恰恰是科学可以用武之地。90年代初开始,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成了国际上的热门课题,有着化学化工扎实功底的赵由才基本上是与国际同行同步进入这一领域。
赵由才和他的同事选择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作为切人口。赵由才介绍说,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堆肥、焚烧和填埋三种。相比较而言,垃圾的卫生填埋法是一种适合于经济发展较落后、土地资源较丰富的地区使用的垃圾最终处理方法。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填埋法也仍然是垃圾的主要处理方法(如美国、加拿大等)。赵由才说,作为完全独立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方法的卫生填埋法具有无需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处理成本相对较低、处理技术相对简单,利于推广普及等特点,而且可选择非耕地作为场址,如滩地、山谷、废坑、洼地等处,填埋场经若干年后加以终场覆盖,场地可作多种用途,实现土地的再利用。
赵由才近5年来鉴定的课题都与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有关,包括获上海市2000年科技进步三等奖的“上海市老港填埋场垃圾稳定化工程研究”和启明星项目“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治理及利用研究”等。1996年以来,赵由才已在SCI收录的国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1篇;19999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的“大型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垃圾和土地的利用研究"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这些年来,在南昌、芜湖、上海等地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中都有赵由才主持的课题;在中国与瑞士、新加坡、美国、德国的合作研究中也有他的报告。
这次对赵由才的访问使我们的读者了解到中科院一位资深院士陈家镛先生为人的一些方面,另外也概略了解到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面有那么多的学问,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领域,我们预祝赵由才和他的同事在这一崇高的岗位上取得更多不凡的成就。
[江世亮采写自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