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

信息化与信息网络化

从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进入人类社会以来,社会信息化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4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社会信息数字化;70年代:计算机从大型机向个人电脑扩展——数字信息个人化;90年代:计算机网络化——个人信息社会化,或称“信息网络化”。

2000年7月22日,八国首脑在日本冲绳发布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冲绳宪章》的核心有两点:即数字机遇和数字鸿沟。在今天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讨论数字化生存的时候,对数字机遇的提法应当比较好理解。机遇是一种可能,可能与现实之间还受多种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从理论上说,数字机遇对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但在客观上和现实社会中,发达国家和强势群体利用和捕获数字机遇的可能性更大。数字鸿沟是近年来的新提法,专家学者、联合国秘书长、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首脑等,都从自己的角度在不同的国际场合多次谈到数字鸿沟问题。应该说,在社会信息化过程当中,数字鸿沟——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使用的差距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理论上数字鸿沟也是对所有人的,但发展中国家和强势群体则更为突出。

以下一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字机遇和数字鸿沟的现实含义。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接或通过。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作出。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应对的全球信息网络化态势。以前我们讨论信息化更多地是从科技、产业或经济的角度思考问题;然而,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信息网络化对社会建构和上层建筑方方面面的影响。

信息网络化与社会政治

我们说,农业社会的基础是农民;工业社会的基础是市民;信息社会的基础是网民。在以网民为基础的信息社会里,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甚至社会形态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行为方式上说,网络环境的时间和空间有无限的扩充性和多样性。网络时间处于一种无始无终状态,或者说网络时间的特点是“实时、时时、无时”。用户实时交互、网民时时在线、信息无时不在。北京下班了,巴黎还在工作;巴黎下班了,纽约继续干。3人组成的跨国公司,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发挥作用。网络空间是真正的“咫尺天涯”——鼠标一点,漫游全球。人们所期望的全球化、多极化、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从思想方式上说,存在决定意识。现实社会中有着严格的层级界限。从国家主席到普通公务员至少有十几级台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等级区别。网络环境中所有的网民都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码、一个信息点。在点对点的交往中,不管你是总统还是商店售货员,都可以处在一种自由、平等和直接的交流之中。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无阻碍状态激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打破层级界限,追求有效和直接的点对点交往。

从社会形态上说,网络基本属于虚拟社会。网民既无身份证又无社会安全号,不但匿名而且一人多名甚至可随时更改。网上无法律,其活动规则是在技术条件制约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产生的,且一直在修订和完善之中。政府有疆域,网络无国界。网民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公民。网民在网上的活动是跨国界的,是不受海关约束的。而现实生活中,任何国家的公民都有自己的姓名和某种特定的识别方式;政府、法制和秩序构成的现实社会与匿名、无序和跨国界的网上虚拟社会的结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新的社会形态。

虚拟政府是信息网络化在社会政治领域中的集中表现形式。去年是政府上网年,全国各级政府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然而,网站只是政府上网的初级形式,只起到了塑造政府形象的作用。随着信息网络化的深化,人们期待着政府上网迈出更加实际的步伐:首先是办公方式——无纸办公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办公自动化的指标;其次,管理功能——政府对社会的管理职能有多少可以在网上实现?工商税务、公用事业、户籍登记……;再次,决策过程——决策过程的公开程度体现了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利用信息网络化手段完成的决策过程科学、透明,便于理解,易于执行;最后,监察机制——信息网络化手段减少了人为因素,屏蔽了人情干扰,使黑箱作业者处处留痕迹,为消除腐败提供了基础。

信息网络化与大众传媒

网络媒体的出现使人们对媒体的功能有了更清晰的理解: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媒体≠网络新闻,或者说信息传播>媒体>新闻。媒介的四大功能:环境监视(新闻和宣传)、社会协调(联系和沟通)、知识传承(科学和教育)、文化娱乐(消遣和游戏)在网络环境中都得到了充分地拓展。

网络传播除了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查询检索方便等优势外,还使传统的线性叙事、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发布,双向互动传播。对于网络媒体,已经不能用传统的“大众媒体”来概括,因为在这里,“大众”的概念发生了变化。网络媒体包含了多层次的传播过程,这些网上传播过程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当初两极论所涉及的人际和大众传播来区分了。网上传播以多样化的形式出现,从传统大众传媒机构在网上的影射方式,到bbs、USEnet上的讨论区和聊天室,再到人们通过E-mail间的信息传播。

信息互联网与计算、电信和广播融合在一起,正在彻底改变着媒体和出版业。目前,美国的互联网专家和传播学者已经提出了整合宽带网络(IBS,Integrated broadband System)的概念。“整合宽带网络”的基础是信息传递数字化,即媒体传播的所有信息种类,包括语言、数字、文字、图形、音乐、电影、游戏等内容全部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信息站点和用户互联,保证他们可以从相连的其他站点或用户得到直接和单独的回应。简而言之,“整合宽带网络”就是在数字技术处理信息的技术上,把所有传统媒介(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电影院)整合起来。现在提供网上直播或录音广播的广播电台,以及在线播送视频节目的电视台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一些有能力与传统媒体公司竞争的新企业已经进入在线媒体信息服务领域。

实时、交互和受众主导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也就是说,任何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向任何一个人提供和获取信息正在成为实现。任何一个人网上办报、办刊,建立网上电视台和网上出版社的条件已经具备。“人人都可以做出一个媒体来”。网络媒体除具有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更加具有实时、互动、跨境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传统媒体的管制规则不再适用,信息开放成为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网络化与民族文化

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不对称发展,出现了某些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家利用对信息资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信息技术领域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的倾向。这些国家被形象地称为“信息宗主国”。相应的,也就出现了被动地接受别国的信息、受发达国家的信息控制、没有防范信息霸权能力的“信息殖民地”国家。信息宗主国和信息殖民地的出现标志着在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实力的划分出现了新的衡量尺度。

就文化领域而言,美国在信息业中的主导地位和英语“网络第一语言”身份使其成了名副其实的信息宗主国。目前,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在全球近3000个,其中70%设在美国;在互联网上被频频访问的也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站点,世界最大站点的前几位都在美国。这种现象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警惕。法国总统希拉克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这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目前我国因特网的用户已超过2000万,但网上信息流的进出口逆差达到6倍以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上信息流进出口逆差对社会潜在和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全球文化信息化环境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但挑战也是机遇。

互联网上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发展主流,这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将本国文化隔绝于世界文化的大潮,如果强制隔绝,其结果只会导致本国文化逐渐走向凋零。面对汹涌而来的欧美文化大潮,最重要的就是摆脱那种以“守”和“堵”为先的思想;要掌握未来社会文化信息活动的主动权,抢先占领国际上文化信息大潮的阵地和份额,向全世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样才能体现出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有计划地把全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和历史文物,都制成数字化产品,使中文的文化信息资源在整个互联网上占到一定的比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要有意识地将世界主要文化遗产、文物、艺术品的网上信息资源用中文形式介绍给中国大众,使中国的百姓可以更为便捷地吸收人类的优秀文明成果等。

信息网络化与现代教育

信息网络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网络教育。网络教育由信息技术而引发的计算机辅助教育推动。人们开始只是在探索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变化;但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大家感到网络教育实际上在推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甚至是教育制度的变革。

目前,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现有教育资源相比,差距太大。面对每年一度高考时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悲壮场景和少数“贵族学校”与希望小学在教学条件上的巨大反差,人们不能不质疑教育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网络教育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的压力。网络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只要具备上网的基本条件,全社会成员都有机会见“名师”,进“名校”。

人们称21世纪是知识的社会、学习的社会。这种说法的内涵是将接受教育的目的从获取文凭扩展到知识更新和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网络教育的出现使任何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愿望成为可能。终身教育、按需学习的社会需求将彻底改变现有教学体制和质量评估标准。教育的卖方市场将向买方市场过渡。跨专业、跨系、跨校、甚至跨国学习的学生目前已经在网络教育中出现,可以预见,这种现象将会继续扩展。

与现有的围墙式课堂教育相比较,网络教育更具有教学内容的广泛性、教学环境的虚拟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教学管理全天候服务的特点。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源不仅来自教师、来自课件,而且来自众多的专家、学者、志愿者以及学习伙伴的网上交流。学生们不仅可以共享网上现存的教学内容,自己发表的见解也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网络教育目前正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形式从五个方面展开:经教育部批准,清华、北大等31所院校正在进行网络教育试点;由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组织的200门网络课程已经立项启动;由中国教育科研网承担的网络教育支撑环境的升级改造工程已通过国家验收;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远程教育管理、教学和课件制作骨干人员的培训工作已举办了3期;由教育部立项,清华、北大、北师大等8所院校参与的“中国远程教育战略研究”课题正在实施。

几点思考

1. 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信息网络化将对一切不适应或阻碍其发展的生产关系提出挑战。目前首先要理顺现有的生产关系,从体制、法规和思想观念入手,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为指导思想,大胆改革、大步前进。

2. 在发展和管理的一对矛盾中发展始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要给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目前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16字原则,已经辩证地说明了发展与管理的关系。在WTO准入在即的情况下,要特别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内容作为新的信息产业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内容是生命线”内在含义。在国家信息化发展中重硬轻软、重制造轻应用、重形式轻内容的做法已经留下了深刻教训。现在要从战略高度加强信息网络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力度。

4. 重视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追求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战略布局、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层面上都要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在与发达国家同步竞争中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永远不要失去自我,时时注意守土有责。把网络空间与外层太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待。

5. 信息科学与行为科学并重,在强调数字化生存的同时注意体现人性化的光芒。在机器和人的关系中,人始终应占主导地位。网络是把人联成群体、把群体构成社会的纽带。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它将逐渐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并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以人的自身需要和社会的综合发展为信息网络化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