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氧出现前的大气的演化中,微生物扮演了主角。年轻的太阳光比现在更暗淡、更冷,而某些厌氧细菌群体释放出的大量甲烷(CH4),维持了早期气候的温暖。地球大气的演化,始终与其生物群的进化息息相关。

base64_1596434483546

微生物虽小,但作用巨大。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担负起了生产几乎是所有的氧的重任。光合作用产氧的反应式是CO2+H2O→CH2O+ O2。这里的CH2O,代表较复杂的有机物质。陆地上的光合作用,是由高等植物进行的,与微生物关系不大;但陆地上的光合作用对大气O2的影响甚微,因为这种氧几乎被呼吸和衰变的相反过程所平衡了。可海洋中的光合作用,乃是O2的净来源。因为海洋中合成的有机物质的一小部分(约1%)被埋藏在沉积物中了。海洋有机碳循环中的这一小缺口,就与大多数的大气氧有关。

海洋中虽有诸如海草等高等植物,可光合作用主要是由单细胞有机体完成的。数量最大的,是属于真核细胞的藻类,如硅藻、球石藻等(见图)。这些有机体,产生大约99%的初始产物。原核细菌也很重要。虽然它们只构成海洋生物量的1%,但蓝细菌(或蓝绿藻)是固氮的主力军。这种固氮能力是颇为明显的,因为O2可使还原N2的固氮酶中毒。为保护自身的固氮酶避免O2的毒害,蓝细菌不得不进化产生了复杂的结构。例如丝状的鱼腥藻Anabaena),只能在叫作异型细胞的特化细胞中从事固氮工作。另有些蓝细菌,在夜间固氮,白天进行光合成。还有些蓝细菌藻类,如大量生活在热带水中的束毛藻Trichodesmium),是在早晨固氮,下午进行光合成。所有这些特点说明,它们是生物学机构中高度进化的部件。

因蓝细菌既可在有氧条件下生存,也可在缺氧环境中生存,所以人们普遍认为,23亿年前大气中O2的起源是它们的功劳。把蓝细菌的核糖体RNA和叶绿体内的DNA部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真核生物,包括藻类和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是通过利用内共生现象衍生自蓝细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是现在海洋生态体系的重要组分,它们可能是蓝细菌的活祖先。有氧的光合作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是被原始的蓝细菌一次“创”的。

O2的产生是有机体对大气产生的最大的影响,但绝非它们唯一的影响。现在的大气包括为数众多的微量气体,如CH4N2O,CH3CI,COS,二甲二硫化合物等,几乎全源于生物行为。有些气体因大气温室效应而影响了当今的气候。随着农业活动的加剧,近年来甲烷和一氧化二氮N2O)的浓度在升高;而这与人类诱发的全球变暖有一定关系。

但从长远观点看,这些还原性生物源气体,在O2出现以前的作用更令人感兴趣。如N2O,在缺乏臭氧保护的情况下,可能曾进化了迅速的光解;而其他气体,尤其是CH4,在缺氧的大气中可能相当富有。今天,因为它能和羟基OH)进行反应,所以现在CH4的存留时间仅为10年。

在缺氧的大气中,OH可能比现在大大减少,CH4可能主要是被Lyα波长(121.6 nm)的光解作用破坏的。这种条件下,CH4的存留时间应约为10000年。生物产生的CH4来源,相当于535 TgCH4/年的现代流量,产生今天大气中含量为1.6 ppm(百万分之一)的CH4浓度,而在遥远的过去,可能产生超过1000ppm的CH4,足以对地球造成巨大的温室作用。那时,太阳还十分暗淡,所以,CH4所增加的温室效应,正好能保持太古代的地球不“冰冻”。大气中O2的增加,正好和由大量资料证实了的冰川期完全吻合,说明冰川现象是伴随着大气中CH4的减少而被促成的。

在原始地球上,能产生甲烷的生物十分重要。通过鉴别核糖体RNA序列,生物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界,而产甲烷菌是太古界Euryarchaeota分支的一员。产甲烷菌有几个特点,包括严格的厌氧生活方式和具有嗜热倾向,说明在进化上它是古老的。现在,产甲烷菌的生存限于严格缺氧的环境中,例如牛的肠道和浸泡稻田下的土壤中,通过把发酵的副产物如甲酸、乙酸和乳酸转化成甲烷,开始它们的代谢生活。发酵和甲烷形成的化学式是2CH2O→CO2+CH4。据推测,这过程在早期地球上尤为重要。因那时溶解氧和硫化物的浓度都很低,说明很少有好氧呼吸或硫酸盐还原的再循环。

在缺氧的原始地球上,有机物质的原始生产者可能就是产甲烷菌。所有产甲烷菌都可用氢H2)作基质,反应式是CO2+4H2→CH4+2H2O。早期地球缺氧大气中的氢含量大约是100 ppm,即使在今天相对低CO2水平下也大大超出了产甲烷的阈值。一旦产甲烷菌繁殖,H2的浓度随之降低,但其他气体如CO(一氧化碳)也可作为生物学的基质。CO先水解成甲酸离子HC00-),依次通过反应式HCOO-+H2O→HCO3-+H2转化为氢。这后一步反应,受到产甲烷菌所释放酶的催化。

由此看来,在O2出现以前,CH4可能就以超出现在10 ~100倍的速率在产生了。但这样考虑问题,势必陷入一个大谜团:现代太阳Lyα通量仅为——5×1011光子Cm-2S-1,相应的甲烷破坏率是2140T-gCH4/年,或约为现代甲烷通量的4倍。在当时背景下,即使太阳的极端紫外线EUV)高出几倍,按理大气中CH4也应积累到极高水平。限制甲烷含量的因素,很可能就是有机烟雾的形成,因据估测,当大气中CH4/CO2的比值超过1时,有机烟雾便形成。烟雾会产生一种“抗温室效应”,使表面温度降低,不利于占统冶地位的嗜热产甲烷菌的生活。

因此,可能是微生物决定了自生命起源以来地球大气的基本组成,在地球演化史的前半期这会使地球看上去很像是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六那样的行星。在地球史的后半期,则微生物创造了可呼吸的富含氧气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清澈蔚蓝的天空。居住着人类的地球大气的演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微生物居群所决定的。

[Science,2002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