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发展利益是人类产生一切情感的根源,它也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核心——

古今中外,人们对于美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歇过,尽管人们都认同美的存在,先哲们对美也作出过多种各自的诠释,却一直没能解开美的本质的奥秘,也没能对美做出一个正确合理的公认的定义。

本人自1997年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以来,曾从事过多种有关美术的工作,现今在法国的一所艺术学院学习。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本人在多;年的学习与工作中逐渐对于美的本质及含义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作出了自己对于美的定义,即美就是主观潜意识对客观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本文试图对上述观点和定义进行说明,同时进一步阐述生存发展利益是人类产生一切情感的根源,也是人类一切行为活动的核心这一自然规律,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希望能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教。

2

亚里士多德将美的主要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

 

(一)

虽然人们对于美的诠释是多种多样的,但我想现在有一点已可达成共识,那就是美最终所呈现出的结果是一种感觉与情绪的表述,即情感。那么情感所表述的核心是什么呢?而美这种情感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美丑恶等情感处于由“感”到“情”的转化点上:在它们之前是生理感觉,如五感(视、听、味、嗅、触)等;而在它们之后则是真正的情感范畴,如喜悦、忧伤、欣赏、鄙视、爱、恨等。情感的产生和_上升是一个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具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类别。

第一类:人的基本感觉(人的基本生理反应),如五感(视、听、味、嗅、触)等。

第二类:自发的,主要由潜意识控制所产生的初级情感,如美、丑等。

第三类:由主观意识参与影响形成的次级情感,如高兴、忧伤、喜欢、厌恶等。

第四类:主要由主观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并受多种情感参与影响所形成的复杂级情感,如爱、恨等。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发现:主观意识在情感的上升过程中逐渐加强,并且始终有潜意识参与;而从第二类别开始进入情感阶段后,情感的表述总是成对出现的,也就是表现为有一种正反性的判断。这个情感的判断系统很像一棵植物,下面的根,即基本感觉与先前的经验认知,把它从环境中获取的是否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主干(即意识和潜意识)处理,而后长出了情感的叶子,叶子的正面是正情感,背面是负情感。因此人对于这种情感性的判断认知,则是起因于人们那种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有利于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的观察、分析与感受,或是说起因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有利于人们自身的生存发展的本能反应。从而,我认为美的定义就是主观观察者的潜意识对于客观事物在形式上所呈现的有利于观察者自身生存发展的因素所作出的判断性感知反应。相反的反应则产生丑感。

1

帕台农神庙宽高比恰好符合黄金分割

为了说明这个结论的推导,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美和其他与之相近的概念之间的异同。如“好”。它经常与美一起被合用来表述人对一件事物的感受。例如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世界、美好的未来等。但美与好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一个好人与一个美人,这显然不是同一个意思。还有如一件好的礼物与一件美丽的礼物、一双好眼睛与一双美丽的眼睛等,也都不同。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好与美的实质区别在于好的产生主要是受主观意识所影响,且它所主要描述的是内容而不是形式;而美的产生主要是受潜意识的影响,且它所主要描述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常经验中得到验证;当我们在第一次见到某人时,我们既可以在瞬间对其外貌作出美感的判断,可是却不能同时对其作出内在性质、品质等好坏的判断。对于这种好坏的判断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就是说需要时间与依据进行一些有意识参与的推理判断。而对于美的判断,则是潜意识通过先前的经验对目前事物在形式上进行的比对,这个过程是超时超距的。

下面论述它们的相同点。先考察一下好坏这双判断性概念所表述的核心是什么。由于它们主要是受主观意识所影响,并且很多时候是经过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因此受主观立场的支配,其相对性比较强,常常会有一种党同伐异的效应,形成一些以己为是、以已为善、以己为好等立场。然而这种主观立场归根到底是受制于生存和发展利益的。这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所涉及的对象范围比较广,包括施动者、受动者及旁观者等。如果三者有着同样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时,则他们也会有基本相同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如善恶、好坏等情感有时是相对的,而有时却又像是绝对的。但造成这些现象的本质因素都是利益。

对于美和丑这两种十分初级和基本的情感来说,利益在里面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容易一下被认出来。因为它们主要是受潜意识所支配,而不是由主观意识所主导经过逻辑推理而得出的。潜意识的分析力与判断力是自发的,并不由主观控制,而主要来自于对先前经验认知的比较。但在先前的经验认知中是什么事物或因素使我们产生了舒适和愉悦的感觉呢?其实追根到底就是那些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事物与因素。反之,不舒适不愉快的丑的感觉的产生,则是由于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这些先验就是潜意识用来衡量当前事物益害及其程度的工具。在这些左右潜意识的因素中,可能也许有些来自于先天遗传,但它们都遵循趋利避害,以求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因此可以认为,人类的一切情感活动,乃至人类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出发点与其最终目的都是围绕着生存与发展这个中心进行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是生存,因为发展也是为了延续生存。

(二)

一些相关的研究也可说明这个问题。据英国《泰晤士报》5月5日报道,科学家研究发现,“男士之所以钟情性感女神玛丽莲 · 梦露这类'丰胸纤腰'女性,是因为这类女性的生育荷尔蒙水平较高生殖能力比其他女性强。这显示女性身材的确是生殖能力的指标”。这也就是说拥有美丽身材的女人将给男人在繁衍后代上带来更大的利益。之后又有报道称,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运动型的体型较其他体型更具美感,这是由于运动型的体型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和活力的感觉,而最终决定产生美感的还是生存利益。

那么生存利益是怎样影响到人们对于人以及事物的形式(如人相貌、形体、谈吐、举止等)所产生的审美情趣呢?我们假设有甲乙两人,甲是一个正常人,而乙是一个只长有一只眼睛的人,其他条件均相同。让我们想象并比较一下这两幅不同面孔的美感,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正常人甲要比乙更具美感。这倒不是因为一只眼睛的面孔不如两只眼睛的构图有美的优势,而事实,上在自然法则里也不存在一种所谓的最美的构图法。只是人们根据先验,可知只长有一只眼睛的人是非正常的个例,不是正常人,他的生活方式也很可能会和其他许多正常人不大一样。在这个正常人的世界里,他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会比一般正常人差。这样,归根到底是生存和发展利益的需要,使人们对不同的面孔构图产生了不同的美感。

其实,根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今天我们这个地球上,基本上所有的高等动物,如鸟类哺乳类等;都只具有两只眼睛,一张嘴、一个头、一个躯干、两个前肢和两个后肢等形态。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恰恰是由于这种形态要比其他形态更具有生存竞争优势。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或许由于基因突变等原因产生过多眼或多足等怪兽,但最终都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被淘汰。如今地球上只有一些较低等的生物保留着多眼、多足的形态,这或许也与它们生活在特定环境有关。因此按照美感来自于生存竞争优势和生存利益的理论,可以说人就是地球上宏观环境中最美的生物了。

以前曾有一些科学工作者通过对人相貌的研究发现,五官更为对称的面孔更具美感;他们并且声称找到了一个五官及面孔之间的比例关系与构图关系的公式,符合这个公式的面孔将具有更大的美感。可惜这些研究只是揭示了美感的表象规律,并没能揭示美感产生的科学原理。事实上那些五官更为对称的面孔和那些五官及面部之间比例关系与构图关系恰当的面孔之所以更具美感,也是因为具有这些面孔的人更具有生存竞争的优势。假如有一天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五官面孔不对称者比对称者拥有更大的生存竞争优势的话,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将随之发生逆转。人们的审美观点总是在不断地随着生存环境和生存利益的改变而改变着。生存利益是最终导致美感产生的原因。

(未完待续)

关于_美_的科学思考_上__陈炬涛.pdf - Adobe Acrobat Pro DC

· 相关链接 ·

美学最佳比例——黄金分割率

黄金分割率最早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公元前6世纪所发现的,后来被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称为黄金分割。自从黄金分割被发现以来,这种比例就被认为是美学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其实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线段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被称为黄金比。公元前300年前后,几何学天才欧几里得在撰写《几何原本》时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指出大自然美丽的奥妙在于巧妙和谐的数学比例大多接近1:1.618,《几何原本》成为有关黄金分割的最早论著。

1228年,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算盘书》的修订本中提出“兔子问题”,提出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34......,它的每一项与后一项比值的极限就是黄金分割数,即黄金分割形成的线段与全线段的比值。

到19世纪黄金分割这一名称才逐渐通行。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