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就像是地球的太阳镜一样,保护着地球表面免受太阳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科学家在1980年发现人为的化学物质会破坏臭氧层,各国曾一度陷入恐慌,为此,制定了《蒙特利尔协定》,限制氟氯化碳等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排放。如今,南极上空仍然有很大的臭氧空洞,2005年其面积相当于整个北美洲的面积。利好消息是其他地区的臭氧层似乎正在复原中。在过去9年间,全球臭氧量一直维持稳定。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在18公里以上,平流层臭氧浓度的恢复几乎可以完全归功于氟氯化碳等气体排放的减少,由此看来《,蒙特利尔协定》已产生效果。令人不解的是,在10~18公里的低平流层,其臭氧浓度的恢复已超出有害气体排放达到的效果,在低平流层是否有“某些因素”影响着臭氧的浓度?

研究人员推测,“某些因素”可能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环流可以把臭氧由赤道地区带到高纬度地区,因此环流的改变可以影响低平流层的臭氧浓度。

如果按目前臭氧层修复的速度,全球臭氧层应该在2030~2070年间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如果幸运的话,也许,南极臭氧层空洞也会逐渐复原。

古老问题有新解世上先有蛋而后有鸡

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之一。近日,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一位基因学家从基因进化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先有蛋而后有鸡!

这位基因学家解释说,由于基因在动物的一生中并不会发生变异,因此世界上第一只鸡最早应是以一个胚胎的形式出现在某种蛋体之中。他还认为,在这只蛋的内部包含着与鸡完全相同的DNA结构。

他的观点也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同:第一只小鸡应来自某只蛋;而这只蛋则是另一种禽类发生变异后的产物(从本质或形态是蛋的雏形),因而从中孕育出的是一只真正的鸡。

“隐形衣”有望梦想成真

相信不少人都记得电影《哈利 · 波特》中哈利 · 波特从他父亲手中接过隐身披风的那一幕。尽管这只是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也许过不了多久,这种“隐形衣”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科学家最近完成了视觉隐身技术原理的研究。他们称,只要制造出性能合适的材料,实用的“隐身衣”完全可能在近期问世。视觉隐身原理实际上是引导光波等的“转向”。人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阻挡了光波的通过。如果将一种材料敷在物体表面,引导被物体阻挡的光波“绕着走”,光波就似乎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挡”。要制造这种扭曲光波的材料,关键是材料的晶格结构特性。科学家从麦克斯韦方程出发,推导出了一套决定材料结构的方程式,人们可以按这套方程式来制造隐身材料,也可以设计出能让其他波段电磁波“扭曲”的材料。

当然,科学家目前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比如说:为了达到完全隐形的效果,通过被隐形物体最近的光波必须以超过相对论的光速极限的方式偏转等等。不过,科学家相信,解决这些难题将不会是很遥远的事情,实用“隐身衣”完全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问世。

波长最短的发光二极管

最近,日本物理学家创造了LED(发光二极管)发光波长最短的新纪录。该LED用氮化铝制成,发光波长为210纳米,位于深紫外波段。该器件的出现,是开发小型高效超短波长光源的重要进展,它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在医药卫生、平版照排和污水杀菌等诸多领域。

LED通常由PN结(一层用自由电子导电的N型半导体和一层用空穴导电的P型半导体)构成,电子和空穴在PN结结合时发出光子。

LED材料的带隙越宽,其发光波长越短(氮化镓铟LED的光谱在可见光区,氮化镓铝和氮化铝LED可发出紫外光)。但是随着材料中的铝含量的增加,掺杂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掺杂是提高半导体材料载流子浓度,即提高其导电能力的必要手段。

研究人员用一种传统的制备化合物的方法来配制标准的晶体生长手段,成功地克服了氮化铝掺杂难题。在通常情况下,氮化铝存有很多晶体缺陷和大量杂质,用了这种方法后,他们得到了相当纯净和完美的氮化铝晶体,这就保证了使足够多的电子和空穴可以在PN结相遇时发光。他们制成的这个LED是“三明治”结构,在P型和N型半导体之间夹上了一层绝缘的纯净氮化铝晶体。当电流通过这个结构时,可以发出波长为210纳米的紫外光。

DNA并非唯一遗传物质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高等动物来说,DNA(脱氧核糖核酸)并非遗传信息的唯一携带者,此前一直遭到“忽视”的RNA(核糖核酸)事实上也在遗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试验过程中,科学家先是培育出了部分体内基因(主要功能是控制尾部白斑的出现)发生变异的老鼠,之后再与含有基因正常的老鼠进行杂交。与孟德尔提出的经典理论相反的是,在新培育出的尾部带有斑点的老鼠中,有一部分根本未从上一代继承到含有变异DNA片段的基因。

为了验证RNA在遗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科学家特意将一些变异RNA(其中包含有导致老鼠尾部出现白斑的基因)植入了试验鼠的胚胎之中,结果,在新生的老鼠尾部果然出现了白色的斑点。基因学家认为,这一最新成果验证了亚历山大 · 布林克在50年前提出的一项理论——布林克曾将由RNA引起的变异现象称为“副突变”——不久前,科学家已在一系列植物中观察到了这种现象。不过,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的高等动物中,科学家还只是在老鼠身上发现了这种“副突变”现象。

股价会受股票名称影响吗?

要在股票市场中选出一支能赚钱的股票,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困难的挑战,尤其在新上市的股票中更是如此。因为新上市的股票通常在市场上信息较匮乏,能提供投资人作参考的信息通常不太多。

但是普林斯顿大学的2位心理学家发现,名称响亮好记的股票其股价一般会比名称拗口难念的股票高一些。他们的理由是,一般人在面对新事物时,通常喜欢从简单的认识做起;而流畅好记的名称会在一般人的脑中留下较鲜明的印象,受到青睐的机会自然就比较高。

心理学家让10位大学生对60个虚构的股票名称的流畅性作排列,又另外找了10名大学生预测这60个股票的表现。结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名称流畅好念的股票(如“Hillard”或“Barning”)比名称难念的股票(如“Xagibdan”和“Creaumy”)表现更好。

此外,通过研究1990到2004年之间实际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新股票中,心理学家发现,名称难念的股票在上市第一天的表现通常都不好。而这个效应会因时间而递减,6个月之后就没什么影响力了。不过整体而言,名称的影响力还是存在。假设投资1000美元在名称流畅度前10名与倒数10名的股票中,前10名一年后的投资收益会比最后10名高出118元,而且前10名的平均价值会上升大约333元,也就是上涨超过3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