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红(下图),一个好听的名字,一位志高存远的年轻学子。现年36岁的她,拥有药物化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物化学、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新药的研究发现等方面的工作。她正在进行的糖尿病先导化合物的研究与发现的研究课题得到了2006年度上海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的资助,也由此让我有幸结识了上海药物所又一位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图片1

 

  初冬的上海,已有些寒意,但走进柳红博士的工作区域,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气氛。学生们都在实验室忙碌着各自的实验,她正在办公室校对一篇即将发表的研究论文。我们的访谈就从她如何走进药物研究这个领域开始。柳红出生在离乌鲁木齐不远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西部广袤的疆域,纯朴的民风造就了她的热情坦诚、豁达大度的性格。高考时成绩优异,她如愿以偿的收到了中国药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四年大学生活,并没有传说中的轻松快活,分子式、化学反应、药理活性,从基础化学到生命学科,从理论学习到实验证实,一步步的走进药学领域,一点点的懂得原来药是这样为人类治病的。
 
  大学毕业了,带着要亲手做药的梦想,柳红联系并被分配到位于山东淄博的新华制药厂。在那里,作为技术员和助理工程师,她工作了整整两年。两年里她对制药设备、工艺流程、生产管理和质量保证等概念有了切身的感受和直接的经验;也对粉末状的化学物质如何变成药店和药房里药物不再陌生。1993年的夏天,她回到母校中国药科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的药物化学家彭司勋院士和华维一教授。
 
  十年磨一剑,当再一次离开美丽的古都南京,她选择了国内药物研究的“黄埔军校”———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嵇汝运院士、陈凯先院士和蒋华良研究员的言传身教中,她再一次深深的感受到从事人类健康事业的荣誉和责任。人们都说研究生是要学会如何“采矿”,而博士后的任务是要学会如何“找矿”。她清楚记得进药物所第一天,陈凯先所长对她的鼓励和指导,让她先熟悉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然后再合成自己设计的化合物,做生物活性测试,验证自己的设计。直到今天,陈所长教给她的“找矿”的办法还是她在科学研究中的灵丹妙药。2001年,柳红如期完成了2年的博士后研究,出站后即留在药物所工作,被聘为新药设计与发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2002年和2005年,她两度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医学院著名生物学家《、药物代谢与转化》(Drug Metabolism&Disposition)杂志的主编Dr.James R.Halpert教授的实验室进修和合作研究。在Dr.Halpert实验室,她一方面从事细胞色素P450酶的计算机模拟,另一方面学习细胞色素P450酶的提取、纯化和突变。不仅系统的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还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2006年她被药物所聘为研究员,时年36岁。
 
  谈起自己的研究工作和成绩,柳红强调说她只是作为新药设计与发现研究中心这个科研团队中的一员,从事药物化学和部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的研究工作。如果说有什么成绩的话,也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她们的研究领域涉及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物设计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学科。具体而言,她和她的同事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将传统的药物化学设计方法与基于超级计算机的大规模分子模拟和高通量虚拟筛选方法相结合,用于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新兴的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兴起,人们寻找新药的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对症、注重药效到现在的针对靶点、高效低毒的研究思路。近几年来,柳红同她的同事一道,针对炎症、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老年性痴呆症以及抗感染(抗艾滋病、禽流感)等疾病的10余个相关靶标(如HIV整合酶、β-分泌酶、CypA、DPP VI、COX-2和5-LOX酶等),进行了药物设计、化学合成和药理筛选研究,部分化合物已经进入临床前研究。
 
  药物所网站上的资料显示,这些年来,柳红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市科委等基金项目。此外她还参加了包括97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基金委、科技部重大科技项目。先后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等称号和奖励。近年来她先后在Chemistry&Biology,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ournal ofMedicinal Chemistry,Journal of Pharmacology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137。申请专利2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证书3项。
 
  应我的要求,柳红简单介绍了她和她的同事正在做的与糖尿病先导化合物有关的工作:其中之一是寻找DPP IV(二肽酶)抑制剂。DPP IV是丝氨酸家族成员,其N-端第二位能辨识脯氨酸或丙氨酸以合成二肽。DPP IV在哺乳动物组织中广泛存在,有多种生理作用,特别是它能钝化GLP-1(类胰高血糖素肽-1)。若能抑制DPP IV的活性,则增加内源性GLP-1的数量,增强肠促胰岛素作用,使GLP-1作用时间得以延长,降低拮抗性代谢物的水平。因此,DPP IV抑制剂是一种有前景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它能避免如低血糖和胰岛细胞衰竭的不良反应。柳红介绍说,目前就她所知围绕DPP IV抑制剂,全球不同研究部门已有29个相关药物处在临床研究中,而著名的诺华和默克公司已各有一个化合物进入临床Ⅲ期,有五个化合物已进入Ⅱ期。
 
  同其他领域一样,药物研发领域正在发生的知识产权的竞争甚至更为激烈。尽管上海药物所已是国内条件最好、力量最强的药物研发单位之一,但与那些国际上的跨国药企的研发部门的投入、实力相比,我们还是显得势单力薄。但自主创新,竞争中求生存已是必由之路。人类对健康快乐生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那么对新药好药的期待也是持续的。采访结束后,柳红特意开车陪我到著名的张江药谷地区兜了一圈,一路上她向我介绍了已在张江落户并发展迅速的国内外一批药物研发机构,令人印象深刻!
 
  回来的路上,我忽然想起了“magic bullet(神奇的子弹)”这个词,这是国际药物研究形容找到了一个可以作为药物的小分子化合物。我坚信,在我们这个到处充满神奇故事的文明古国,有一大批像柳红这样的“把做成一个好药视为己任”的有抱负有理想的中青年药物科技工作者,一定能找到,一定会找到那一颗颗“神奇的子弹”。
 
 
  江世亮采写自2007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