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饮食热量增加但体力活动减少。不良生活方式所引起的肥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因而快速上升。据统计,我国每10万城市人口中,每年因心脑血管病所导致的死亡高达193人,其中脑血管病113人,心血管病80人,居各种疾病之首。此外,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可导致严重残疾,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负担沉重。高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使心脑血管病成为本世纪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是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病理基础是血管病变。动脉弹性下降可使收缩血压升高、舒张期血压下降、脉压差增大。如果冠状动脉出现粥样斑块或血栓形成,可导致冠心病;而脑内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出血,则会发生脑卒中。近年来,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动脉血管的病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斑块形成为主要特征的动脉粥样硬化;另一种则是以弹性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动脉硬化。前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而后者的主要危险因素则是衰老和高血压。在疾病早期,通常表现为小动脉的病变,大动脉的病变通常发生较晚,但危害更大,它不仅会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还使收缩压进一步升高,舒张压下降,导致脉搏压明显升高。
 

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很重要

  既然心脑血管病的根本是血管病变,那么在还没发生心肌梗死或脑卒中前,及早发现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病变的蛛丝马迹就非常重要。如果已经发生了冠心病或脑卒中等疾病,才开始“注意”自己的血管则为时已晚。在还没有明显疾病症状前,定期检测血管的结构与功能,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等非常有必要。
 
  了解小动脉病变的程度,可以通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视网膜动脉硬化病变等;大动脉结构检测指标目前常用的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采用血管超声的方法,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有无斑块出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可用臂踝血压比值来筛查。检测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方法很多,目前使用较多的主要是测量主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反射波增强指数、肱动脉的内皮舒张功能等。但这些检测都需要较为昂贵的仪器,需要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操作,因此这些大动脉功能检查目前大都用于临床研究,尚未完全推广到临床。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预测脑卒中

  2006年,我们研究小组通过国际合作,提出可以利用临床常规使用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计算一种反映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数,称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这一无须专门检测设备的新指数,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一指数已得到多个国外研究证实与人发生心脑血管死亡风险有关,尤其能预测人的脑卒中发生风险――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每增加0.15单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5~2倍。
 
  我们对上海市瑞金医院的住院高血压患者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其“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明显高于没有发生脑卒中的患者。通过分析浙江景宁人群研究数据,我们提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临床正常参考值为小于0.55。美国人运用这个正常值,研究发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高于0.55的患者罹患微量蛋白尿的比例明显增多。
 
  当然,要使这个指数真正能为广大医生和患者所用,我们还需要拿出证据进一步证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我们中国的患者有用。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5倍左右。这一点,和西方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主要并发冠状动脉疾病形成鲜明对比。所以在我们国家,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重点是防治脑卒中的发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如果确实能预测中国人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那么其临床价值将是巨大的。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须早期干预

  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就有可能做到早期干预,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的发生。血管发生了动脉硬化或动脉粥样硬化,就要排查这些病变可能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是目前已知的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早期干预这些危险因素,对延缓血管的“衰老”和血管阻塞性病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研究发现,戒烟,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均可改善动脉硬化和粥样硬化性病变。
 
  我们曾对8个安慰剂对照的降压治疗临床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每降低6毫米汞柱,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每年可减少增加约7微米,与中老年人每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程度大致相当。也就是说,控制血压可以明显减缓颈动脉发生内中膜增厚的速度。戒烟也能明显改善动脉硬化的进展。有研究显示,成功戒烟者的动脉硬化速度明显减缓,只有重度吸烟者的一半左右。减少热量摄入,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降低血压。体重减少5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10mmHg左右,动脉硬化程度也明显改善。
 
  总之,按照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我们应该也能够早期发现血管结构与功能的病变,以便尽早发现危险因素,进行各种针对性的干预治疗,降低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从而减少这些疾病造成的死亡、残疾及经济负担。

 

本文作者李燕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