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照片

 

  在挑选启明星采访对象时,2009年入选(跟踪)、1969年出生的吴宇平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年随着国家教育科研体系的规范化、正常化,年轻学子在正常化的培养路径下,三十多岁的优秀年轻人获聘教授、研究员的已非个例。从这几年入选启明星,特别是启明星跟踪的人员情况看,大多为70年代出生。如此情况下,69年出生的吴宇平(上图)已算是大龄了,这真有点让人感叹光阴似箭。
 
  虎年春节刚过,我和吴宇平相约在复旦大学化学西楼他的办公室见面。虽已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但是我与之交谈的吴宇平看上去是一个很普通、随和的中年人,虽然他的普通话里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但并不妨碍我们的交流。吴宇平很坦率,听我说要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世,就一五一十地讲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我从他的故事中也逐步走进了他的世界,大致了解到如今在新型电池领域有着为大家看好前景的吴博士是如何从当年的农家娃达到今天著名学府的教授的。
 

抱定宗旨让孩子读书

  吴宇平的出生地是湖南涟源,在那里他一直生活到高中毕业。涟源的得名取自“涟水的源头”,而涟水属于湘江的一大支流。在湘江流域孕育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诸多人才,如曾国藩、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涟源地形多丘陵和山地,交通不便。出生农家,加上家中兄弟姐妹多,吴宇平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半饥半饱的状况下度过,贫寒的家境使得他5岁就要帮着母亲下地干活。普遍的贫穷使当地人都认准要让自己的孩子不再这样过苦日子,就只有供他们读书,这些农家娃也懂得只有好好念书才能有米饭有肉吃。因此,涟源县一直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考入各类大学的比例很高。
 
  也是因为如此,吴家父母抱定宗旨,家境再差也要把自己的孩子往学校送,最终吴宇平家6个孩子中有3个是大学生和研究生。吴宇平小升初考了全乡第一名,进了学区中学。学校离家有10多里路,还要翻一座山,走一个多小时路,吴宇平说他在去学校和回家的路上经常是饿了就在沿途经过的兵工厂的水龙头喝几口自来水。初三后住校,都是打地铺,周一从家里带点咸萝卜就是一周的下饭菜。
 
  在县一中念高中时,吴宇平遇到了一位教化学的好老师,他不仅培养了吴宇平对学化学的兴趣,而且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提问,一门新课未教前他会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进行测试,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未及格,但这样的训练大大锻炼了吴宇平的自学能力。不久他参加了地区化学奥赛,后又被选拔到省里参加比赛,在未经培训的情况下得了三等奖。高考后他又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智力竞赛,拿到高三组第一名。
 
  由于高考状态未调整好,他没有考出应有水准,最终到了湘潭大学化学系。这一挫折反激励他在大学一心读书,他仅用三个学期就把英语四六级全过了,得益于自己的自学能力,三年时间他就把大学课程全部学完,而且专业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当时他的想法就是能早点毕业减轻家里的负担。
 
  尽管吴宇平仅用三年就把全部学分拿到,但由于89年上半年的特殊情况,他在90年不能参加研究生考试,便在大学的第四年另修了高分子专业课程,他本科原来的主攻是有机化学。这样吴宇平用四年时间学了5年的课程,使他的本科化学基础打得比较扎实。
 
  也由于学业优秀,1991年,他被保送到北京的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读研,专业是放射化学,涉及核燃料的处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为防辐射对实验要求极为严格。那里的老先生对小吴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科研思路上对其影响很大。至今回想起来,吴宇平觉得他现在的论文写作有一个较好的基础离不开当年原子能研究院导师林漳基研究员的指点,他记得自己在交了硕士论文初稿后,林老师看后马上指出论文中的不足:论文要描述的内容必须是有一条线贯穿其中,而不是把零碎的东西凑在一起。吴宇平说这些话对他影响至深,他一直不敢忘记。另外林老师那一代老科学家不争名利,指导学生写文章,而后又帮助修改,但最终发表时坚持不署名,吴宇平说自己从这些老先生那里了解到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的为人,而这些也在影响着他现在带教的学生中。
 

短期内两次出国访学

  1992年中国参加核禁爆试验条约后,原子能研究院的一大块任务转向核电站,由于就业较难等原因,吴宇平于94年以总分第一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念博士,方向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着重于应用。化学所的三年使吴宇平接触到了当时较新的锂电池、镍氢电池,而这一经历对他日后的人生发展改变影响至深。
 
  博士毕业后的吴宇平原本已被宝洁公司相中做研发,但当时的政策,外资企业难以解决员工爱人分居两地的问题,故最终吴宇平去了清华大学做博士后。因为当时政策规定博士后可以带家属,这样小吴一家三口就住进了一室一厅的清华博士后公寓。
 
  1999年博士后出站后,本可留在清华工作的吴宇平受博士期间认识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一位教授之邀去日本做访问研究,给他的工资为每月约3万人民币,研究方向是高分子,对方希望用高分子方法做氧气载体,解决输血的来源问题。日本是老龄化社会,血源一直紧缺,因此希望研制人造血。这一课题虽有进展,但终因成本太高进展不大。
 
  日本访学期间,小吴自感收获之一是他在最后半年里,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本《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专著,相关资料他早在清华做博士后时就开始积累,到了日本后一看那里查找各种资料非常方便(当时国内互联网刚刚开始进入大规模应用,但比之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他在图书馆查了大量英文资料,材料大致齐备后,他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书稿的撰写,为此他还花了10万日元买了一台式电脑以方便文字录入。自日本归来后的次年,这一国内首本系统介绍锂电池的专著就正式出版。
 
  在说起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时,小吴说动力之一是早几年国内这方面的培训资料相当缺乏,而且内容过浅,所以就一直想写这方面的书。另一个动力来自身边活生生的榜样,这就是那位日本早稻田大学土田英俊教授,这位日本学者写了十几本书,700多篇文章,可谓著作等身。据小吴观察,尽管得益于日本的研究条件,特别是图书馆查找资料非常方便,但根本的原因还是这位日本学者一直在工作,不让自己闲着。这种刻苦努力的工作状态让吴宇平深感震撼并有意仿效,半年时间大致写成锂电池一书就是小吴挖掘自身潜力的结果。
 
  2001年4月从日本回国后不久,吴宇平又受德国洪堡基金的资助,到德国开姆尼兹工业大学作为期两年的访问研究。现在看来,小吴能在短时间内应邀到两个国家访学,这得益于他的学业背景和较为丰富的研究经历,也与他正从事的锂电池的研发工作是一个越来越热的研发方向有关。另外他那些年已经写了不少论文,有了一定的学术知名度,也正因为此,当时国际上一本杂志邀请他写综述。
 

在沪专攻电化学储能

  2003年初,吴宇平在德国与复旦一位教授邂逅,对方见其经历丰富,动员其到复旦,而当时小吴也正在寻找自己即将回国后的去向。小吴遂将自己的简历请这位复旦教授带给复旦化学系德高望重的吴浩青院士。吴院士所在的复旦化学系自然十分愿意接纳这样的人才,给了他40万实验室启动经费、教授职称待遇等。这样,在2003年8月,吴宇平携带妻儿正式落户复旦。
 
  我这次和小吴见面,时已值他进复旦后的第7个年头,现在他的正式身份是复旦大学化学系新能源与材料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到上海不久他就买了一套面积较大的住房,在上海这套新居里,小吴把母亲从老家接来,让一辈子辛劳的母亲和自己生活了一段时间。回想起来,小吴稍感安慰。
 
  安居乐业后的吴宇平这几年的工作方向是结合以往在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电化学和材料几方面的研究背景,着重在新能源方向,主要是储能这一块,从材料到系统储能的电池。吴宇平告诉我,围绕现在国家和产业急需的大规模储能,所谓大规模储能,至少是兆瓦级的,即晚上发的电能储存在系统内,白天再释放出来。这种大规模储能还可用于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白天发的电也可储存起来。他们课题组力争在材料上有所突破,目前已经有些苗头。“我们正在做的储能材料有些已经产业化,电池也在做,其中用于手机、航模和矿灯的锂离子电池已经批量生产,电动自行车的锂离子电池已研制成功正在试用中,电动汽车用的锂离子电池正在研制中”。
 
  除了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加了国家973、863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小吴和他的同事与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包括陶氏化学和奇瑞汽车等都与之有着密切合作。由于他们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更贴近市场,所以不少企业都以非同寻常的热情盯着他们的进展。
 
  吴宇平目前授权专利有12项,还有10多项正在审批中。目前已发150多篇文章,多为合作发表,其中110篇为SCI文章,部分为EI收录,其中有一篇在影响因子为18的《材料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被授予最佳引用作者奖。主笔编写了4本专著和2章节英文。
 

江世亮采写自2010年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