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65届林道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们与诺奖得主欢聚一堂,在美丽的康斯坦茨湖畔分享大师们的科学思想和研究经验。会议邀请到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理查德·罗伯茨、布鲁斯·博伊特勒、利根川进和弗朗索瓦·恩格特勒等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本届会议的重要议题为超分辨率显微镜研究,斯特凡·黑尔、埃里克·白兹格与威廉·莫纳尔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会上,黑尔就这一主题发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讲。
 
  从16世纪末在荷兰诞生第一台显微镜开始,科学家们就一直致力于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因为显微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带来全新的视野和世界观。就像17世纪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时一样,科学家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在生物学领域获得了太多惊喜。显微镜的发展建立在光学研究的基础之上,1873年,德国杰出的光学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发表了衍射极限方面的研究,认为光学透镜难以分辨小于光波长度的观察物。那么,镌刻在阿贝纪念碑上的衍射极限方程式是否预示了显微科学的限度呢?
 
  显然不是。黑尔成为打破光学显微镜实际存在极限的第一人,他运用化学的方法设计了一种称为“受激发射损耗”的显微技术,绕过了衍射极限,2000年制造出超分辨率显微镜,超过衍射极限下的分辨率大约两倍。同期,白兹格应用莫纳尔的光切换研究,用光束开启和关闭荧光分子,也实现了衍射极限的突破。这三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2006年,华裔科学家庄小威发展了一种叫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法的超分辨率方法,并用它发现了特征尺寸小于衍射极限的肌动蛋白环。庄小威没有获得诺奖显得非常遗憾,然而她运用单分子成像方法研究神经活动已经走在了脑科学研究的前沿。
 
  英国科学家卡尔·皮尔逊在《科学的规范》一书中说,科学承认它的无知比它的有知延伸得更广泛。但科学不能同意在它的周围设置围栏。科学之所以无限度,关键在于科学方法能够应用于一切事实领域。美国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也认为科学没有限度,这里的没有限度并不是指科学之外没有任何东西、科学是无所不包的。生活的全部疆域除科学之外还有许多维度,但科学在其维度范围内是没有界限的。
 
  科学的限度还将被继续超越,化学染料已成为突破成像极限的下一个新前沿。林道会议上,后起之秀和科学前辈亲切交流的场景也为这未来的突破写下注脚。免疫学家博伊特勒的先天免疫激活研究被认为是继适应性免疫之后的第二次免疫学革命。在接受采访时,他认为新的革命将不断涌现,未来还有太多的东西有待发现。人们要做的只是:找到方法,与前来造访的机会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