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晓芳高级工程师

 

  决定约倪晓芳做启明星采访还是在10月底的2016启明星交流会上,当时有个安排是让每位与会者用几句话介绍自己,一位看上去很文静、干练的女生站起来说她来自化工研究院,从事的是土壤污染调查修复以及现场工程应用,希望和有共同兴趣的星友交流时,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也吸引了我。土壤污染调查修复这两年开始热起来,谈的人多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天已经无人置疑,但是把这件事和一个女孩联系起来还真有点让人惊讶。于是当时就想要约她做启明星采访。经约定我们到位于光复西路云岭东路上的上海化工研究院与倪晓芳见面采访。
 
 
(一)
 
  倪晓芳是在江苏省张家港出生长大的(怪不得她身上有那种藏不住的江南水乡的灵动),晓芳说:“我小时候挺调皮,父母都挺宠爱我,对我没有很高的要求,主要是看我自己的喜好,所以就逐步成就了我相对较强的自理能力。我的两个姑姑都是老师,其中一个就是我所在初中的老师,所以初中阶段我的学习都在监管之下,现在回想起来,父母对我很宽松,给我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到了一个孩子难以把控自己的关键阶段又能得到姑姑适当的管束,引我走在正确的路上,这一切其实对我是帮助挺大的。”
 
  由于高中各科中化学最好,所以报考大学填志愿时就选择了化学相关的方向专业。也因为受当教师的姑姑的影响,所以当时也觉得能当教师是很好的,这样1999年晓芳考进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育专业。瘦西湖边上的扬州大学自是风景宜人,加上一般学生会觉得考进大学后可以松口气了,所以一段时间的松散会是不少新进大学生的常态,但晓芳说她之所以没有入此俗套,很大的原因是同寝室的八个女生关系融洽,而且都对自己有要求,学习上都抓得很紧。氛围是会互相影响的,不多久,晓芳所在的307寝室作为班级里平均成绩最好的宿舍而名声在外,最终这八位女生都如愿考上(或保送)研究生。
 
  硕士阶段,晓芳选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的物理化学专业。从扬州大学到华东师大是要升一个档次的,为了赢得这一自己设定的挑战,那段时间晓芳抓紧分分秒秒用功读书。所有的付出,在公布成绩的那一刻有了回报。2003年晓芳如愿考进华师大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而且成绩位列所有考生的第一名。回想起来晓芳说她得到的不仅是华师大的研究生录取通知,而且是让自己体会到人生有时就需要去搏一搏的信心。
 
  倪晓芳的硕士生导师是化学系徐承天老师,课题方向涉及气体检测传感器。在徐老师指导下,晓芳说她不仅学到了化学气体分析检测的专业知识,更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研二时(2005年),华师大有一个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这是中法双方合作培养的模式,硕士第三年的学生经导师推荐可参加遴选,凡通过考试(面试)的同学可到巴黎高师、里昂高师、加香高师等完成博士阶段的课程。在徐老师力荐下,倪晓芳进入第三届华师大中法联合班的选拔名单。
 
  其实徐老师和晓芳都明白,他们都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考中法班必须通过法方导师的面试,要考专业、语言,能否进中法班是很不确定的,但同时你还得如期完成硕士论文。因为徐老师看好自己这个学生,所以还是竭力推荐她。如此情况下,晓芳明白自己再次面临背水一战,也就是说她必须同时完成学位论文和准备法语、专业考试。专业考试这一块,晓芳硕士阶段所学的侧重传感器气体检测,而法方要求的专业偏向催化剂、电化学方向,这些对晓芳来说都是需要重新准备的,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白天要上中法班的课,只能晚上做毕业论文实验,周末基本上是不可能休息的。
 
  直到硕士论文、答辩如期完成,然后就一心一意投入中法班的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晓芳的成绩和表现得到中方导师何品刚和法方导师陈勇教授的认可,经过综合评定,倪晓芳在获得巴黎政府奖学金的情况下进入巴黎高师读博。行文至此,我想读者会对这位关键时刻总还是想搏一搏、迎难而上的女孩留下印象了。
 
 
(二)
 
  晓芳在法国巴黎高师的博士课题是法方导师及其实验室的主流方向:基于微纳米结构的细胞图形化和分化,涉及细胞芯片和干细胞分化,即用微纳米结构来诱导干细胞分化。法方导师陈勇是一名中国学者,其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微流控。确定这样一个专题对硕士阶段主要做气体检测传感器的小倪而言,难度之大不难想见,相当于从化学跨到和生物、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由于科研跨度大,所以她不得不花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她说:“我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才能赶上一直学习生物和物理的学生,于是我往往是做实验到深夜,走的时候公交车上就我一个人,感觉阴森森的,在刻苦努力的同时我也感觉到一丝那种追逐日月的焦虑。”
 
  因为实验需要活细胞,要让细胞有活性就必须保持它的传代,传代周期通常是三天,期间都要打理维护。一直听人说做生物实验很累,晓芳说那时她才真正理解了,“我把在国外的时间几乎全部用于学习和实验,至今都有遗憾的是在法国期间几乎没有旅游,意大利和德国等风景好的地方都没去。”
 
  在法国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工作后,陈勇老师安排小倪到日本京都大学相关实验室逗留了三个月,继续这个方向的工作。
 
  按中法班的规定,完成博士阶段学业后的论文答辩要在国内进行,由中法双方导师参加评审。因为还有一些补充实验要在华师大完成,小倪提前几个月回到国内,在何品刚教授辅导下,她做完补充实验,并和导师一起对研究数据作了深入讨论。在论文最后完善补充那几个月里,晓芳经常是要等到凌晨一二点钟才睡觉,因为中国与法国有7~8个小时的时差,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凌晨1~2点钟法国导师正是上班时间,这样导师一有邮件来就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回复。特别是临近答辩1~2星期,都要到凌晨三四点钟才睡觉。答辩全程使用英文,汇报限定时间,再经过一番论证答辩,倪晓芳如期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晓芳发了2篇第一作者SCI文章,4篇SCI第二、三作者文章。
 
 
(三)
 
  2010年3月博士毕业后,何老师建议小倪去读博后,这样就有可能留在华师大做科研,她自己也尝试过向中科院相关研究所投过简历,但是当时其实她已经定下自己的方向:由于她做的大都是交叉学科方面的工作,所以到应用背景强的研发类机构更适合自己。正巧当时上海化工研究院正在招一个能胜任参与国际组织会议的人员,要求有较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和海外理工科的留学背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应聘的倪晓芳经过三轮面试,最终入职该院检测中心并从事危险品鉴定工作,具体岗位是根据相关法规法律判断危险品的类别,主要服务对象是需要空运、船运、陆运的货物公司。2013年4月和10月,小倪作为中国民航团专家顾问组成员,两次去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民航总部参加ICAO(国际民航组织)会议。尽管入职时间不久,但晓芳明白作为中国参与国际会议的顾问组成员,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涉及国家利益和形象,特别是在讨论国际原则、条文和法案时往往针尖对麦芒,一点都不能让。如果一改,就会影响国内某一个产品整个上下游的鉴定流程。类似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规则讨论会议每年都会召开。晓芳告诉我们,频繁召开规则修订会议是因为化学品的种类在不断增加,随着对它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其检测监管的标准也会随时做出调整。譬如对充电宝一开始时并无携带方面的限制,由于出了一些安全方面的事故后,国际民航组织前不久就做出充电宝不能放入行李箱托运的新规定。
 
  说到这里,差不多应该进入高潮了,即我们这位被访启明星是如何和土壤污染调查修复这件事搭上的。在倪晓芳的表述中,我们大致可以梳理出这样的脉络:上海化工研究院从2011年起参与到对固废的鉴定,而固废鉴定实际上大部分会涉及土壤,化工院当时就预计到固废、特别是土壤污染调查修复市场会兴起来。2013年,基于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和自身能力,上海化工院果断出手,筹建土壤环境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并为此在院里找一名博士从事技术方向把关和项目推进。这样任务就落在了晓芳的身上,受命后的她全身心投入,决意要把土壤修复当作事业来做。
 
  当我们问起,为什么从一个相对已经熟悉的外事岗位选择到需要从头开始的土壤污染调查修复工作时,晓芳说自己也没有多想,既然院里看重这个方向,领导们又信任自己,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骨子里似有某种“尝试基因”的小倪再次选择接受挑战。
 
 
(四)
 
  从2013年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到如今的三年时间里,在院里老专家的指点下,倪博士协助这样一个由院里4个部门抽调人员组建的团队从无到有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首先从技术储备、了解法律法规入手,小到设备采购,大到项目运行,无不缜密用心。
 
  小倪告诉我们,目前如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的土壤调查修复这块一个很大的需求是随着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一些工业用地要转为商住用地,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法规,需要开展相关调查评估。
 
  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土壤污染治理的力度明显增大,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多个针对土壤污染治理相关的文件和法律法规,也是在2016年,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上海市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经营性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转让前,土地储备机构或土地使用权人应组织完成土壤环境调查评估,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进行土壤调查评估,那块地就无法进行出让、转让。
 
  这样一种硬性规定带来的市场机遇对倪晓芳这样的从业人员无疑是巨大的利好,但也导致这个领域竞争者林立。晓芳和她的同事们很清楚,他们这支队伍组建不久,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脚跟必须有自己的看家本领。如何快速、准确地测定土壤中重金属成为近年来这个领域的焦点。通过对从现场勘查、采样、取样到送检这个流程的细致分析,晓芳领悟到如果能把样本库的容量增加到足够多,同时在调查方式上以现场检测来替代实验室检测的模式,就有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脑洞一开,办法自然就有。这种旨在通过优化土壤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条件,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减少实验室检测量,大大降低成本的检测方式,小倪他们已经进行了部分技术研究,也逐步在实际项目上进行应用。最终希望达到项目的采样检测主要都是在现场完成而不是取样后送到实验室分析检测的模式。如果试验下来的效果可以说明现场检测的模式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方面可以媲美实验室模式,那其价值就不言自明。晓芳说她个人很看好这个探索的方向,她今年申请到的启明星项目就是针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快速定量检测。“我们是希望能做一点探索,我们国家那么大,需要检测的量那么多,如果现场检测能行的话,或许能为全国大规模的土壤普查提供一种高效便捷的手段。”
 
  晓芳想的其实比这个还要多一点,她已在考虑能不能将整个采样、检测和数据远程输入过程进行网络化、可视化,如此也利于相关部门监管,“这样才是把实验室和现场都真正连在一起。当然要实现这一步需要很大的投入,但这一定是土壤污染调查评估的发展方向。”
 
  “我们想做的是围绕土壤污染调查修复的产业链,从制定评估方法,到数据采集,到形成数据库,再到完成现场检测模型,之后再和互联网连接,建立土壤质量跟踪和预警系统。这个就是我入行三年来的梦想和今后想努力的方向。”倪晓芳说。
 
  继2014年获聘高级工程师职称后,倪晓芳博士不久前受聘上海化工院土壤中心副总工。说起前不久的启明星交流会,晓芳说她在基础科研上的造诣可能比不上其他启明星,“但我是想实实在在做一点促进产业发展的事情,我会努力做下去,不负启明星计划对我的培养。”
 

江世亮、顾姚星采写于2016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