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7

曹雪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南开大学校长

 

  10月1日起,2018年的诺贝尔奖陆续揭晓。其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学系教授詹姆斯·艾利森(JamesP.Allison)和日本京都大学免疫学系教授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新型癌症免疫疗法。
 
  国际免疫学界对于两位一流免疫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期盼已久。之所以此次获奖在众多免疫学家意料之中,是因为这是一项通过创新性基础研究给人类健康带来革命性变革的重大科学发现和临床应用成果。
 
  作为一位免疫学工作者,我对这两位教授的获奖倍感兴奋。我与两位获奖者有过多次学术交流:2007年,我邀请艾利森到中国访问,并在我们主办的“上海国际免疫学会议”上做大会报告;2009年,我与本庶佑教授作为北京Keystone免疫学研讨会特邀报告人,会上会下交流颇多,之后更是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深入交流。通过与两人的交流,以及对美、日两国生物医学界的了解,我有许多感悟。这里结合国内科技发展现状,倡议中国科技界:大力关注原创性基础研究的奠基性与引领性作用。
 
  一是创新性基础研究对于国家科技实力提升以及自主高新产业发展的奠基性作用。艾利森与本庶佑的突破性工作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实验室的基础性发现,当时并没有想到会对肿瘤的临床治疗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更没有想到会造就上百亿美元的肿瘤治疗抗体产业。这得益于美国和日本政府与科技界对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与大力支持,并非要看到研究结果“有用”之后再大力支持。这实际上是在科技战略布局中成功实践了“无用之用乃大用也”之理念。
 
  二是稳定资助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群体而非跟风式支持热点课题的长远性奠基作用。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其已经“成熟”,热点易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领军科学家也乐于支持其追随者。多年来,我们周围四处可见以导师体系为“营生”的科技人员,缺乏自主创造与自主性成长。而日本政府在大阪大学专门成立国家免疫学研究中心并予以高强度经费支持,在横滨成立了免疫与过敏研究所,催生了一批国际原创成果,也造就了一个国际一流的团队,这种科技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三是国家重大平台建设目标导向与科学家个体创造力有机整合的协同性作用。在国家大科学装置与大科学目标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并保护好科学家个体的创造力,往往点上的创新突破可以对项目整体的协同进展起先锋作用。
 
  四是积极鼓励具有国际视野并立足本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科研文化的支撑性作用。日本“诺奖井喷”现象令我们深思。自2000年以来的18年间,日本已经有1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不含日裔美籍科学家),他们绝大多数的原创性工作是在日本本土完成的,这种鼓励立足本土开展自主创新的科研文化,对于科学家群体发挥才华和做出贡献,具有持久性的激励与支撑作用。
 
  五是挑战重大科学难题与科技评价体系的引导性作用。我国科技人员在科技选题方面确实存在倾向于“短平快”的问题,缺乏“十年磨一剑”的挑战难题攀高峰的雄心与勇气。如何依据我国国情和科技人员的处境拟定可操作的政策并加以实施,鼓励科学家聚焦重大科学难题开展原创性研究,需要顶层设计与方向性政策引导。
 
  六是组建互补性团队与务实协同攻关对于重大科技创新的推动性作用。两位获奖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有团队、善合作、求协同、讲实效,从基础研究者研究攻关形成科学思想到寻求医生合作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再通过共赢模式到企业实现技术转化与产业化,真正做到了全链条创新,这值得我国科研人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