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人口爆炸”这句话非常盛行,认为人口增长速度就像是个连续加速的过程。本世纪上半期,全世界人口每年增加1800万,而现在是7700万。有些人口学家认为,下一世纪初的人口每年将增长15000万。

旧石器时代要使人口翻一番得花三万年,二千年前得花一千年,而十九世纪后半期已缩短至一百五十年。那么今后呢?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保持现在的增长速度,那么到2800年时,每四十平方厘米陆地就平均有一个人,就是说要像上下班高峰时间公共汽车中那样拥挤。如果仍保持这种增长速度,再过一千五百年,人的重量就超过地球的重量。

这种情况有多少现实性?这种担忧有多少根据?乐观主义者认为,人口数目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是限制出生率的因素变得越来越清楚了。他们认为,在遥远的将来,人口数目下降,有可能成为最尖锐的问题。至于最近的未来,即到2000年时,世界人口将增至60 ~ 80亿。

一、大城市世界

1. 居住区域

如果2000年时世界人口翻番,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问题,首先是这些新增长的人口安排在何处?有人认为,只得把他们安排在现今无人居住的北极地带、沙漠、海底或者太阳系其他星球上。

这现实吗?今天,世界人口每天增长二十万人,很难想象什么时候有可能全把他们送入宇宙。最可能是,人们在将来,至少在最近几十年间,不会超出自己传统的地球居住区域,不会住到难于到达的沙漠、北极或海底的。今天和可以见到的将来,技术的可能性也是这样。

诚然,近年来,许多人口稠密的国家正在制订海上居住区,甚至海上城市建设方案。工程师们确认,这种城市实际上可建在任何处所,只要深度允许和涨潮不太高,例如北海、墨西哥湾、波罗的海、亚得里亚海、黑海以及里约热内卢到拉普拉塔湾的南美沿岸等。根据现代知识和技术水平,现在已足可建设海上城市。

离夏威夷群岛不远的太平洋上,将建设第一座海上城市。它建在高七十米、直径二十七米的钢筋混凝土“浮船”上,船内准备布置有发电站、淡水箱、垃圾处理装置,一个平台上安有直升飞机场。这座城市准备近期内开始建设。英国不久前也通过方案,在离海岸二十五公里处建设这种城市。

据有些预测,下一世纪中居住在水上人造居民点的将占世界人口十分之一。但也有人认为,将来,显然居民主要仍住在现在的地方。

今天,居民主要集中在城市及其周围,那么明天呢?有三种观点:①人口集中在城市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正像导致都市主义化的因素——工业增长、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等不可逆一样。未来的世界,将是越来越向宽里展开的城市的世界。②非都市主义化思想,即把城市居民逐步“疏散”,其根据是2000年时越来越强烈地出现这样一种趋势:居民不住在城市,而住在周围布置有小花园的单独小住宅中。③试图将上述两种观点结合起来,即“活动城市”这个概念。根据这个概念,主要居住形式将是大型塔式建筑物,可把整个城市的居民都集中在这里,而塔间的空地将满布公园和树林。

当今世界上都市主义化程度极不相同,亚洲的城市居民仅占22%,非洲占19%,欧洲占50%,美洲占57%,大洋洲占72%。有人估计,2000年时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居民将占90%。

2. 大城市居民

大城市拥护者的出发点是,运输系形成城市的基础。对于城市居民,有个所谓“拒绝距离”问题即自愿步行极限。中等城市的这个极限是四百米,超过此限就宁愿乘车了。预期首先是最大城市将获发展,如1980年时开罗的人口将达1400万,加尔各答的人口达5000万。

今后,城市越来越向宽里发展,形成连续的居住带即所谓大城国,可沿干线和沿岸伸展几百公里。根据某些西方学者的意见,2000年时一亿五千万美国人(即当时人口的一半)将住在三个大城国:波士顿——华盛顿,芝加哥——匹兹堡,旧金山——圣地亚哥。约有4500万欧洲人将挤在“三角洲大城国”,即布鲁塞尔——科隆——阿姆斯特丹。

预期到2000年时,全世界将出现163个大城国,其中三分之一将结合成还要大的构筑。大城市被小河和中间城市的道路彼此连成大城国网,这种系统将继续发展,连接成新的链环,直到二十一世纪末出现新的居住形式——都市化大陆,最后一步便是统一城国,即包括地球上所有居民的闭环系统。如果想象一下这种未来的都市化世界,我们将看到巨大的建筑格局。不过现实性不大。有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系统通过进化的制高点后,就会让给新的系统,城市也不例外。有人设想,大城市现在已到达不可能再发展的水平,它向宽里发展的同时,不仅转至郊区田野和乡村,而且影响到人本身。

3. 城市反对人吗?

人住在绿色大地上时,“运输”引起的唯一坏结果是车辆驶过后飞扬的灰尘。美国研究人员提了个问题,今天大城市居民所住的环境同古代相比,变坏到何种程度?所得的数字是惊人的,例如每个美国人吸入的铅就要多一百倍,更不谈危及健康的杂质了。

全世界的汽车数量在不断增长,废气量也以同样速度增长着。这首先是关系到西方的大城市,一股股带状汽车群已经引起了可怕的窒息状态。首先感到这一点的是驾驶员、调度员和交通最繁忙街道上的居民,例如伦敦中心的调度员每天吸入的有害气体相当于吸一百支香烟。东京的调度员每隔半小时就要轮换,去吸一些氧气瓶中的氧气。有些城市的调度员在做戴着氧气面具工作的实验。其实这仅仅是实验吗?这种未来的雏形不觉得可怕吗?有人这样描写这种未来的见闻:在超级城市中,空气是如此污染,出租汽车的驾驶员被迫打开前灯和雷达装置,旅馆里没有窗子,房间里工作的不是空气调节器,而是供氧装置。

美国前总统约翰逊称未来的美国城市为死亡中的城市”。“死亡中的城市”的发展远景,不仅同地面运输有关。除此之外还有空中运输,殊不知无论是今天还是将来,它对城市的危害都更大。

以前飞机场接待的飞机屈指可数,而且飞机场远离城市。而今天,城市逐渐发展到了飞机场那里,这样跑道已经在市内了。每架喷气式飞机排出的废气相当于6850辆汽车的排气量。今天空运在污染地球方面的不幸“贡献”已是这样,那么到2000年呢?到那时全世界飞机数量将增加数十倍。

据外国研究者的数据,今天环境污染已使人的寿命缩短10%左右,这首先是指住在大城市的人。

当旅行者飞近像洛杉矶、东京、旧金山这样的城市时,首先看到的就是密密一层气体、煤灰和尘埃,像云一样浮现在城市上空,但是他没有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别的东西:由微生物、致病微生物和细菌组成的大片云层。法国研究人员从城外取空气对照试样进行分析,发现每立方厘米中只有1 ~ 4只微生物,而巴黎商店中所取空气中,则发现有400万只微生物,多一百万倍!

的确,城市居民所患的病中,有许多并不是微生物引起的,而是噪音所造成的。噪音造成的最明显和最起码的危害是劳动生产率下降。研究人员肯定,噪音水平即使提高5%,劳动生产率也会下降5%,有的下降50%以上。这仅仅是劳动生产率,至于住在现代城市中的人呢,仿佛已学会不发现噪音,对噪音没有反应,甚至学会在汽车飞机的嘈杂声或屋外传来的音乐声中睡觉。

维也纳神经电记录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研究马路噪音对入睡的影响时发现,甚至入睡者没有醒来就已“听到”每一个声音及每一辆汽车驶过时的噪音。入睡者脑中的生物节律,对于每次外来刺激都在变化。那么夜间噪音或人们在白天碰到的噪音,有多少害处呢?据医生的意见,70%的神经官能症是由噪音引起的。在英国,有一半男人和三分之一女人患有起因于噪音的神经官能症。甚至电话铃也是一种危险的刺激剂。实验表明,弱得多的声音信号也会使老鼠发生胃溃疡。

除了技术和运输以外,大城市生活越来越感到困难的还有一个因素是:乡村居民一天中平均相见四十个人,而城市居民一天要相见一万次。我们每天经过视网膜的十万张人脸,吸收着大量神经能和心理能。通常机械地扫视急忙穿过我们身旁的行人时,我们的视力记忆在极度紧张地工作。这种每天固定不变的作用和噪音都有报应。城市越大,居民越多,神经心理病百分比越高。在有数百万人口的纽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神经官能症或心理不正常症。不仅于此,在高层高密度建筑物中过着这种生活,就会引起心理身体病:胃溃疡,心脏病,脑溢血,皮肤病及各种变态反应。

这样,预期到2000年,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口有90%将住在城市,但另一方面,住在大城市越来越变得困难了。这种矛盾迫使人们寻求某种别的方案,就是发展中小城市。

4. 中小城市

从健康角度看,生活在中小城市有着明显的优点,如发病率仅为大城市的20~25%遗憾的是,今天中小城市几乎没有增加,特别是年轻人还从小城市来到大城市。为了制止这个过程,使中小城市变成有发展前途和生命力,需要建立自己的工业企业。

在小城市建立工业联合企业,实际上可解决居民就业问题,缓和或停止他们的倒流,但在某些情况下,建造企业会失去中小城市的优点,例如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增加两倍,神经官能症发病率增加一倍,皮肤病发病率增加八倍。

出路何在?如果不是从今天,而是从明天角度来看未来,是不难看到出路的。随着采用无废物的生产和新的进步工艺,工业企业对环境的不良作用可减缩至最低限度。甚至今天,尽管建厂会使小城市的疾病增加,但其数字仍低于大城市。据某些苏联研究人员计算,每个城市的人口以5 ~ 30万最宜。自然像任何一个大问题一样,专家们对大小城市未来的观点,远远不是一直吻合的。中小城市在将来的形式,可能决然不同于传统形式,称之为“活动城市”,其居民集中在一、二座高达几十层的巨大建筑物内。

“活动城市”的作者建议,住宅区的布置要做到,所有住所打开窗子,就能看到森林和伸展至远方的河流。人居住在这种塔式城市中,不出城界就能获得全套生活设施,这样就改变了居住区和公用区的习惯比例。目前城市中的公建筑物仅占25%。有计算表明,为使家务劳动减一半,生活和公用区就应占整个城市住房的80%。当然,我们今天很难想象,未来城市或建筑物中用于居住的怎么只占五分之一。

的确,研究人类居住预测的专家,并不全都认为人务必住在地面上。美国著名的幻想作家、学者阿西莫夫认为,建筑不应向上而应向下,即在地下建造几十层楼房,是比较方便和有利的。技术为地下居住创造了全部条件,这样住在地下迷宫中的任何人都将感不到缺乏阳光和新鲜空气。宽大的窗子乃是立体彩色电视大屏幕,可从这些窗子中看到太阳如何升起,云彩如何移动,鸟儿如何飞翔。人们打开窗子,就可感到微风吹拂和雨夜的凉爽。

不过,尽管住在地下深处的远景十分令人向往,大多数建筑师仍相信,未来属于建筑物向上砌筑的城市。匈牙利建筑师设计了多瑙河沿岸三公里长的大房子草图,准备住八万人,而费用比现代化城市建设减少一半。美国建筑师莱得想得还要远。他那高达1.5公里的528层建筑物,可容纳中等城市的全部居民。其实,这也远远不是极限。英国工程师弗里斯门提出了可住五十万人的850层建筑物方案

6. 未来的交通

如果人类主要居住在这样的建筑物中,交通问题自然和今天的完全不一样。在这种一幢房子即一个城市的内部,没有停汽车的地方,汽车仅仅用于这种城市本身间的联系。如果交通仍然是汽车,那么它也同现代用的不一样,这种新型汽车的草图,今天已在实验室中见到,其中有个方法是改用“电力牵”。今天有的城市已在行驶没有噪音的蓄电池实验汽车,日本在这方面最先进,已有二千辆电动汽车在运行,时速可达八十公里。

但是也可能有别的方法。使用液化煤气的汽车后,空气污染将比一般汽车少得多,莫斯科已有这种汽车,估计到1990年达到五万辆。其实,电动汽车和液化煤气汽车都已有了对手,那就是氢气发动机汽车,它已在哈尔科夫出现,由烧汽油的汽车改造而成,只是在汽油箱地位改放制氢反应器,氢气和空气混合进入汽缸。由于工业制备液氧的价格相当于汽油,用它代替汽油是很实际的,优点是根本没有有害的废气,因为氢气发动机的燃烧产物是水。

还有一个方向是发展按惯性发动的汽车,用作蓄能器的是飞轮。起动时飞轮就可获得一定能量,而且在转动时可长时间(几十小时至几十天)把它保存下来。这种传给车辆的能量,可使汽车正常开动,一点不次于传统发动机。美国正在试验惯性发动机汽车,并研制了平均时速90公里、飞轮充电一次足够用180公里的轿车。

不管有种最完善的汽车,它们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在城市的街道上,或者没有街道时出现在通过“一幢房子一个城”的干线上,问题在于从运动效率来看,汽车是极不合算的。

1907年纽约马车的平均时速是六公里,而今天纽约汽车的平均行速也是六公里,因为汽车过饱和了。日本城市的汽车平均行速,在高峰时往往还要低,每小时不超过3 ~ 5公里,相当于慢性子行人的速度。试问这样再发明内燃机有何意义呢?从这种观点出发,未来居住专家独克谢奇斯的话是可以接受的:同技术发展水平相比,现代交通系统是石器时代的遗迹。汽车运动系统同人的运动系统毫不相干,汽车速度增加,人的运动速度并没有增加。技术是进步了,但并没有系统。

以一条每小时可乘轿车通过4500人的马路为例,如果人们乘公共汽车,该马路可通过四万人,如果乘火车,可通过七万人,约比轿车高二十倍。许多研究人员认为,正是火车和快速火车将是联系未来城市的交通形式。

建立明天交通的任务,许多国家今天已在做了。1978年英国提出要投产时速达320 ~ 340公里的几十列火车,该系统火车的潜在时速可增至480公里。日本试验了“磁汽垫”火车模型,时速为500公里,估计1980年投入运行。基辅电动运输厂认为,未来的“磁汽垫”火车时速可高达600公里。

其实,未来的交通不必一定建在地面上。有方案提出整个交通建在地下,无声火车可沿地下很深处的真空隧道以飞机的速度前进。第一批地下交通的模型业已制成,并作了试验,有的时速可达800公里。还有更大胆的技术方案,如加拿大有个方案,沿大西洋底铺设隧道,联接纽约和伦敦,而隧道内可通过安有喷气发动机的管形火车。据美国专家统计,这种火车可载客200人,时速6000公里。

另一方案是交通离开地面后进入空中。在最近几年中,有些国家的长途运输将用飞机代替公共汽车和火车。汽车挤掉马车的时间还不长,现在又成了昨天的信号。但是空中交逼真的会挤掉地面交通,汽车本身总有一天会和公共马车一起陈列在历史博物馆中。

居民将住在何处,如何生活,他们主要采用何种交通,这取决于许多因素,特别是人口有多少,就是说世界人口的密度和数量。

二、速度放慢的爆炸

对人口的预测有种种看法。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人口全球性增长已经结束。“罗马俱乐部”的学者发表了名为《增长极限》的文章,认为到2030年世界居民将达60亿,但之后由于环境污染而开始死亡,隔20 ~ 30年后可降至15亿,即为现有人口的半数。人口无限制增长碰到三个障碍,这就是都市主义化影响,教育和生活水平提高。都市主义化越高,教育和生活水平越高,出生率就越低。

1. 柏油路上的孩子

城市中的孩子越来越少,大城市的出生率比乡村低一半。城市越大,其孩子比例越小。以苏联为例,1913年出生率若为100%,那么1940年为69%,1960年为55%1968年为37%。

预期到2000年或以后几十年,城市的增加达到顶峰,但楼房层数也随着增加,柏油路向宽里发展,而柏油路上的儿童摇篮车将越来越少见。随着都市主义化,人口学家预期出生率继续下降。

2. 文凭和书籍挤掉孩子

人口学统计揭示的另一规律性确认,在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孩子一般较少,各国大体都如此。那么受教育年数和孩子数的关系有什么机制呢?苏联一人口学家认为,文化水平的增长,引起需求增长的真正“爆炸”,这种需求越多,不想增加家庭人数的因素就越强烈。

3. 电视机代替孩子摇篮车

据许多研究者观察,出生率也随着福利的提高而下降。孩子数最多的家庭,往往是收入最少、居住条件最坏的家庭。全世界都有这种趋势,美国的例子具有代表性。近十年来,美国出生率下降35%。若干年前美国官方预测2000年时美国的人口将达3.6 ~ 4.1亿,现在谁也不敢重复这个数字了,现在估计是三亿人。

4. 关于最合适的人口

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出生率下降,给预测提供了另外一个理由。例如某些西方未来学家确认,未来世界中“孩子将很少”,而用美国阿西莫夫的话来说,1919年美国“多孩子家庭将被认为是反社会的,母亲已不是光荣,开始把出现孩子当作对全社会福利的威胁。

因此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无限制、无控制增加人口,二是降低出生率,使人口不断下降。很清楚,这两种方案都不理想。美国估计到2000年有三亿人口,这在那里引起了完全有理由的不安,美国人口增长和未来委员会认为,人口超过现在是不希望的,因而孩子成了美国的头号敌人。为了不生孩子,美国建立了全国无孩子父母组织,并从授予无孩子双亲奖金开始自己的活动。第一个获得这种奖金的夫妇是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孙子和尼克松总统的女儿。至于苏联,担心人口下降,在俄罗斯等大片土地上,大多数人家是一个孩子,而所需的最合适再生产,是每个已婚妇女平均有2.4 ~ 4个孩子。

三、所期望的变化

1. 家庭与婚姻

某些外国研究者断定,在科技革命条件下,家庭作为社会体制已经完全消失,并且注定要消失。某些外国作者得出这类结论并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以及大城市生活,越来越使人失去人的关系。由于最大量的接触,人们就越来越少同哪一个具体的人打交道。一个现代美国学者写道:“家不是生存的中心,它变成几个人每天在一起吃顿饭,睡个觉,度过若干时间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离婚的频率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占人口和已婚者比例方面,每年都在提高。苏联在最近二十年间的离婚率增加五倍,目前三人中有一人离婚。美国更高达有一半人离婚。大城市中的离婚率要比中等城市高1 ~ 2倍。

2. 老人变得越来越多

居民的年龄结构就像个锥体,它的基底是儿童,上面是有工作能力的人,最上面是上了年纪的人。越接近顶部,锥体就缩得越小,就是说,年龄越大,能达到的人数就越少。

以前在新石器时代,社会和种族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因为野兽、疾病和自然灾害很早就断送了他们的生命,那时一般平均为20 ~ 22岁。在现代世界,锥体顶部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宽。以苏联为例,1896年平均寿命只有32岁,1926年为44岁,1964年达70岁,2_年时估计可达100岁。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寿命目前为50岁左右。

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苏联超过60岁的老人,1939年占总人口的6.8%,1959年占9.4%,1971年占12%

随着锥体的顶部和下部增长,中部即有工作能力的人的比例变得越来越小,因而养活老小的经济负担不断加重。今天欧洲每一百个有工作的人平均扶养150个人,而在发展中国家达230个人。显然,近年内受人扶养者数目将会增加。苏联领养老金者数目不断扩大,现在有4700万人,估计到2000年增至8000万人,其中许多人的健康状况不坏,到了退休年龄往往不愿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往往有不少有经验的专家不能离开社会生产。

四、在远方地平线处

1. 走向语言的统一

在现代世界上,随着科学、社会和政治信息交流的不断增加,语言障碍成为越来越感觉得到的干扰。对许多国家说来,语言问题不是个外部问题,而是一个迫切的内部问题。热带非洲各国、没有一个是有统一语言的。印度除几百种方言外,还有十四种大的语言,说的人都在一千万以上。

现在有许多研究人员已在研究将来的语言。有一苏联学者提出了确立未来统一语言的三个可能性①一种最普及的民族语言将成为全人类的语言。列宁写道,可成为全世界语言的可能将是英语,也可能再加俄语。此外,有人把法语德语,甚至拉丁语也叫做世界语言。不久以前,为了有利于把英语当作国际语言,创造了简化方案,所谓“基础英语”。如果英语包括有24万词,那么“基础英语”只有850个字,学会了就可交际和自由表达思想。②语言的合并。在语言形成中,合并和借用过程是很自然的,如波斯语有80%来自阿拉伯语。语言的经常交流和相互丰富,在现代世界也是有的,这最终可导致形成某种共同词汇量。有专家认为,把现有语言中的所有精华集中在一种语言中,这不能认为是乌托邦,但这种过程可能是极漫长的。有人认为作为第一步先统一所有语言的数词,然后是形容词等等。③人造语言。以前就有许多人搞过这方面的工作,如一千八百年前一个俄国医生试图制造过人造语言,之后,一个法国人创造了由七个音符组成的国际音乐语言。但1880年才建立起第一个大规模的人造语言,即德国神甫斯列尔创造了“伏略比克”,一个字可代替一句话。可好景不长,七年后华沙眼科专家柴门霍夫创造了新的人造语言即“世界语”。这种语言从此得到广泛普及,现在已出版有世界语的杂志和书籍,创办有世界性的世界语运动。这种人造语言也有缺点,即它的基础是欧洲语言的词根,不易在其他语系的民族中推广,所以从未停止试验更完善的人造语言。最近几十年中,约提出了500种人造语言,瑞典、乌拉圭、芬兰和南斯拉夫等,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研究建立人造国际语言的可能性。

2. 人类变成怎样?

医学,在科学中是最人道的,在职业中是最善良的。不过近来可以听到,由于医学,痛苦和不幸的对策在增加,许多无法治好的遗传病已经不会使人失望。其实,许多人并没有消除这种担心,他们认为人类对未来遗传病的担心大大增加了。

如果能把现代人和远古时代的先辈放在一起,那么甚至马上会发现外表上的差异。不过如果把现代人类和将来人类相比,这种差异想必更大。像所有动物一样,人类也在变化,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人的外表怎么变,总体怎么变还有不同意见。某些人认为,人在肉体上已达到进化的顶峰。也有人认为:人的小脚趾头将萎缩和消失,男人将没有头发,正像今天脸上没有毛一样;人的牙齿现在是32颗,将来只剩下28颗,智牙将首先消失。

有的预言走得更远。有人断定,既然人的左眼变得越来越弱,迟早要萎缩了,那么右眼就移近鼻梁,人将变成基克洛普这般(希腊神话中的独眼洞——译者注)。当然、这就难以想象了。

根据兰德公司专家们的意见,1985年开始大规模应用改变个性的药品,大约到2000年,将有可能用化学方法控制遗传缺陷,改进大分子水平的基因,建立正方向突变,为人类开辟了富有幻想的地。但已见朵朵乌云,怀疑是否会失去真正人的本性。

1932年英国论说作家奥尔多斯 · 哈克斯利对未来的社会这样写道,所有孩子将在母体外即“烧瓶”中成长,这些孩子事先赋予社会所需的才能和爱好。想当园艺家的将成为园艺家;想当图书馆工作者或设计师的,一生下来就只想看书架或描图台。哈克斯利预言这个世界只能在六百年以后到来,他错了。第一个“烧瓶”中成长的孩子将在2000年出现,这是英国未来学家曾说过的(事实上,英国未来学家也错了,第一个“试管”婴儿已于1978年7月25日在英国兰开夏奥德姆医院诞生,详见本刊第二期74页报道——编者)。

最好是这样的情况:夫妇双双访问培养孩子的中心,以后成为他们孩子的东西,在完全和母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开始生长发育,九个月后他们来到这个“人的培养箱”取自己的约翰或者汤姆。谁要男孩或女孩,也可以“预订”。但是作者能否预测到今天即将完成这样的发现。

美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台尔卡度开始对动物进行实验:先在猴脑不同点接入电极、然后用发射机作用于这些电极,远距离控制一大群猴子的情绪。他一会儿揿这个按钮,一会儿揿那个按钮,使它们感到饥饿、陷入淡漠或激动。不过实验没有局限于此。台尔卡度及其信徒,开始在人脑中接入电极,可完全控制其行为。据称,这种新一代的美国人将完全是可控制的。

3. 用别的身体

人们把昂贵、复杂的装置放到海洋底部,把更为昂贵、复杂的装置送至其他行星、木星、火星、金星,但那里都没有人本身。人体不能在高压、真空或无空气处生存,也不能处于温度太高或太低、强辐射或引力超过习惯值的环境中。这种限制太多了。

为使人体能在格格不入的环境中存在下去,人们被迫创造了人造生存环境:潜水衣和深海潜球。我们不能想象,什么时候人们可不穿潜水衣、不戴盔形面罩或不背氧气筒在海底散步,或者在没有空气的领域和月形火山口底部散步。其实这在以前毕竟是不可能的。

在实验室中,老鼠已能和鱼一起生活在鱼缸中,它们的肺部充满富氧的水,并能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富氧的水。这种实验在狗身上反复进行,甚至还在人身上实验。一个宇宙飞行员认为,在水深500 ~ 700米处,人肺可直接从水中吸取氧气,这样,人们将能在水下生活。但是如果人体有希望迟早可适应于水下生活,那么在地球之外就不存在合适的条件。此时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一般说来可以摆脱这种负担,那么能否摆脱自己身体呢?

有个研究所展出了一只奇怪的蛙,外形和普通的一样,但行为颇奇怪。它为了藏起来,不是跳入水中,而是在土壤中找洞。这种令人不解的行为可用下列方式来解释:把癞蛤蟆的脑子植入青蛙头中,青蛙就像癞蛤蟆一样活动。还有人把一条狗的头移至另一条狗的躯干,活了二、三天。不仅于此,离开躯干的五个猴头实际上“活了”18个小时,特别是它们对外部刺激和噪音能有反应。这就是说,离开了身体的脑子,可长期继续发挥功能作用,从外部获得信息,并把脉冲送至业已不存在的身体各部分。

有些研究人员预言,2000年将制造代替人类器官的一整套人造器官。据日本专家意见,约到1990年将出现人造血液,可把氧气送至大脑。美国教授克拉伊普斯等努力想象遥远将来人,提出了人和机器共生的思想,即“人机共生”将包括合成材料制“人造身体”和装在其上的人脑。它们无需大气,不呼吸,可住在没有空气的空间——月亮、小行星和带甲烷或二氧化碳的行星上,不需要食物,唯一需要是从外部获得能量以维持脑子存在的生物学条件。而人类每年都在接近实现从周围空间获得能源的思想。

4. 向着智力顶峰

苏联科学院一院士在自己的实验室中研制了一个记忆模型,得出了遗传性传递所得信息的原则可能性的思想。这就意味着,如果您的双亲例如掌握孟拉加语言,毕业于医学系或者会打桥牌,那么您无需学习这一切:这些知识一生下来就完全给你,到一定年龄就充分领悟了。如果这些研究获得成就,人类就开始了智力急速增长的时代。

南非海伊斯教授在别的方向上也开始进行工作。他的方法在于,未来的母亲几个星期内每天都在低压试验室中度过三十分钟。这可明显提高血向胚胎的流动,创造了最佳发展其脑子的条件。这以后生下孩子,具有很高的智

法国研究人员埃刘里,在引出一系列学者对2000年社会的意见时认为,第一个开始这种实践的国家会获得巨大的优点。其他国家力求在增加智力潜力方面不落后。

[本文选自2000 н далее》陆柳杉、张陆燕摘译]

———————

* 苏联知识出版社1978年出版了阿·阿·高尔波夫斯基写的预测未来的书2000 н далее《二OOO年及以后》),从比较乐观的方面预了居民、城市、运输、家庭、语言、能源、科学、信息、宇宙等领域的未来。本刊自这一期起摘译介绍,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