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有许多不可思议之处。人们不难理解,动物以及我们人的身体会受光、气温、气压等的影响,但很少有人知道,除此以外还处于地球电磁现象的支配之下。

生物与太阳活动程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具有液晶结构,还是一种半导体。因此人们认为生物的器官对电和磁的作用表现出复杂的反应。而在我们所处空间里,除了存在电视机、收音机接收的电波以及从各种工厂发出的电磁杂音等人造电磁波之外,还有从地球磁力圈、行星间的空间,甚至更遥远的银河系空间发出的电磁波充斥其间这些电磁波当然或多或少会与生物物质有着某些形式的联系。然而动植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身体,究竟以何种形式与自然界的电磁现象起反应呢?

人类或动植物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人类早就有所了解,并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甚至三十年代以前,人们就已报告能从动物的异常举动预测天地的变异,而且还提出要以现代化手段加以研究。

例如,据报道,血液凝固的程度与太阳活动有关,太阳黑点穿过太阳的中央子午面时,血液的凝固指数为平时的一倍,而且这一指数变化明显地以27天(从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阳自转周期)和11年(太阳活动周期)为周期。

战后进行了更现代化的研究。例如,已经搞清,白血球的数量与太阳活动程度呈负相关关性。据报道,这种负相关性在极地附近甚强,而在赤道附近则几乎不存在。鼠疫、霍乱、流行性感冒等恶性传染病的发生,自古以来就被认定与太阳有关。据研究,有最新资料确认这些恶性传染病的猖獗与太阳活动加剧有关。

所谓脑脊骨性脑膜炎分病毒性和结核性两种,后者病情严重会致死,即使治愈大多也会留下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后遗症。根据研究,该病亦与太阳活动程度呈正相关性。

上述这些统计结果,虽然都用“太限活动程度”这样一个不明确的量来表达,但这一术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直至电磁波在内的太阳辐射,以太阳等离子流和太阳宇宙线为主的太阳粒子,以及地磁磁暴现象等,都能恰当地归类于太阳活动”。究竟哪一种太阳活动对生物体产生影响呢?首先介绍两三个实验例子以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

生物与磁……夏天昆虫扑火与磁暴

有人对某种细菌进行两种培养实验,温度、湿度等其他外界条件完全相同,只是其中一种作磁力遮蔽处理,使其受磁强度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据报道,受过处理的细菌菌落的数目与大小都比未经处理的小一点五倍。另外,在遮蔽磁力情况下饲养的老鼠死亡率也比正常的高这些实验不用说是表明磁力会对生物体产生某些影响,但还有实例更清楚地说明自然界的磁力变化与生物体间的关系。

众所周知,昆虫在夜间有趋光群集的现象。但很少有人知道,其集中的方向实际上正与地磁磁暴有关。报道说,昆虫向集光器集中的方向,当然与气象因素如温度、湿度等有很大关系;但观察了七千五百只以上昆虫的活动后确认,磁暴对昆虫趋光程度的影响与温度的影响相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相关系数高达0.926,而且有0.1%的精确度。

罪犯是谁?……嫌疑犯是极低频电磁波

从上述例子可以推测,“太阳活动”所包含的多种因素中,电磁波至少也以某些形式对生物体起作用。但电磁波包括接近直流的超低频(3赫兹)、极低频(3赫兹 ~ 3千赫)、甚低频(3 ~ 30千赫)电磁波等等直到高频端的微波和极高频波( ~ 300千兆赫)等广阔的频率范围,究竟哪一频带的波对生物体发生影响,倒是值得研究的有趣问题。有报道说,遮蔽了自然界的极低频电磁波后,膜翅目的某昆虫的产卵率有所增加。有人认为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也受到极低频电磁波影响。所以,目前科学家正以极低频电磁波为对象研究“生物体与电磁场”的关系。

〔郑斯雄译自日本《科学与实验》,1981年1月号〕

生男育女的偶然性

近期来,人们一直喋喋不休地议论着在生育前选择孩子性别的可能性,其理由似乎,也仅仅似乎是充足的。前不久,一些瑞典大夫还在今年的《英国医药杂志》第281期中发表了一篇离奇的论著,说是一位生育过二个或二个以上男孩的妇女,在49岁时有生乳房癌的危险;倘若她仅生育过一个男孩,患病的年龄可能会是55岁;如她一个也未生育,其患病年龄就会推迟到61岁。

这是一篇典型的毫无根据的论著。假定我们对在雅典、罗马或尼斯度假的妇女也做一番调查,假定我们在这些妇女中也调查一种最重要的乳房癌,通过调查,假定在罗马度假的妇女患病率最高难道我们就能推断说罗马之行导致了乳房癌吗?

然而这篇论著对意欲事先选择孩子性别的人来说却成了一种理论根据,或帮助了其他人也这样去做。难道真有可能吗?有一些人是相信的,比如斯托尔科夫斯基的食谱,尽管对它的组成毫无所知,但也有不少的信徒。该食谱以严格规定的食物,并至少在受孕的前二个半月内,使妇女的生殖道内保持一定的碱性或酸性环境。生殖道内保持碱性环境的多生男孩,而酸性环境的多生女孩。食谱须在诊断后由医生制定,以适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据皇家海港医院妇科法朗索瓦 · 柏巴大夫称,在五十一位接受过这种食谱疗法的妇女中,其中四十人得到了理想性别的孩子(见1980年10月27日医学日报)。但值得指出的是,碱性食谱并不适合于每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对患有高血压或肾脏病的妇女都是不适合的,更何况靠这种食谱的办法意欲成功仅仅只有一线希望。

与此同时,也有以选择受孕时间的先后来确定孩子性别的。在排卵初期或末期怀孕的大多生男孩,而在中期的则多生女孩。这一理论的得出开始主要基于一些统计实例(如曾统计过在闭经期一周内实行禁欲的一些恪守教规的犹太妇女的生育情况),后来又从动物学的一些征兆中找到了依据(有人确实发现过在哺乳动物中根据其在月经周期的某一时期中的受胎情况而得到过相当数量的同一性别的胎儿)。但这种办法是不大可靠的,因为交的次数同样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正如威廉 · 杰姆士大夫在最近的一期柳叶刀》杂志中所提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婚后头18个月中怀孕的妇女,由于交媾的次数较为频繁,所以多半都生了男孩子。

最后,也还采用分离雌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的方法。在把精液做离心分离的过程中,由于雄精子较小,所以漂浮在上面,反之,雌精子便沉在下面。但据我们所知,法国是不采用该方法的。这种方法对选择孩子的性别似乎太认真了,在医务界,福拉莫尔大夫便是主张使用该方法的典型代表。

社会进化到男女平等的时代,过多地纠缠于一点也不科学的生男生女的问题,是很不合潮流的,至少也应以一种可靠的方法,把研究工作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杨先荣、蒋瑞祥译自Science et Vie,1981年1月]

澳大利亚的胚胎移植手术

今年六月五日外电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诞生了世界第一对孪生的试管婴儿。据统计,截至目前为止,人类进行胚胎移植的婴儿计英国两名,澳大利亚六名。成绩超过英国的澳大利亚,成了这一方面世界瞩目的中心。根据美国《科学》杂志今年五月八日刊出的澳大利亚胚胎移植研究小组的文章,认为他们获得这一成绩的原因之一是为取得成熟卵而采取了排卵剂的缘故。

文章说,研究小组对50名患有输卵管闭塞不孕症的妇女作了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试验,并把截至采卵时止这段时间内的受试对象分成以下三组:第一组不给药剂,等待自然排卵。第二组给予排卵剂,等待复数卵子的成熟。第三组给予排卵剂后再进行人绒毛膜性腺刺激激素(hCG)注射,使其人工排卵,然后进行采卵,把采得的卵在体外进行人工授精。把这种胚胎在45 ~ 76小时内进行体外培养,当胚胎达到4 ~ 8个细胞时进行移植。

结果表明,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三组情况差异较大。是7例中的1例。第三组是使用了排卵剂和hCG的,达到妊娠的是16例中的3例,是前所未有的良好成绩。另外,在第二、第三组中由于引起过剩排卵的原因,有11名受试者两个胚胎同时移植,因此,妊娠成功率提高了。其中一例,两个胚胎一起顺利发生,就是这次的孪生试管婴儿。

从这一结果出发,澳大利亚的医学小组判明,使用排卵剂等采卵、移植复数的胚胎是理想的方法。如果这一判明正确的话,那么澳大利亚进行胚胎移植的试管婴儿,今后将次第陆续问世。

有趣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诞生的八名胚胎移植试管婴儿,男婴仅两名,女婴占了压倒多数,原因云何,尚待探明。

另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的东弗吉尼亚医科大学去年增设了胚胎移植科。美国第一名胚胎移植试管婴儿的诞生将为期不远。

(希摘译自Science,New Scientist)

国际会议简讯

第六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会议依科目斯ICOMOS)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简称,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非政府机构,由关心保护建筑物和纪念品的世界各国专家充当会员,原则上分别由各国国内委员会组成。目前该会会员总数已达2500名左右,在60个国家分设国内委员会。

“依科目斯1965年创立以来,每三年召开一次全会,这次第六届全会是在意大利召开的。本次全会计有36个国家约400名会员参加,比上次莫斯科全会有所减少。5月25日和30日前后的全会在罗马举行,中间关于理论、材料、构造和组织等四方面的分组会分在巴黎、弗罗伦斯、培洛那和罗马举行。

各国的有关学会和会员们的论文,预先印寄。分组会的总结报告由“依科目斯”前会长费定作了有关污染与震动等各种公害研究的重要课题的报告。各国会员并分别按其历史与传统技术强调各自的可研究的课题,东亚各国特别强调的是木材问题。

全会和出席者的印象是要求修订威尼斯宪章,该宪章是创始“依科目斯”的重要文件,对它的并存关系的整备问题是屡经讨论的悬案,这一次仍未见任何具体进展。

第四届国际生物流变学会议7月27日 ~ 8月1日在日本召开的国际生物流变学会议已于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举行。

流变学是有关流动和变形的科学。在高分子工业、食品工业和化妆品工业等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流变学和生物学的新的科学领域即是生物流变学。它从血液、关节液、粘液等的流动与血管、肌肉、骨骼等的变形开始,直到细胞膜的运动与细胞分裂等基础生物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广阔领域进行研究。

特别是有关血液与血管的生物流变学的研究——姑且称之为临床血液流变学吧,由于它在医学上的重要性,将召开国际讨论会议,并安排了以下一些讲演:

G. V. Born;血流与血小板

A. L. Copley:生物流变学的未来

深田荣一:生物流变学的电容现象

Y. C. Fung:呼吸系统的生物学机制

平本幸男:分裂细胞的力学性质

W. E. Stehbens:动脉硬化

有关讨论会的内容包括:红血球的凝集与变形能,生理的流体力学,临床血液流变学的进展,粘液的输送与流变学和身体组织的流体力学。

〔希摘译自日本《自然》,1981年8月

“兰斑”的功能

人体由成千上万个细胞组成,然而每个零件的重要性如何不是由其体积大小或细胞的数量来决定。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极小的组织(在动物的大脑中,这个组织仅为1立方毫米左右),科学家们把它叫做“兰斑”。

苏联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人处于应急状态时,“兰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称,当人碰到紧急情况的时候,“兰斑”会分泌出一种新肾上腺素,这种物质可使人体内引起应急反应。这一奇特的组织靠专门的神经元与大脑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连,使人从应急状态下解放出来。

现已查明,“兰斑”不仅是采取应急措施的指挥系统,而且还管理人的学习和睡眠。

〔徐永康摘译自Знαнue-cuлα1981年1期〕

有腿的鲸鱼

几百万年前,鲸也许像现在在海中航行一样曾在陆地上行走。至少这是一位古生物学家从新近的发现里引出的结论。

五千万年前鲸是怎样从一地迁徙到另一地的?它们也许是靠四条腿行走。密执安大学的古生物学家Phillip D. Gingerich在巴基斯坦干旱的喜马拉雅山麓距开伯尔山口不远处找到一个头盖骨和几颗牙齿,得出惊人的结论说,这些东西属于古代一条能行走的鲸。

金格里治推测,这种鲸重约500磅,长6至8英尺,白天在水下找东西吃,晚上在岸边沼泽地带爬行。他认为直接进化成这种鲸的祖先,是一种叫做狄塞考司(Dissacus)的狼形肉食动物,它完全生活在陆地上。

金格里治的见解似乎有点牵强。他怎么知道那块头盖骨和牙齿与鲸有关?更不要说是一条能行走的鲸了。如果真是鲸的话,它到离最近的海岸线800英里这么远的地方来干什么呢?

一种想法:头盖骨发现处的沉积物曾经是海岸或河滩。结论:这生物生在水中或近水处。

另一种想法:牙齿几乎和大家都知道的印度西岸发现的早期鲸化石的牙齿完全一样。结论:这种生物可能是鲸。但它到喜马拉雅山麓来干什么呢?

五千万年前,这里的喜马拉雅山和山麓丘陵地带还没有形成。头盖骨发现处是一片茫茫的古海。金格里治断定,这条鲸是生活在海岸或流入大海的河沿上的。

腿又是怎么回事呢?金格里治说,“鲸是在陆地上进化而移居到海洋里去的大多数鲸类专家同意他这个观点,认为鲸是从原始的热血兽类进化而来的。他提出,行走的鲸可能是媾通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之间的进化间隙的一种动物。“这种鲸必然曾向现代鲸的方向发展,但还没怎么实现,因此,它的腿可能还没有演变成鳍。”

今年秋季,金格里治准备回到喜马拉雅山麓去找寻更多的化石,以便拼成一幅较为明白的鲸进化史的图画。他特别注意鲸和狄塞考司之间的联系,如果两者确有联系的话,这两个种类的牙齿何其类似。

然而他最大的期望在于找到鲸类的腿骨。他说“我们有可能找到什根,找到了就是我们的运气

〔朱砚孙译自Science Digest1980年11/12月〕

粉红色与发脾气

对气得眼睛发红的人来说,使他们安静的方法之一就是请他们看一看粉红色。

试验表明,某些粉红色调似能起到镇静作用,甚至还能使肌肉放松。根据《脑与精神通报》,不同的颜色会影响人体的激素分泌,然也影响肾上腺素的分泌。粉红色会影响人的丘脑,减慢肾上腺素的分泌,因而使心肌松弛下来。因此在粉红墙壁的房间里,一个人想要发火也办不到,因为这个人的心脏肌肉不容易一下子紧张起来。

但是千万别将房间的四壁和天花板都漆成粉红色!因为长时间处于粉红色环境中,即使只有短短十五分钟,也会使人进入某种厌光状态并造成内分泌失调。

〔尘望译自Science Digest1980年11/12月

日照与性有关

激素是承担信粵传递、在生物体内起作用的使者。只要有极微的量就可收到效验,通路被堵也不致产生阻滞。

激素的作用在形式上有所表现。例如可以通过它获知野生动物的一定的繁殖期。决定因素是日照时间,长日照型的仓鼠,一到冬季生殖器官就萎缩。但如将松果体摘出,则又不发生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松果体接受传达外部环境变化的神经情报,发出改变内部环境的激素情报。

顺便提一下,松果体、日照时间、生殖机能三者关系也有残留在人类身上的可能。爱斯基摩女性在几乎没有日照的时期,排卵受到抑制。

〔毛延年译自《朝日新闻》,1981年4月13日

美国的米疗法

最近,美国吃米饭运动非常盛行。将米作为粮食对于尽可能改高脂肪食物为低脂肪食物非常方便,米饭好吃,耐饿,做法也很简单。因而也可以叫做米的疗法。日本人的饮食没有像美国人那样陷于失去平衡的地步,而稳定于蛋白质1:脂肪2:碳水化合物5的理想比例范围内,不都是因为吃米饭的缘故吗

〔毛延年译自《世界の农林水产》,1981年5月号封底〕

肝炎病人的希望

B型肝炎是一种极其讨厌的疾病。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肝的病毒性感染,引起食欲减退、呕吐、疲劳和黄疸。在有些病例中,这种感染导致肝硬变,甚至肝癌。大约有两亿“病原携带者”在血、唾液、精液或乳汁中带有Villain病毒,而这些人外表上没有病症,可是能把病毒传染给别人。

现在,以纽约血库中心的流行病毒家W. Szmuness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对B型肝炎疫苗的大规模的试验。这次试验涉及1083名同性恋爱者,由于这些人的性行为,特别容易得B型肝炎。其中半数人注射了这种抗肝炎疫苗,余者注射了安慰剂。在六个月内,给这些人注射三次疫苗。在注射过疫苗的人中,只有人得B型肝炎,而不注射疫苗者中却有60人得这种病。

这种疫苗的研制工作是在1963年开始的,当时费城的福克斯 · 蔡斯癌症中心的B. Baruch博士从一个澳大利亚土人血液里的B型肝炎病毒中鉴定出一种蛋白质。研究工作者不久发现,这种叫做“澳大利亚抗原”的蛋白质在病原携带者的血液里大量存在着。纽约学的S. Krugman博士后来发现,当把受感染的血清煮沸时,病毒被杀死,但是这种抗原仍然能够诱导出防止B型肝炎的抗体。默克治疗研究所的病毒学家M. Hilleman研制出了这种实验性疫苗。如果研制顺利,两年内就可以生产出第一批'一一B型肝炎疫苗商品了。

(乐氏译自Time1980年10月13日)

对地衣的研究

地衣是一种奇异的生物>它与真菌和绿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既不像真菌,也不像水草。地衣的体形千姿百态,有的紧紧地贴在树皮上;有的生长在石头或山岩上;而叶片状的地衣多生长在土壤表面;在冻土带又可见针叶状的地衣。

地衣进行新陈代谢的特点也既不同于水草,又不同于真菌。它在进行新陈代谢时所形成的物质在自然界中独一无二,学者们把它叫做地衣酸。地衣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生素的作用,因此很早以来,已在医药上广为应用(主要具有消炎、粘合等功能)。前,许多国家对地衣的这些功能极为重视,并已相继应用于临床。

据现已掌握的资料,地衣主要有以下特征:

第一,生命力强。其他任何植物所无法生存的地方,如在极其寒冷的北极地带或高山之巅;在贫瘠的冻土带或泥炭沼泽地;在沙土地或别的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在玻璃上、铁板上、砖瓦上等等,均可找到生长茂盛的地衣。因此,人们把地衣称作为“植物的先驱者”。它们为各种植物“修桥铺路”,创造生存的条件。那里有了地衣,不久就将会有苔藓和绿草,无论在-50°C以下的冰天雪地里,还是在+60°C的炎热的沙漠中,地衣均能自由自在地生长。

第二,生长速度相当缓慢。地衣每年只长一至五毫米。因此,对于冻土带表面的地衣必须倍加保护,一旦遭到破坏,要想让它长成原有的模样,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据观察,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地衣的平均寿命从三十岁到八十岁不等,也有的可活到六百岁。据记载,有些地衣可活到二千岁左右。因此,学者们认为,地衣是世界上活得最久的生物之一。

第三,对环境污染极为敏感。如果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特别是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一定的指数,那么,地衣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根据地衣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把它作为城市和工业区大气污染的指示剂。现在,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以地衣作为环境污染的“监测兵”。

〔徐永康摘译自Наука И Жuзнь,1981年3期

心脏病、动脉硬化与营养

引起心脏病的主要因子有胆固醇上升、高血压、抽烟过度等。其中重要的是血液中胆固醇增多。

脂肪的摄取量和血液中的胆固醇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尤其是当大量摄取不饱和脂肪酸时,则胆固醇量就变多。

摄取糖的种类对动脉硬化有很大的影响:果糖、蔗糖比葡萄糖、乳糖容易引起动脉硬化。若多吃纤维素或果胶类食物,则体内胆固醇难于累积,而且果胶有促进体内酸性类固醇的排泄作用。

吃素食的人其血液中胆固醇比普通人要低。若将食物中的动物性蛋白质用植物性蛋白质代替,则可大大减低人体血中胆固醇量。

水的硬度也对胆固醇有影响。若血液中存在较多的钙或镁时,则血液中固醇量下降。若锌和铜在血液中的比例变大时,胆固醇量则增加。

〔陈兴吴译自《食品工业》(日),1980年23卷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