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关于人体是否有奇异功能,国内分歧很大。本刊曾在今年第五期发表“他们是科学的监督员吗?”一文,为了介绍国外这方面的讨论情况,本期再发表两篇译文,供同志们参考。

“心理学的另一种应用,就是所谓奇异功能研究。……要考察这些现象,研究者必须有特殊才能,对歇斯底里和邪术家的法术都要有一些经验。……在获得更多用严格的方法检验过的知识以前,我们最好不下判断。”

——见S. W. C. 丹皮尔,《科学史一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1930年。

“某些心理学家有关特殊知觉的研究,也许就是今天超时代发现的例子。大多数科学家都无法接受这些人的结论,尽管后者有显然无可辩驳的佐证,原因是这些结论无法与当令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协调一致。

——见W. I. B. 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1961年。

世界上第一个“奇异功能研究协会”the Society for Psychical Research)于1882年在伦敦成立。其目的是“以无偏见、无成见的科学态度研究现今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的、莫名其妙的人体机能”。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一位年轻的植物学家J-B. 莱Joseph Banks Rhine)博士对奇异功能研究发生了兴趣。此后五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实验研究和著书立论,他使奇异功能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现代实验科学——奇异功能能学(parapsychology)。奇异功能psi或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特殊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简称ESP)和意念致动(psychokinesis,简称PK),莱因使这两个术语在美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早在三、四十年代他就被人们誉为“神秘中最神秘的学问的美国最大权威”。

山区的孩子荣获博士学位

1895年9月290,莱因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沃特卢。这是一个一般地图上都不标出的小山村。在莱因度过童年的这个山区里,人们往往相信神鬼的预兆,警句或启示。小莱因的父亲先后做过教师、商人和农场主,他对于所有这些说法都视为无稽之谈,全不相信,并且教导自己的儿子只把这些全部看成迷信。少年的莱因就明显地表现出了他的哲学气质,他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读中学时,碰到了一位同样好奇而好追根究底的女孩子,他的邻居和同学韦基塞尔(Louisa Ella Weckesser)。莱因和这位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孩子=道,对宗教和哲学疑难问题进行过冗长而不成熟的讨论。

1917 ~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莱因辍学从军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其间曾获得美国总统主持的来福枪射击比赛的金质奖章,退役时是上士。莱因复员后进入了韦基塞尔正在就读的芝加哥大学,他们于1920年4月8日结婚。1922年莱因大学毕业,取得了科学学士学位,而这时莱因夫人已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当时他们共同商定以林学为终身事业。于是夫妇二人便留在芝加哥大学生物系做研究生。一年后莱因获得了科学硕士学位,莱因夫人也成为生物学哲学博士。1923年,他们同在纽约州杨克斯的波依斯 · 汤普森(Boyce Thompson)研究所任植物生理学助理研究员。19241926年,莱因夫人在摩根城西弗吉尼亚大学任拉丁语讲师,莱因在该校任植物学讲师。同时,他还在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25年获得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

为了科学舍得一切

尽管莱因正在从事植物生理的教学工作,但他的思想正逐步转向关于生命本质的争论的旋涡之中。

芝加哥大学的一位人人敬佩的科学教师讲授的“典型的奇异功能事例”重新激起了莱因幼时的好奇心,超过物理定律的心理能力和人死后心灵是否还存在等问题尤其引起了他的兴趣。当他听罢柯南道尔Sir Arthur Conan Doyle)这位塑造了福尔摩斯的英国医生著名侦探小说作家的一次奇异功能论讲演之后,他进一步把好奇心转变成系统的研究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使他希望通过科学探索解决这些问题,他开始系统地阅读奇异功能研究方面的著作著名心理学家麦克杜格尔(Willian McDougall,1871 ~ 1938)教授的《身和心》(Body and mind)和作为大学研究学科的奇异功能研究》(Psychical Research as a University Study)两部著作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的研究需要莱因放弃植物学教学工作而改学奇异功能研究,但这就有要失去饭碗的危险。于是,莱因夫妇先后同以下三位与奇异功能学有关的著名人物进行了商谈:曾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老前辈,心理学家J. 贾斯特罗(Joseph Jastrow,1863 ~ 1944),他对奇异功能研究所持的态度是尖刻批评和否定。另一位是与莱因同年龄的著名心理学家G. 墨菲(Gardner Murphy)?曾担任过奇异功能研究协会会长、他对奇异功能研究是支持的。第三位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麦克杜格尔博士。

莱因夫妇和麦克杜格尔的会面促成了他们宁可丢掉饭碗也要从事更重要工作的决定。那是在1926年夏天,莱因夫妇从芝加哥来到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市找麦克杜格尔,不巧这位哈佛大学的心理系主任正准备进行为期一年的环球旅行,麦克杜格尔表示支持他们从事奇异功能研究。这个短暂的会谈决定了莱因夫妇的生涯,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教学工作留在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和哲学,并参加了波士顿奇异功能研究学会,莱因还同W · F · 普林斯(Walter Franklin. Prince)一道工作,当时普林斯是美国奇能研究协会研究员。那时,奇异功能研究主要是揭露受试者(灵媒)的骗局。

1927年麦克杜格尔回美国之后,应聘到北卡罗来纳州达拉姆市的杜克大学任心理系主任CT莱因夫妇随即来到杜克大学,麦克杜格尔授予莱因该系的名誉学位,留他们夫妇作为公费研究生和他一道工作。莱因夫妇在麦克杜格尔的指导下对底特律J · F · 托马斯(John F. Thomas)博士的灵媒材料的价值进行了一年的研究和评价。然后,于1928年麦克杜格尔要求莱因留在杜克大学任心理学和哲学讲师,后来在1937年升任正教授。莱因夫人在该校任植物学讲师,并配合莱因从事奇异功能研究的工作。近年来她写过《思想作用于物质》(Mind Over Matter,1972)和《生活和实验室中的特殊知觉》(ESP in life and Lab,1967)等有关奇异功能方面的著作。

1930年举世闻名的杜克大学奇异功能实验室正式由麦克杜格尔、莱因等人创立。莱因后来的工作日益集中于奇异功能的研究之中,几年后他就停止讲授哲学课,1950年他又结束了他的心理学教授的工作,全力工作在实验室中。1940年他就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

为了发展奇异功能研究,莱因在1957年组织了一个国际性研究机构,奇异功能学联合会(Para。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69年美国科学促进AAAS)正式接受奇异功能学联合会为其分支机构。

开辟奇异功能研究的新纪元

实验室成立后第一个阶段的工作直到1934年才结束。莱因当时作出了他的第一个贡献,就是为研究传心术制定了标准的实验方法。

世上流传的传心术的证据轶事繁多,但它们的说服力引起争论,它们的方法论遭到非议,因此即使是多方证实的情况也被认为仅仅是巧合。莱因认为要有一个客观的基准来确定巧合。例如,在早期的实验中,他请受试者猜的试样是扑克牌或颜色,但是这些实验中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当猜对的可能性很小时,例如在扑克牌中是1:52,这时受试者就会逐步丧失信心。另一方面,当猜对的可能性很大时,例如是1:2,为了取得证据,又得要求受试者做多次猜测,这样又使得受试者不耐烦。莱因经过权衡,认为1:5是一个合适的折中比例。第二个问题是受试者可能对某些图形或顺字存在着偏爱,这种偏爱可能会影响他们得出的结果。莱因改革了试样,使这些偏爱的影响降到了最小。

个同事K · 奇纳(Karl Zener)提出了较好的建议,经过莱因的改革,发展成了有名的奇纳纸牌Zener Card),后来也称为特殊知觉的纸牌(ESP Card)。一副纸牌中有五种图形:圈、方框、五星框、十字和三条波浪线,每种图形有5张,一共25张一副

在传心术的最初实验中,莱因的方法是洗好一副奇纳纸牌,拿出一张先看一下然后请受试者去猜它,这样既紧张又有趣地将整付牌猜完。在几千名受试者中,有几人取得了超常的高平均得分,也就是具有人体特殊机能。实验结果同时有意义地显示出,在厌烦和缺乏鼓励的时候得分下降,而在每次新的实验中又重新回升。莱因和他的学生不久后又对实验进行了一些改进,主要是严格了实验的条件要求和进一步研究传心术成功的限度,但无论在当时和后来,他们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限度。例如当受试者与纸牌之间相距400公里时和没有人看纸牌时,猜对的比率仍然很高。这后者已不再是传心术,而是对暗藏着的纸牌的特殊视觉。莱因和他的学生们明白特殊视觉的结果也可能被作为传心术计算在早期的传心术实验结果中,于是莱因给他的发现起了一个不特指某一个意义的、模棱两可的名字——特殊知觉。五年中他们对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了大约90,000次实验,试图用统计方法来证明特殊知觉的存在,莱因认为五年实验的实际结果是至少比平均机遇高出40%,他说,显然这只能用特殊知觉来解释。

莱因在他的第一部书《特殊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中发表了他的实验结果,这本书是写给学者和专家看的。1934年,这本书一发表,莱因立即被卷入了引起轩然大波的论战之中。许多科学刊物对他的结论表示怀疑,例如,英国《自然》杂志说:“他的报告特别缺少那些为适当了解他的方法所必要的细节”。有的评论家认为莱因等人由于已相信特殊知觉的存在,所以容易强调有利于持自己信念的证据。不过在美国和世界上都有科学家对他的发现加以肯定。

1937年,莱因在《心力的新前沿New Frontier of the Mind)—书中用更通俗的文体论述了上述实验结果,其中的证据和结论曾在美国一般民众当中引起了相当大的震惊。这部书被每月最佳图书俱乐部选中;成了非文学类的畅销书。奇纳纸牌成了一种商品,甚至还有了传心术的广播节目。从纸牌得到的收入使实验费得到充实。另外由于这本书的吸引力,人们纷纷捐款给杜克大学的实验室。

1938年,美国心理学会开会讨论莱因的工作。会议上,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实验方法可能存在的缺陷上。莱因把这些看作是建设性的批评,于是改善了他的方法以消灭这些缺陷。双育法和仔细地混乱试样等方法都在他的实验室中使用了。在这种严格要求下的实验结果使理智的批评停止了。1940年,莱因和他的四位助手合作编写的另一部专门性报告《六十年来的特殊知觉》Extrasensory Perception after sixty years)出版,有七位主要批评家曾参加该书的写作,其中总结了所有的证据和批评。莱因“这部书使关于超感官知觉的争论就此停止下来了。”

显然,当时争论并没有停止,到现在也没有停止,不接受他的结论的部分人继续攻击他的工作。他们认定这些同经典的理论矛盾的数据必然是错误的,统计分析也没有用处,重复实验也是无效的。尽管另外的重复实验验证给人们以深刻印象,但反对者无视这些仔细的实验室研究工作,诋毁莱因的发现,认为只不过是职业的或业余的魔术师使用了诡计。

其它的反映赞成莱因博士的严密实验和他那一连串有说服力的大众化文章。莱因还频繁地给人们讲演,这些讲演表达出了他严格要求实验条件的认真态度,也表明了他解释初步发现时所持的小心谨慎的态度。这些实验加上他的反复实验的求实精神,鼓励了年轻的学者去和他一同合作,并且在其它实验室开始了类似的研究。

顶住非议   努力工作

1940年莱因担任了杜克大学人体奇异功能实验室主任,同时他的实验工作重点也转移到研究意念致动(PK)上来。1943年他在《人体奇异功能学杂》(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报告描述了他的第二个主要的方法性改革,即客观地估价意念致动——思想活动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实验中莱因是采用掷色子(骰子)的方法来证明意念致动的,最初是用手掷,后来从杯中撒出色子,最后使用了机械方法,用一种电动色子抛掷器,尽管这一简易设备引起了许多嘲笑的韋见,但是它却杜绝了干扰。实验方法是,在抛掷出色子的时刻,受试者去“希望”某一个面出现。多次重复之后,根据记录鉴定是否有意念致动作用。为了控制色子可能存在的不均衡性,要求受试者对色子的每一个面意念作用同样的次数,通常是24次。如此进行了几十万次的实验,结果显示出极大地超过了机遇值,取得了明显的证据。同时,成功率还显示出一种强大的固有形式,成功的结果明显地群集在每个面24次中的开始几次,然后下降,又伴随着新的实验而上升,正像在ESP实验中的变化情况一样。这表明两种现象有着某种联系。

后来,莱因在1947年出版的《心力的领域》(The Reach of the Mind. )—书中,再次向一般读者介绍了他的全部实验发现,莱因在书中提出研究奇异功能是为了进而研究人的本质。在介绍了各种实验方法以后,他说,十几年的研究工作使他第一次敢于肯定我深信这种发现最终会被(科学界)接受,因为它是无可置疑的科学家们之所以没有立即接受这种证据,主要是由于心理上而不是逻辑上的原因

鉴于以前有人指责莱因的数学统计方法不可靠,他在这本书中还刊出了美国数学统计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一次年会上发表的公开声明,声明指出:“莱因博士的研究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实验和统计。关于实验方面,数学家当然无话可说;但在统计方面,最近进行的数学方面的工作证明了下列事实:如果实验是适当的,则统计分析完全可靠。若欲公平地批评莱因的工作,请在数学以外的领域进行。”〔近二十年来这方面实验的数据统计方法多数是由美国统计协会(American Statistical Society)核准〕。

莱因在书中还提到恐惧也是阻挠科学家接受实验结果的一个关键。一方面有人害怕会导致不同的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则是害怕会有损于自己的名声和学术地位。

他在书中提醒人们,“某个科学家对奇异功能研究感兴趣,是由于他错误地认为这些能力可以归于自然界的电磁学原理,而当他发现实验结果超出了物理原理之后,就像被烫了指头似的急忙把这个研究课题扔掉了。”……最后他在书中还提出了一些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的看法,这些看法引起了科学界的批评,直至今日还有人引用这些三十年代的过时材料来证明无视奇异功能研究是正当的。

莱因博士介绍了他的实验之后,其他科学家又将实验方法进一步发展和改善,例如让受试者意念作用使物体着落在中线左右面的二者之一等等。在70年代里最常采用的实验方法是让受试者意念作用来加快或减慢放射性元素的衰变速度,用计数器记录出这种变化。这种种实验使得意念作用反复得到证实,当然也有相反的结论。

莱因领导的杜克大学实验室的另一项研究是验证预见未来Precognition),即让受试者说出将来任意选择出的纸牌的符号,再与事实加以对照,实验的结果同特殊视觉同样好,显示了超机遇的证据。莱因认为这也是一种特殊知觉。还有一些实验是试图研究“纯传心术”,由实验者想出某一个奇纳纸牌的符号,而不写出或说出这个符号,让受试者来猜。尽管受试者成功地猜对了这些符号,但莱因认这个方法不严密,因为实验中不能避免受试者的殊视觉看出实验者所想的符号。

莱因的实验室以及其它的同类实验者都逐步改变了他们的实验重点,从早期的证实存在超机遇效应发展到研究实验中影响成功率的有关条件因素。已经发现的有关因素有:对这种工作所持的态度;实验时的精神状态即情绪;对试样的偏爱;实验时受试者的药物摄入量等等都与实验结果有关。特别是实验者与受试者的关系,经常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各种新技术新方法重复地证实了早期的实验结果,并逐步使这些奇异功能现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取得栩栩如生的印象。

最新看法与深远影响

莱因博士在他七十岁的时候,作为荣誉教授退休了,但是他的研究工作并没有结束,这年(1965年)他创立了“人的本质研究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Man)。继续从事研究。

1977年莱因在他参与编写的《奇异功能学手册Handbook of Parapsychology)—书中。阐述了他的成熟的观点,这个看法简单说来就是:“特殊知觉和意念致动是心理能力,不同于所有已知的物理过程,因为它们不受物理屏障(如时间、距离)的影响,也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它们的有效性也像其它无意识的过程一样,主要地依赖于动机和气氛,特别是受试者与实验者之间的关系。”莱因博士在书中对奇异功能现象的分类也做了一些改变,他放弃了他对研究传心术的希望,认为在技术上无法使它同特殊视觉分辨出来。同样,他还认为对亡灵”和“心 - 身分离”的研究也应该暂缓考虑,因为二者之间任意的结果皆可归并于特殊知觉和意念致动。莱因博士在书中还说由于特殊知觉和意念致动随着心理过程而变化,需要心理学家来研究它们;又由于它们随生理因素而变化,例如药物的摄入量,所以也需要生物学家;并且,由于包括这些现象的基本定律终将被发现,所以也需要物理学家。但是由于特殊知觉和意念致动是完全与众不同的,因此它们单独组成了一门科学,即奇异功能学。

几十年来,由于莱因和其它研究人员的努力,特异功能学正在不断地扩大其影响,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承认特殊知觉了。1938年沃纳(L. Warner)和克拉克(C. C. Clark)对心理学家的调查显示出,在352名寄回了调查表的心理学家中只有2%的人确信特殊知觉,7%的人认为是可信的,其余的人认为可能性很小,不知道或不可能。1980年元月四日出版的美国科学促进会周刊《科学》(Science)中报道说,最近在一次对科学家的调查中显示出,在1139名寄回了调查表的科学家中确信的人占16%,有50%的人认为是可信的。1978年6月,权威的盖洛普民意测验(Gallup Poll)以及其它一些调查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连著名怀疑派的世界冠军Paul Kurtz也承认美国有一半人相信特殊知觉,其中甚至还包括他自己。

近年来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乌得勒支大学等著名大学先后建立了奇异功能学系(或研究所),并开始授奇异功能学博士学位。到1978年,世界上已有七十多所大学开设了特异功机能学课程。

但是在另一方面,由于新的理论和实验途径极少,研究者中明显地存在着蠢人和骗子,和近年的研究工作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等原因,使得来自科学界的阻力仍然很大。一位得克萨斯大学的物理学家J · 惠勒(John Wheeler)甚至要求把莱因组织建立的奇异功能学联合会从美国科学促进会中开除出去。普林斯顿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心理学家、奇异功能研究者B · 邓恩(Brenda Dunne)说:“这个领域作为一个整体,仍在为争联合法的科学地位而斗争。”

总的来说,莱因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奇异功能学已成为一门实验科学,他的各种方法成了研究工作中的典范。他的详细结论虽然引起了争论,但他的基本观点——奇异功能确实存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科学家们逐步重视奇异功能学,把它看作一个应当进一步发展的课题或是一个已经确立的领域。

由于1962年苏联学者发现了女青年罗沙 · 库列绍娃(22岁)的特殊知觉后,在苏联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以及我国科学工作者在1979年发现小学生唐雨的特殊知觉后,所开展的广泛研究,现在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科学家加入了研究奇异功能的行列之中。

特别有趣的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几乎完全不了解国外同行工作的情况下,获得了与他们类似的结果,不过,至今对奇异功能是否存在,仍然是一个争论问题。

〔译自1),2)两书中的莱因传记,并根据需要选用了3( ~ 7)中的有关资料,并与其它资料核对过主要事实。〕

主要参考书目

[1]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1979. Vol. 18,pp. 655,G. R. Sch. meidler,RHINE,J. B.

[2] Current Biography,1949. RHINE,J. B.

[3]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56. Vol. 17pp. 268

[4] 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1980,Vol. 13,pp. 1002.

[5] J. B. Rhine,The Reach of the Mind,1947. (condensed)

[6] Science News:2/10/79;11/24/79&3/29/80.

[7] Science AAAS: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