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没有哪一门科学比外部宇宙更令人神往,并且最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了。可是,与此同时,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却在默默无闻地从事着探索内部宇宙——那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的思想宇宙。如今,这些探索者已成为“认识科学”这门引人注目新学科的开拓者。

一、什么是认识科学

认识科学是一门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的综合科学。它研究人的大脑如何构词造句,归纳整理,然后,经过调整,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客观世界的。简言之,认识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活动的科学。

1920年直至大约十年前,绝大多数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有关人脑宇宙活动过程的理论是既无必要又无法证实的,因而忽视这种研究。半个世纪以来,这一观点在理论和研究心理学方面占着统治地位,行为主义者也认为,这门探讨人类精神动态的行为科学是观察外界刺激与因此而产生的反应之间的关系,倘若了解前因,必能预言后果,因此没有必要对人脑所发生的看不见的情况作推测。当代行为主义者的权威B · F · 斯金纳(B. F. Skinner)曾说过:为解释人类思维过程而作的努力就与原始的动物性差不多——相信精神寓于有形的物体之中。

认识科学工作者们则认为,人的思想是高度复杂的,极其深奥的。不了解人的思维过程就不能理解人的行为。最为重要的是,通过系统的调查,人的思想是能被进一步探究的。为要揭示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他们设计出一些新方法,并已开始取得一系列丰富的解释理论。

在许多实验室里,认识科学家运用“交谈分析”法推断大脑是如何履行解决问题的职责的。谈话的主题各式各样。可以讨论 ~ 盘国际象棋的残局,进行数学智力测验或者解决一个现实生活问题......等等、他们与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比如:物理学家、医生、律师、工程师们,就各自的职业范围进行广泛细致的交谈。研究对象必须用语言表达出他们解决问题的每个思想过程。随后,科学工作者便对这些谈话记录作分析,一步步地显示出人的主观意识怎样导致不同的推理,怎样在各个方面作尝试性的探讨且能从绝望的途径和思索的死胡同里逐渐后退等等。当然,语言表达仅是一种被意识到的思想,是主观意识的一小部分。但是通过这些线索,能推测出自我意识中的无意识部分。比如:人们进行探索的主要方式是经过不断反复还是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又如何从可供抉择的方法中选出首先试探的方法?研究者们把交谈的全部工作过程以计算机程序形式贮入机器里。如果一旦机器能处理的问题和人类基本相同,那么,研究者们的全面分析就能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二、认识科学的由来

在认识科学未引起人们重视的漫长日子里,心理学家们常为行为主义所无法解释的人类行为的许多问题而深感困惑。

记忆就是一例。人类有二种明显不同的信息记忆形式——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人们时常会把一个经反复背诵而记住的电话号码很快忘掉。可是有些人们只经历过一次的事,如:一个格外有趣的笑话或对某人留神的一瞥……却就能保持长久和深刻的记忆。用重复和鼓励都不足以解释这些现象,这是人脑内部的认识因素起了部分作用。

语言又是另一例。把语言说成是一种简单的死记硬背的学习,不如说它是人类一种复杂的智力结构。儿童能模仿他们所听到的话语,而且由于内在语言感的指导,能创造出超越他们知识范围的新句子。青少年也一样。我们每个人也都会说一些自己前所未闻的词句。很明显,许多语言是在脑内部构思而成的。

6.1.1

到了1950年、许多类似的情况促使心理学家们对人的大脑进行新的探索。同时,在与之相关的研究领域里的某些偶然发现,使人们对人类的各种智能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为诸如想象,思想构成,逻辑推理、对语言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思维过程提供了大量的依据。但上列每一过程均有各自的规则,唯独缺乏若干统一的原理。

约在二十年前,这个统一原理从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中产生了。计算机工作的全过程是处理信息。一些心理学家,包括最著名的赫伯特 · A · 西蒙(Herbert A. Simon)通过类推方法,认为人的头脑也是从事信息处理的,思想是人脑内各思维过程的综合功能。

认识科学正是关于人类思想信息处理过程的学科。是近年来形成的统一概念,正指导着科学研究的新领域。

6.1.2

认识科学家们常以诸如1011这样的信息单位来推算人类记忆的信息能力。但他们认为,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人的记忆力更值得重视。假如你要从一只卡片柜或一台计算机中找一个论据,就必须首先懂得它们的分类与归案法,如果不了解这些查找方法就无法寻到这个论据。相比之下,人的记忆就不仅只是按字母、数字和主题顺序组织构成,而是由无以计数的方式构成,人脑内部存在无数个项目。

经过研究表明,人的思想在错综复杂的神经网络中进行整理分类,通过实践,任何言词、想象和不同的记忆都能从众多起点中的任何一点经过浩瀚的思想航线到达结论的终点。人的思维过程是百万、亿万个神经细胞高度组织的结果。认识科学正是研究产生这些高级结构的原理。

三、认识科学的几个论点

每一门科学都存在着饶有趣味的争论点。以人类难以捉摸的丰富思想为研究对象的认识科学更不例外。

1)古老的自然环境因素论是争论点之一。远在柏拉图时代,人们就认为人的思想是先天就有的,或至少是以独特方式经遗传才获得思想和行为的。而行为主义者和他们的哲学前辈——经验主义者却认为人生下时是白纸一张,只是通过实践与训练才逐渐有了思想。

认识科学家从已获得的大量论据中证明这二种观点的大部分是错误的,只有部分正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思想是由高效能的神经系统负责,通过不断进化,做好了产生思想的准备。这种准备使人们获得一些可靠的经验感,而且在人类特有的能动性——“思想”——中发挥作用。这是人的本能与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这种情况在儿童掌握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表现最为突出。经验能促使儿童学习他们所听到的语言,但是,如果不按照儿童内在的机器训练他们模仿所闻之言或帮助他们从言词的混乱中理出头绪,那他们就什么也学不成。婴儿在三或四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在能理解词义前,这种学语声与日俱增。父母亲自然视之为婴孩企图仿效成人之举。但恰恰错了,因为耳聋儿童也会咿咿呀呀地发声。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当神经中枢达到一定成熟阶段时便会产生的种遗传本能,是说话的必要准备。正常儿童,这种能力不断变化,逐渐增强,达到包括口语发音的结果。但耳聋儿童,由于缺乏反馈,此种能力便渐渐衰退。这证明,人的本能和客观环境对人的智能发展都有影响,不能用百分比的比例多少来决定各自所起作用的大小,只有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效果。

大脑通过对人类周围事物进行辨认的方式有准备地对新输入的杂乱无章的经验加以组织,人的这种本能是依赖人脑内部的接受力。因此连很小的孩子也会被诗的韵律所吸引,对舞曲的强烈音乐节奏有反应。人类对事物的天生感受性是人类发明许多伟大创造的原因。

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是能产生思想的生物。人有着把事物的结局分组归类,给以抽象的标记和以某种高效能的方式纵观全局的天赋之能。但人们是如何经过高度思想活动获得概念的呢?毫无疑问,人的极大部分概念是从他人处获得的。比如父母向孩子解释“动物”意指猫、狗、鼠和其他类似之物。可是最近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本身就有分门别类的本领,而无须外界的帮助。就连一岁的小孩也会明显地对所见之物分类,并且对新事物会表现出比对旧事物有更大的兴趣。与低等动物不同,人类有些极其独特的行为方式是建立在自身基础上的。但人们并不因此受到限制而只吃某种食物,只造某种形状的房子或只以某种简单的方式求爱。然而人类受智力硬线支配,大脑会发出某种超越人们经验范围的指令。这种建立在大脑中的能力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赋予人类以聪明才智。

2)人对外界的认识形成是依靠逻辑推理还是其他的方法?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哲学家都持有演绎推理是通向真理之路的观点。到我们这一代,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琼 · 皮格特(Jean Piaget)坚持认为逻辑性是人类推理的天生方式,每个孩子到十三、四岁就必然能开始逻辑推理。

认识科学家们以更雄辩的理由说明推理不是人类思想的正常方式。逻辑推理的结论有对有错,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结论既不对也不错。比如某人说:“约翰的妻子病了。”事实上,约翰还未结婚,这个说法不切实际。这只是大脑的认识,逻辑性没有起作用。运用推理法,只能从任何确切的记述中推断出无数有根据而无价值的结论,而不能指导人们回避得出这些毫无价值的结论。

已有迹象表明,被认识科学家称之为人类的“天赋推理”是由其他方式引起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进行思考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对事物的相似处加以观察,作有效的推测,并在可靠性和或然性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多于通过逻辑推理的必然性。绝大部分似是有理的推论是依靠对二件事物相似点的直观认识。

6.1.3

几年来,一些科学家从人们对于各类问题的思维过程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人们日常推理的基本方式之一,不是由本身所掌握的知识构成,而是由于知识的缺乏所导致。

3)在艺术或其他领域里的创造性又是另一个典型争论点。历代许多著作都把创造性写成是可描述但不可言喻的一种几乎是神奇或精神的行为。

认识科学则认为,它并不是什么被认识事物的不同剩余部分,而是一种解答问题的特殊本质——给新问题找答案或给老问题以新的答案。

对人们写作思维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创造性工作至少是有意识性的创造性工作,包含着一系列更有条理的过程。新的主意是从无意识中闪入这个过程的。但无意识又是怎样并在何时最富有创造性。

至今仍为人们所推测。一些人认为,要解答的问题应是“难下定义”的综合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必要前提。例如,一个船舶设计师,规定他的任务是使货船节用燃料。那他便会时刻挂念着锅炉、螺旋桨和船体外形,且想方设法对它们作改进。但假如只规定他用廉价的水作动力,他就会很容易地想到水能,从而采用像日本与其他一些国家一样的机械航行。

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着重强调知识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有的专家认为,从国际象棋大师赫布 · 西蒙已掌握积累了50,000种棋法一例,说明对问题有创造性回答需要多年的实践、艰苦的工作和博览的知识。他们对一些作曲家的一生进行了研究,找到了“10”这个神奇的数字。这就是说,一个作曲家从专心致志地学习至第一部著名作品问世,这中间所经过的时间恰为十年。莫扎特、门德尔松、舒伯特……以及其他共约有七十六个这样的典型例子。当然,相当的时间与努力仅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全部条件。因为有无数平庸之辈花了同样的时间与精力仍不能做出任何重大创造性工作。

些研究者已注意到,当人们树立了明确的目的,而并非是因有奖励的希望时,人类最富有创造力。因为人类所特有的、为某问题找到新答案时的内在欢乐,激励着人们去进行新的创造,这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光辉。

于认识科学还远远没有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因此在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与争论。但是认识科学的观点和某些研究成果已在全美国引起了回响。在大学里,认识论正迅速地取代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指导观点。目前已有一百多所高等学府设置了如何评价“认识学”的课程。“行为治疗”虽然仍是大众化的,可绝大多数行为治疗学家正以有效的、对他人言行产生不恰当错觉与曲解想法作探索的认识治疗”来充实他们的医疗方法。有关认识科学的各种文章在专业和大众杂志上时常发表。认识科学之所以能引人入胜,是由于当人的思维过程不能得到直接观察时,可以根据其他证据来探讨。如同物理学家看不到电子、μ介子和其他逊原子微粒,却从它们在云室留下的径迹推断出它们的性能一样。认识学家们从把信息输入大脑后所发生的变化中,判断人类思维过程的本性。认识科学作为一门新生的学科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1982年1月]

________________

* 此文选自Simon和Schuster合著的《人的内部宇宙:一门探索人类思维的新科学》一书,1982年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