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进入90年代之际,更引起人们对全球范围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前景的关注。近年来,许多国家政府机构和思想库提出了许多重要研究报告,预测和展望90年代以及2000年发展的前景和战略。纵观各国的发展计划或发展战略,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依托放在科学技术进步这个支撑点上。这一点清楚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先执科技进步的水平,谁就会成为世界的强者去迎接新的世纪到来。
一、机会和挑战并存的九十年代
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军备竞赛、军事对抗有所减弱;另一方面,国际上不同力量之间的争夺在某些地区造成极其复杂和长期的紧张和动荡。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是80年代国际形势重大变化之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国际性更加突出。在现代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各国既互相配合,又激烈竞争,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的大潮流在封闭状态下求得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必然对机会和挑战同在、希望和危险并存的90年代,及其发展的特征,给予极大的注意。
1. 我们注意到,各国学者提出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见解,将是90年代发展的特征之一。美国和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欧洲共同体提出了市场统一计划,苏联提出了建立欧洲大厦的设想,日本经济进一步全球化和亚洲各国加入国际经济体系,使世界更朝着全球经济的方向突进。
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增长,从60年代以来差不多每10年增加一倍,至1987年已超过48000亿美元。1988年西德的出口额已超过美国。数量众多的著名大企业积极从事跨国的合资公司,例如1988年AT&T在8个国家已组织10个合资公司;日本在美国的独资或合资企业共计435个,比1980年增加一倍,拥有美国职工达25万人,跨国投资额越来越大,例如英国、西德、加拿大在美国投资176亿美元,布及200个行业。跨国的研究开发中心大量出现,加州研究设计的半导体芯片在苏格兰制造,在泰国测试组装,然后在美国或欧洲销售。
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到1989年9月底,已有20309个,协议外资金额296.94亿美元,外商实际投资115.62亿美元。投资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港澳占第一位,美国、日本为第二、三位,在上海的外商投资企业为716个,协议外资金额为20.2亿美元。
2. 我们注意到,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将是90年代发展的特征之二。
欧洲共同体迅猛发展,90年代的欧洲将发生更大的变化,而引起十分广泛的注意。日本经济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第二位,在某些离技术领域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在半导体芯片技术和产业方面占了极大优势,1988年占DRAM国际市场的80%,引起美欧的巨大震惊,已成为日美贸易的重要因素之一,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国正以比较高的经济年增长速度,为太平洋西岸亚太地区的繁荣作出贡献。
3. 我们注意到,80年代已呈现出科学技术发展高速化,将继续成为90年代发展的特征之三。
20年来国际重大发明数量已远远超过本世纪前60年。80年代的技术进展已变得与人人有关,产品灵巧、迅速普及,传真机、蜂窝式电话、激光唱片(AV),喋式TV天线,不但迅速改变市场内容而且也改变人们的观念。技术成为大众的文化内容,也成为全球竞争的强有力手段。宇航、高技术、艾滋病研究、高临界温度超导成果令人惊讶和鼓舞。许多国家R&D经费明显增加。日本R&D经费1970年为50亿美元,到1985年为340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百分比:从1.96%增长到3.19%。1985年西德为17.7亿美元,法国为11.8亿美元,分别占国民收入的3.25%、2.33%。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1983年美国高技术产业已占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为37%,而1975年还只有26%。高技术形成产业并转化为规模生产的时间已大大缩短,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上海的稳定发展
上海一直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在科技、工业、外贸、金融和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1988年,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外贸出口商品总值占全国的十二分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十年以来,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都获得迅速发展。到1988年,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达612.34亿元,比1952年增长19.3倍,平均每年增长8.7%。全市共有企业12,413家,其中大、中型企业759家。科技人员有42.65万人,比1978年增加一倍:共有1000多个专门科研机构,其中独立科研机构258个,企业开发机构298个,民办科研机构344个。有高等院校51所。 上海的科学技术拥有相当的优势,在全国处于前列。
近十年来,上海市政府各管理部门和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科技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依靠自身的科技力量,另一方面努力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上海的科技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双重的任务: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在改革与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是以计划指导、市场驱动、政策调控、法制引导的方法,多形式、多渠道地增强科技投入,积极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努力促进上海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们逐步在取得成效,同时仍存许多问题正在探索解决。
1. 从宏观管理上,上海十分注重在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将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进步的规划与计划,政策与措施,组织与协调,围绕着经济建边的中心点进行。
——重视计划与规划的指导作用,有重点的组织科技攻关。1989年,市政府确定14项重点工业科技会战项目,组织了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各路力量协同攻关,在彩色显像管、彩色感光材料、数控机床、桑塔纳轿车等国产化项目上已取得重要进展。市科委每年要编制科技攻关等计划,围绕上海发展的主要目标,组织相应的科研和开发项目。
——以政策和法规引导和保护技术交易,加速科技的转移。上海认真贯彻国家的《专利法》、《技术合同法》,承认合法的知识产权,支持有偿的技术转让、保护正当的技术收益。至1989年上半年,上海累计申请专利达6464件,专利技术半数以上得到实施,其中企业中专利实施率达70%以上。1988年、1989年全市年技术交易额都在6亿元以上。技术市场驱动量大面广的科技成果、源源不断流向经济领域。
——多渠道、多形式增强科技投入。1988年,上海市258家独立科研机构的经费收入11.8亿元,其中政府拨款4.5亿元,占38.1%;企业委托科研收入4.3亿元,生产经销收入1.5亿元。1988—1989年,上海市14项重点工业会战项目投入的科技攻关经费为1亿元,其中政府拨款为0.2亿元,占20%。1988年,上海市759家大中型企业投入的科技开发经费共11.9亿元,其中上级拨款为0.7亿元,占5.9%。各家银行从工业、农业等方面,给予科技项目以贷款支持。上海开始形成政府重点指导,各方共同筹资,推动科技进步的局面。
2. 上海实施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不同层次上作好安排。首先将重点放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进步,同时积极发展新技术、高技术扣新兴产业,保持精干的队伍从事跟踪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并不断推动先进的科学技术向农业、医学、城建等各个社会领域渗透。
——以技术开发、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力水平。近10年来,上海市工业企业更新改造投资累计总额达240亿元,是1979年以前29年投资总额的3倍多。企业技术改造覆盖面占全市主体工业企业数的三分之二左右。
——较大规模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了一大批老企业。1986年末,对外签约成交引进的技术项目累计1848项,成交金额达21.5亿美元、引进的技术和装备基本上达到了国际上70年代和80年代的先进水平。已有近600家工业企业的2200项主要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
——积极发展新技术、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速新兴产业的形成。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83年就对本市优先发展的新技术、高技术领域,进行了调研和预测,确定了微电子、生物工程、光纤通信、新型材料、激光、机器人、海洋工程等七个重点领域。近年来,已取得769项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1984年筹建了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现已扩展到5公里,到目前为止,该区已有一批研究所、合资企业、国营企业和民办科技企业,吸引外资1.06亿美元,该区1989年产值已达19.3亿元。
——重视基础研究,不断开拓科学前沿,增加科技储备。上海市不同程度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机构共有39个,其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与国家教委所属高校之内。1987年上海各类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课题投入经费总额为2144万元,投入人员约为2530 人,其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为1801人。本市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约占全市科研经费的6.5%。在生物学的几个重要分支学科、化学与材料科学、应用光学与光学工程等若干领域已形成比较有优势的研究方向。国家在上海有优势的学科方面建立了14个重点开放实验室,如离子束实验室,先后与匈牙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就7个课题进行合作研究,红外物理室最近与苏联科学院签订了双边学术交流协议。
——加强医学科学研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上海在攻克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三大疾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方面,抓紧进行科学研究,取得许多国际国内先进的科技成果,上海的手外科、显微外科技术,在断肢再植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仍然走在世界的前面。上海医学科学方面拥有一批著名专家,在手指再造、臂丛损伤修复、新喉再造等方面,创造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奇迹,被美国等国的同行称赞为“科学的思维与高超的技艺巧妙相融的结晶”。
——不断改变城市建设面貌和社会生活环境。根据上海的特点,把科技为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从七个方面组织了科技攻关:(1)通信传输与交换;(2)高等道路关键技术;(3)高层住宅新体系成套技术;(4)地下$间的开发与利用;(6)大气污染综合防治;(6)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技术;(7)抗震防灾基础技术研究等,针对上海社会环境突出矛盾,有重点的选择(组织了“黄浦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方案研究”、“钢渣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城市垃圾灾害化处理”等三大科技攻关。这对改善上海饮水水质,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实施“星火计划”和“菜篮子”工程,促进了市郊经济的发展。“星火计划”实施重点是为大城市工业配套,增加出口创汇、开发原材料和李持菜篮子工程,把一批水平先进、效益显著的适用技术扩散到郊县中小企业去。目前正在组织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的攻关和推广,以进一步提高粮食、油料、副食品的产量,使城市人民在蔬菜、鱼肉、禽蛋、牛奶、果品等方面得到更丰富的供应。
3. 坚持对外开放,在广泛的国际交流中进一步提高上海科技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国际科技合作有了很大进展,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科技往来,与10多个国家的科技组织建立了科技协作关系。开发黄浦江大桥、地铁建设、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等项目的合作研究。经过多方面努力,上海与国外科技合作的格局开始向双向型发展。
4. 软科学研究促进决策科学化,带动了全社会的科技进步。
改革开放给我国软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生机。1980年起,为决策科学化服务的“外脑”思想库在中国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第一个独立软科学研究机构——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就在本市诞生,接着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软科学研究机构。上海是我国软科学研究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现有各类软科学机构达151家,丼中独立研究机构30个,专门从事软科学研究的人员达3489人之多,兼职参加软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达10)000多人,完成的各类研究项目达997个。
作为软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政策研究。其中“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新技术革命和我们的对策研究”,“上海科技2000年”, “中国微电子技术发展前景预测”、 “技术引进重点项目的选样”等,在我国和上海的发展中起了密要的作用二是重大工程项目的评价和咨询。如“宝钢长江筑库引水工程的论证”、“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可行性研究等,不但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而且直接的经济得益也相当可观。
上海努力开展在软科学研究和咨询方面的国际合作。软科学国际合作项目从1984年的52项发展到1989. 年的200多项,金额达上千万美元,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库兰德公司、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建立了联系。
尽管我们作出努力,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我们继续探索解决。尤其是将上海的发展放在与世界经济更为密切联系的氛围中加以思考,我们就感到,还有许多方面很不适应,上海确实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的问题是:(1)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重点不突出;(2)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还存在脱节的弊病,技术成果还不能很快转移到生产中去;(3)产品结构陈旧,确有相当部分产品质量下降,品种单调,竞争的相对优势减弱;(4)物质消耗过高,投入产出率低,劳动生产率有待进一步提高;(5)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更新缓慢,交通拥挤,环境和污染治理的压力日益加重。 因此,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是必须继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三、上海90年代的科技进步前景广阔
上海正在整顿治理中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过去高速度、低效益、粗放型,转到重效益、集约型的方向上来。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依靠技术进步。科技工作就要围绕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多层次的技术支撑,逐步形成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和协调的技术体系及技术结构。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建设和综合治理上海的社会环境。上海将继续搞好市政建设,黄浦江大桥已经开工兴建,1992年底将正式通车;地铁的第一期工程,也已动工。有计划地加快浦东开发,可以为外商提供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投资场所,而且将成为上海加速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
未来五年,是浦东开发的起步阶段,我们将按照“面向世界、面向21世纪、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编制好浦东开发的总体规划,大力整治环境。为此,上海还将成立专门的浦东规划研究所。浦东开发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需要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才能把浦东建设成为具有合理的发展布局结构、先进的综合交通网络、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捷_讯信息系统、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现代化新城。上海期待着一切有远见、有眼光的实业家到上海来,在开发、建设现代化浦东新区的进程中、共同合作。
此外,我们要继续增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投入;要制订和实施具有倾斜性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要合理配置现有的科技能力;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择优支持有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国际合作项目;鼓励更多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科技人员,到国外去进行合作研究与开发;聘请外国专家,围绕本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合作研究。
上海的发展处在一个关键的阶段,上海的振兴是与科学技术进步联系在一起的。改革与开放给上海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国际形势继续趋向缓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前景良好,我们将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同时努力克服不利的因素,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去实现振兴上海的目标。我们对上海的前途充满希望,并坚信,上海的面貌将会发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并将以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大城市的雄姿,出现在太平洋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