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6月6日~6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史工作者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聚会。这次全国自然辩证法理论研讨会共宣读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不少涉及生态、环境、灾害等课题。这里摘下数篇,以飨读者。——编者

生态观当代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国天(福建师范大学)

人类自然观是在不断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所提供的成就,对人类自然观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和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集中在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如物质、运动、时空等)、基本规律(如辩证法三大规律)和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图景。这是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力学和物理学方面,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力学、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它的基本范畴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范畴。也由于在近代,有机界运动变化规律的研究刚刚起步,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研究又几乎是被绝然分割开的,因此,不可能对包括人类在内的有机界运动规律的自然观上进行概括和提炼。

有机体的出现使地球成为一个远离天体物理学平衡状态的星球;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已到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正确、全面的自然观必须以有机界与无机界所构成的完整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为基础。在推动现代自然观的发展中,生态科学起着特殊作用。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盛行绝然分割的研究中,生态学却把有机界和无机界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首先是使生态学从生物学的研究跨入整个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后又由以生物为主体转向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从而生态学又出现向社会科学的跨越。达到人与自然统一的研究。

生态科学不仅是提供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办法和措施,生态科学更主要的是提供一种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准则和观念,即生态观。生态观是由生态学的一系列基本概念、规律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整体观。生态学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五大层次所总结出来的生态运动规律具有宏观整体性特点。它有高度的普遍性。生态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的自然生态问题正是当代人类自然观的基本问题。因此,用生态观来反映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有机界与自然界的各种关系和运动规律是“人与自然”研究的一种哲学自然观的概括。

——关于《自然论》的特点和理论观点

张瑞琨 陈铁炜(华东师范大学)

《自然论》取材于各门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研究的最新成就,全书近30万字,共分五章,以“存在的自然界”——“演化的自然界”——“人化的自然界”作为主线。五章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特点可概述如下:

第一章“导论”。重点讨论自然观的历史演革及演变机制。其新意主要体现在它把自然观放到整个人类文化系统背景中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看待,探讨了历史上不同的自然观与众多的其他文化子系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新的视角;对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分期突破了四阶段划分方式而分成五个时期;特别是对自然观的历史更迭的演变机制作了理论探讨,这是过去同类文章所乏于分析的。

第二章“存在的自然界”。重点是从横向的、水平的角度认识自然界,出发点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自然物质的系统性,系统内在地包含了层次,引出层次性,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开放系统,所以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运动性。

第三章“演化的自然界”,力图从自然界的演化图景中概括出一些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如关于自然演化的方向性(不可逆性)、自组织和对称破缺,这种概括有别于哲学概括,体现了自然规律的个性特征。

第四章“人化的自然界”。从人和自然关系的本质特征——“对象性关系”出发,抓住两者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讨论了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新进化,提出了实践作为人和自然关系的中介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并对自然概念作了多元化的界定(自在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并强调对人类有现实意义的主要是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这样一种观点。

第五章“自然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为自然主义向科学论和科学方法论的过渡作逻辑铺垫的。强调了自然观与自然科学研究及研究成果之间的双向作用和互动关系,并作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从总体上看,《自然论》没有停留在对自然界一般性的唯像描述上,而是强化了理论分析,实现了“唯像”向“唯理”的过渡,这是《自然论》独特风格之所在。

人工自然和人

罗玲玲 刘自康(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本世纪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人工自然日益凸现,这一事实呼唤着人工自然观的建构。

人和自然的关系可浓缩为:自然改变了人,人也改变了自然。那么,人与人工自然,是怎样一种关系呢?质言之,人创造了人工自然,人工自然也改造了人。

自然选择,作为一个自然规律,当人认识到这一规律后,就可以利用这一规律“人为”地选择,从终极因果上分析,人为地改变了缓慢自发的进程的选择,也不过是自然选择过程的一条链条,人可以由于自己的力量而加速毁灭,也可以因之自己的力量而永久生存。总之,人若不适应自然,终将被淘汰,可是人又无限地在适应过程中处处留下了人的痕迹。人对人工自然的选择,归根到底是自然对人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人改变了自然选择的缓慢进程,也加快了对人自身认识能力认识成果的选择进程。自然界对人的淘汰,主要不再是生理上、体力上的,而是心理上智力上的。

在人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中,不是一般地强调人适应人工自然,而是更加强调人工自然适应人。

在人和人工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角,人不应完全被自己所创建出来的人工自然所左右,否则就是一种异化,可惜在今天这种异化现象仍然存在。在二者关系中,不 · 仅人工自然带有自然的属性,人也始终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然性。符合人的终极需要——不被大自然所淘汰,也就是符合自然规律。

当今,人工环境带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不仅表现在急切近利,破坏生态平衡方面,而且也表现在一种对人的心理、行为上的非意识性上,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人的需要。

人工自然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知识的物化;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永恒基础和母体,自然界是物质的,人工自然首先是物质的,但又是凝聚了人类精神的物质;人工自然的发展是辩证的,人工自然的进步与人的进化同步,人工自然随着人类的认识的深入而发展,最终达到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有机协调; · 主体意识与客观规律相符是人工自然发展的深刻基础,人的需要的递增是人工自然发展史的主线;人类对人工自然的关注,就是对人类本身命运的关注。我们认为以上观点可以成为创建人工自然观的生长点。

面向经济建设,改进自然辩证法教学

温景昆(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我认为自然辩证法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是突出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围绕经济建设中心,选择几个有关的原理,扼要地讲几个专题,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实际上,这些年我们大体上也是这样做的。我认为教学重点有三:

其一,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上,着重讲人与自然界的辩证关系,树立环境意识。众所周知,人类既依赖于自然而生存,又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人类做到了局部地控制自然,有限度地改造自然,并且创造出人工自然,为我所用。近代,由于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创造出适合自己生存的特殊环境——社会自然,按照马克思说的人类“通过工业……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人们必须树立对自然界的整体观念,调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控制人口,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与能源等等。我们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去具体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学习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不做违反自然规律的事。

其二,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上,着重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科技意识。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即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前进,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致对思想文化和社会变革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个作用,正是恩格斯所讲过的那样——“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邓小平同志一贯看重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他认为当代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使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他认为社会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的科学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南巡讲话中更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他赞成发展高科技产业等等。

在经济建设中,使学员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树立鲜明的科技意识,对于“把经济建设进一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的战略部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其三,在自然科学方法论上,着重学习与研究系统科学方法,提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的思想水平与思想方法。

大庆油田的发现及其认知模式

朱新轩(华东师范大学)

六十年代初我国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地质理论和石油勘探实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82年国家颁布自然科学奖,《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荣获一等奖。本文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大庆油田发现的模式进行了概括和分析,从而求得在理论层面上得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期望解决多年来围绕大庆油田的发现,个人与个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风风雨雨”和不愉快的论争。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一、一张时间表记述了从1953年中央领导了解我国石油资源的前景作出战略决策到1959年9月24日松基三井和9月26日扶27井获得工业油流的事实和过程。

二、认识论和方法论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讨论:

(1)认识论层次一从生油理论突破,确立我国石油工业的方向。(2)科学理论层次一从构造控油入手,圈定我国的含油区域。(3)技术层次——从储油构造有利部位钻探,获取工业油流。

三、问题与讨论着重讨论了与认识论和方法论有密切关系的三个问题:

(1)油区和“目的层”_比较了确定油区和寻找“目的层”两种认知路线和认知方法,通过实践的检验孰为优。(2)理论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分析了普查与勘探,部门与部门之间工作的重点以及分工和合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谁也不能妄自尊大。(3)个人和科学家群体指出大庆油田的发现不是那一个科学家的功劳,是科学家群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不应抹杀对此有特殊贡献的科学家的功绩,

宇宙变化趋势的提出与解答

曹铁林(东北师大)

由19世纪熵增加原理推论得出的宇宙热寂趋势是错误的,熵增加只是宇宙中一部分区域中的变化趋势。按着我现在提出的熵增加与负熵增加及熵量守恒定律(或简称为熵量变化与守恒定律)可得出结论:由总星系和宇宙空间组成的我们的宇宙在包括现在的前后一段相当长(至少百亿年以上)时期内与热量传递有关的变化基本趋势是同时存在着的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1)总星系中绝大多数星体作为整体都是向着负熵增加、有序增加的方向变化,这个向上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宇宙变化的主要基本趋势。(2)总星系中各个星体及各星体中的各个部分在向上变化为主的总趋势下,有的向上变化、有的向下变化、有的暂时不变,即向着多方向变化。(3)宇宙空间及很少量的星体向着熵增加、无序增加的方向变化,而且宇宙空间及很少量的这种星体与绝大多数向上变化的星体所组成的宇宙的总熵量守恒;换一句话说就是,向下变化的宇宙空间及很少量的星体的熵增加值越大,则向上变化的绝大多数星体的负熵增加值就越大,而且这里的向上变化的负熵增加的绝对值与向下变化的熵增加值数量相等。

人有人的难处——从社会关系浅析人与自然的关系

乔德健 周怀珍(大连理工大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人类自身的社会关系方面来透视人与自然的矛盾 · 认为人类只有从社会关系方面提升出来,才能真正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出现是自然界自身发展的历史性转折。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社会活动成为人类存在的基本形式,社会性是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然而,人的社会属性交织着人的自然属性。人类在较长时期内还摆脱不了生物物种的一些劣根性,这些劣根性又由于不健全的社会关系而恶性膨胀,导致社会中人的对立和冲突。在不健全的社会关系中,仍然是物统治着人,严重束缚着我们人类,对此,我们常常是身不由己,进退维谷,人与自然的对立和不协调也因此难以避免。面对着诸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失控以及战争危害等的困境和危机,人的确有人的难处。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人有人的用处。人类有能力更深入地探求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反思自身,在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努力从社会关系中再次提升出来。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论纲

丛大川(大连水产学院)孙咏(镇江医学院)

丛大川、孙咏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论纲,兹将他俩对论纲构想的逻辑框架摘录如下:

(1)对象性的人 - 对象性的自然界 - 劳动的对象化。

(2)劳动的对象化 - 劳动的异化 - 劳动的自由化。

(3)劳动的发展与自然界的生成 - 劳动生成自然原理。

(4)劳动创造人 - 劳动创造社会 - 劳动创造世界历史原理。

(5)人对自然的依服 - 人对自然的征服和自然对人的异化 - 异化的扬弃及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 人和受动和活动原理。

(6)人的依赖关系 - 对物的依赖关系 - 人类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7)经济学意义的自然观 - 生产着的自然原理。

(8)人类学意义的自然观 - 属人的自然界原理。

(9)历史观意义的自然观 - 自然史本质上是劳动史原理。

(10)本体论意义的自然观 -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原理。

(11)作为人的对象的宇观世界 - “人择原理”。

(12)作为人的对象的微观世界 - “测不准关系原理”。

(13)作为人的对象的无机世界 - 人的无机身体原理。

(14)作为人的对象的生命世界 - 解剖人体是解剖生物体的钥匙原理。

(15)作为人的自然环境 -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实践的一致原理。

(16)作为人的对象的宇宙的演化 - 宇宙的信息增殖和人脑的信息增殖统一原理。

(17)知 - 实践认知方式 - 真的自然界(无机自然、生命自然 - 人体自然)。

(18)意 - 实践的评价方式 - 善的自然界(社会自然) - 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19)情 - 实践的审美方式 - 美的自然界(自然美 自然 - 美化自然 - 理想美自然)。

(20)知意情统一 - 认知、评价、审美统一 - 真善美的自然界的统一 - 人类自由本质的全面发展。

熵概念和当务之急

苏成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工业化时代的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节节胜利时,恩格斯曾提醒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胜利,指出/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要想支配自然就必须学会“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熵”概念恰恰反映了自然规律。克劳修斯提出的熵概念,不但使热力学第二定律获得了明确具体的表述,而且使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思想贯彻其中,成为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手段,它冲破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第一次把时间的不可逆性引进到物理学领域,以不等式表明自然物质系统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可逆过程,表明了它在一定条件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虽然由此夸大引出“热寂论”是错误的,但这掩盖不了它指引人们的光辉。熵概念经过玻尔兹曼、申农和普里高津发展之后,更深化了对于自然物质系统运动条件和规律的认识,从而可以帮助人们去思考如何恰当地处理人类与自然物质系统的关系,以谋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保证和正确途径。

近现代出现的生态危机,正是生物圈中的熵增现象,熵概念能够揭示生态危机出现的内在机制。目前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是紧迫的,我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迫切需要我们认识嫡概念所反映的自然界的惯常行程和制约关系。生态系统观就是熵概念在生物圈中的具体阐发,它对生物系统与无机环境的有机联系,以及自然体系运动的状态和条件作了进一步具体的揭示,大大有助于人们在大搞工农业现代化时对方向和道路作出正确的抉择。

解救现代生态危机的出路,即熵增危机的出路在于根据熵概念对自然物质系统运动规律的揭示,更新旧有观念,建立关于人类与自然界同步发展的新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群众性的公民生态意识,在现代化实践中自觉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同步发展。

克劳修斯曾引出“热寂”的暗淡前景、我们却从熵概念中看到人类面临的是危机与机会同在,关键在于我们必须认识和遵循熵规律,切实促进我国国民生态意识的普遍形成,以保证现代化建设长远的光明未来。

物质工具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

张书琛(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有人类个体生命的存在,就会有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自己所必需的对象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但是,在满足需要的活动中,人类常常遇到以下几种障碍:一是损害主体需要和主体能力的主体性障碍,如饥渴、危难、疾病等。二是阻碍主体需要与所需对象结合的中介性障碍,如时空的隔离、物体的阻挡和中介手段的缺少等。三是对象中含有的不适于或对抗主体需要的对象性障碍,如废物、有害物和异己力量等。

要想使需要得到满足,就必须克服影响需要满足的各种障碍。而要克服作为异己力量的障碍,就必须有足以克服这种障碍的力量。人类克服障碍的力量有两个层次:一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内在能力,其中包括生理的能力和心理的能力:二是作为人体内在能力之外化、模拟和延展的人所支配的外部力量(手段),其中包括作为人的生理能力之模拟和延展的物质工具技术系统和作为人的心理能力之模拟、延展的语言符号系统(如科学、宗教、政法、道德、哲学、文学等)。

通过对物质工具的起源和发展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物质工具是在人类克服障碍的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类为了克服自身内在能力的局限而创制的用以克服各种障碍的一种物质力量 · ,它是根据人的需要创造的、为人类需要服务的一种手段,是人体器官和人的内在能力的外化、模拟(投影)、强化和延展。作为为人类需要服务的手段,它可以受人的需要的支配。被人的需要所规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和更大的成功;作为人的内在能力的外化。它又不像人的内在能力那样容易受人的需要的支配,它具有一种难以被人完全控制的异己性质,因而它有时也会给人类带来麻烦,使人类付出一定的代价。技术乐观主义只强调前者,技术悲观主义只强调后者,因而这两派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宋明南(河海大学)

近40年来,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各种重大灾难。尤其是近20年来,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灾难,数量都在猛增。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不幸事件给人类及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破坏了城乡的经济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的巨大失衡,形成了以下生态灾难:

1. 人口激增造成的生态灾难。2. 砍伐森林带来的生态灾难。3. 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水污染生态灾难。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现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从18世纪产业革命到今天工业的大发展,一方面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逐步发展成危害人类社会的公害。追究当前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生产、生活中的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排入环境,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又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所以,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问题,是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比例失调。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人类-环境系统。它比“技术手段”和“预防性环境政策”高明,是认识上的一大飞跃。

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必须依赖自然、保护自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合理不过度,做到利用与保护两者的统一;还告诉我们,人类在变革自然时,不能消极地为保持原生的生态平衡缩手缩脚不臆。而应在不断地改变原生的生态系统的平衡的同时,通过人对自然的积极干预和改造,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就是人工生态系统的平衡,这种变革与协调的统一正是人类所希望和奋斗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