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整个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冲击,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群和以信息产业为领航的高新产业群蓬勃兴起,迅速发展。根据预测,到90年代末,信息产业将可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与新兴信息产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到下一世纪必将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使社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重大突破,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将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
一、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信息产业发展一般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世界信息产业经济技术快速成长阶段。
首先从信息技术方面看,1948年耗资300万美元的世界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问世;电视机经过13年的黑白阶段后,1954年彩色电视机开始进入社会消费与生产领域;1958年12月,美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低轨道通信卫星——“斯科尔”,此后,1965年国际卫星通信就由理想变成了现实。
其次从劳动力构成说,根据美国学者马克 · 尤里 · 波拉特博士的统计,1940年美国信息部门劳动力数只占总劳动力数的24%。而到1970年已猛增到46.6%,在30年代左右的时间里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再次从总量构成看,1967年美国的信息产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6%,占全美国民总收入53%。
另外就是在投入结构方面,仅以被称之为重要的信息传播部门——教育产业而言,1949年美国的教育产业投入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4%,1969年则上升到7.5%,翻了一番多。
这一阶段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全面复兴和技术更新联系在一起的。(1)战后世界经济复兴,大规模技术设备更新,市场逐步繁荣,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会与更大风险的同时,大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新的经营决策意识,使整个社会对信息的需求,不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有较大较快的增长,且加工利用程度迅速提高;(2)战后各种的管理方法,新的观察分析工具,如不确定性决策方法、系统模型法、网络分析技术、经济计量法、投入产出分析法、价值分析工程、市场预测法、ABC管理方法、滚动技术、线性规划等的大量发现与利用,为信息技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现实的管理条件;(3)与战后世界性固定性资产大规模更新和产业结构的服务型转化相适应,信息产业资本投资增大,信息采集方法、手段和渠道多样,信息劳动者扩大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为战后世界的信息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信息处理技术系统的柔性灵活特点、创新程序和多样化选择方法,容易为一般用户接受和使用。
第二阶段为信息技术经济向社会各领域扩张阶段。
50~60年代信息产业成长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其产业本身所能说明得了的,重要的是,这种成长的社会变革示范效应和全方位推进作用,它在向社会各界展示信息智能的“级数效应”和信息技术的“超时空优势”的同时,促进了社会信息意识的确立和信息智能方法的应用,诱发了社会的信息需求。70~8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建设和多种信道开通,特别是通信卫星的商业应用,使得跨国界的全球性远距离传通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信息化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下列几点上:以数据库和新的传播媒介为代表的信息及信息技术产业化;以办公室自动化和工厂自动化为代表的“产业信息化”在家中就可了解市场商品行情和作出购货决策的家庭信息化。
在信息产业化方面,出现于60年代的数据通信——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机能的结合形式,在70~80年代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产业化高潮,逐步突破部门或团体内部应用和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区应用范围,走向全球性数字网络通信新时期。
70~80年,代整个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速度特别迅猛。据《邓氏商业周刊》1982年至1987年各期的报道,在这段期间,对计算机、微机处理系统以及其他的信息处理设备的投入占了工业设备投资的50%左右。
全世界信息产品的销售额从1980年至1991年,年平均递增10%左右。这时期,信息、信息载体、信息网络处理技术的专业化、产业化在美国发展最大最快。据统计,1991牟美国信息产业的销售额2035.5亿美元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信息技术经济得以向社会各方面迅速扩张和渗透,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世界各国的国内经济与国际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二是社会劳动分工合作的跨国界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普及。
(1)6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世界生产总值,此后20多年来,世界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一直比世界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
(2)1973年第一次世界性石油能源危机总爆发,以此为转点,能源的供需状况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
(3)1974年,具有耗能小、功能多、成本低、体积小、操作简单、稳定可靠等特点的世界第一台微电脑问世,并迅速转入商业性批量生产,信息的电脑处理技术很快占领世界信息技术市场,进入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信息产业结构的新特点
随看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世界信息产业的结构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信息产业结构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且将会更加显著。
第一,信息产业的产业结构是低耗高效型的。这些以新兴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的尖端信息产业群,具有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和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新特点。
第二,信息产业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以往的传统企业结构犬都是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的,而新兴信息产业结构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不但投资少,效率高,最终还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得以全面发展。
第三,信息产业的劳动力结构是脑力劳动型的。企业结构的状况决定着劳动力结构的状况,由于新兴信息产业的产品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编制人员等脑力劳动力者为主的劳动力结构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传统体力劳动者将经过再教育成为新的脑力劳动者。
第四,信息产业的能源结构是再生型的。传统经济的能源结构是非再生型的,如煤炭、石油等,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再生,而且浪费大、效率低、污染严重。信息产业的能源结构主要是再生型的,如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它们不仅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有用性强、干净、效率高。
第五,信息产业的原材料结构是多功能型的。与以往传统经济的原材料结构不同,出现的新兴原材料结构中,主要有各种工程塑料、复合材料、精密陶瓷、生物电路片以及半导体、超导体、特种性能合金(如形状记忆含金、耐高温纤维增强合金、非晶态合金)等。
第六,信息产业的体制结构是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小型分散化和水平网络式的管理体制将代替集中、庞大而又互相牵制的传统金字塔型体制结构,小公司、小工厂等横向组织将代替大公司、大工厂等纵向组织。信息产业的体制结构小型化和分散化,绝不意味着生社会化程度的降低,而恰恰相反,通过信息化,生产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社会化了。
第七,信息产业的消费结构将是多样化的 · 传统工业生产是大规模的集中性生产,产品单一、规范化,虽然成套生产*但是品种少、规格单调,不能及时满足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由于信息产业的生产机动灵活、分散化,它所提供的消费品将是更加丰富多彩、多样化的。如服装业将采用机器人和激光裁剪技术,代替传统流水线,当场量体、选材、裁剪、成衣,既多快好省,又款式宜人,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
三、全球信息经济的发展基础是信息产业的形成
一些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使整个国民经济已经发生巨大的变革。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已继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性行业之后成为国民经济的第四大产业,它的产值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整个国民经济的总增长速度。70年代以后,美国、欧洲共同体和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3%,而信息产业的增长已超过20%。信息产业的生产活动是通信化、计算机化和自动控制化的。这必将形成一个强大、灵敏和高效率的信息通信网络,把社会生产的各部类、各系统连成一个整体,形成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把社会上各种知识、信息开发出来,加以集结、加工和处理后供大家享用。高效率的信息流通必然大大加速物质流通,使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益空前大提高。信息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了主导作用,信息能量将进一步延伸,通过终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把所有的经济部门、所有的工业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格局,知识中心成为全社会经济活动的心脏。这样一来,将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的自动化,如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家庭劳务自动化、商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等等。工厂自动化主要将在工厂中推行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柔性加工系统,办公室自动化将使文件的起草、定稿、审核、分发、归档等各种繁复手续由各种电子设备来代替。家庭劳务自动化将使购货、清洁、炊事、洗衣、哺育等家务劳动将由电子设施及机器人代替。
商业自动化将使保管、销售、记账、核算、调拨等由微电脑控制,自动处理。农业自动化将不仅进行以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为标志的理化技术革命,而且也进行以生物工程为标志的生物技术革命,从而使农业也终将成为高知识、高技术密集的产业。微电子农业技术系统将代替传统农业技术系统,而生物工程技术将进一步改革农业的生态系统。
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变的核心内容。
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和智力密集的产业,它的形成和发展,在微观上表现为单位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物质、能源消耗的比重减少,而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消耗的比重急剧增加;在宏观上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中,信息产业所占的比重和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口中从事信息工作的劳动者所占的比重,迅速提高。
根据国际数据处理服务组织协会(ADAPSO)调查,美国信息业到1987年的营业额达770亿美元,从1982年到1987年的5年间平均增长率达24%。综合系统服务的营业辆以年均29%的速度增长,到1987年营业额达129亿美元。而我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5%,大大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水平(30%)。
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社会与经济现代化的标志。
现代化是对于不同时期的生产水平而言的,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建立在不同技术基础上的不同的现代化标准。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从传统的社会发展模式向信息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从以材料和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开始转变的事实,已经证明当代和下一世纪的现代化标准需以更充分、更全面地满足各种需求为核心,以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为基础,以对科学和知识的高度重视为特点。这个标准不同于工业革命以来直到本世纪60年代实现工业化过程的“现代化”标准,它的实质就是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效率的处理分析。目前,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普及率,发达国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先导产业
信息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与传统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可以改进传统技术,并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正从工业生产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产业与物质、能源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把发展信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一条有效的捷径。一方面,大力发展信息产业能够加快信息化的步伐,信息化为工业化提供现代化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从来就是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生、发展的场所或市场,也是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柱。例如,将大规模集成电路与机床组装在一起可以制成自动数控机床,微型电脑与传统的自动化技术组装在一起,可以制成机器人等等。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可以使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就像火车头与车厢的关系。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现代高技术群的核心和领头技术。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第四次新技术革命,其影响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它不仅影响着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而且影响了信息和知识型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不仅影响到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且也对各国的政治战略、军事战略、社会发展规划等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是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和航天技术所形成的高新技术群,以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然而,推动当前和下一个世纪各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是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这是因为其它高技术及其产业,从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到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或多或少地都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由于各种高技术功能的实现都程度不同地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其它高技术产品都必然以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其部分或功能子系统。所以,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其它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取得发展的动力和扩大规模的基石。
信息产业凭借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通过不断的发展,已迅速从传统的第二、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并猛烈地冲击着原有的产业结构,成为具有自身特色的第四产业,即知识产业或头脑产业,它的成果是知识和信息。在工业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战略资源是资金和原料、能源。在信息社会里,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战略资源则是知识和信息。
四、世界信息产业的变化趋势
1. 信息产业的全球化趋势
从总的方面来说,全球化的内涵要比进出口贸易的含义大得多。它包括使社会信息产业、物能产业、金融及技术等与世界各地融为一体,每一个地方的信息产业构成要素都具有全球性配置的意义。近几年来的全球化势头相当突出,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1991年世界电信设备制造商用于兼并或合并的开支达145亿美元,为1989年的8倍。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选择已成大势,信息产业走向全球势在必行。这一走势,在未来的20年里最为显著的将是信息产业尤其信息服务产业。在信息服务产业国际化方面,美国已走在了前头,日本亦已崭露头角。8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量的信息技术硬件及其他信息产品向社会各个层面的渗透,日本的信息服务业迅速成长起来,其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1980~1990年间,日本信息服务业的市场规模扩大了39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4.3%,而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增长1.8倍,年平均增长率为8%,进入90年代,日本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势头更猛。
目前世界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其他类型的新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正从发达国家吸取适用的有益的做法与经验,加速本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在这股新生的外向型经济的成长进程的助推下,信息产业国际间合资合作、跨国联营等多元化多样化的全球化开发、协作发展方式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信息产业的本质是一种公用或共享事业,它比一般的物能产业更具有社会化、全球化意义。
2. 世界信息产业的多元化增长趋势
与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和人才分布状态相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极”或“增长点”主要汇聚在美国、日本、欧共体等发达国家之间,这种状态在未来的20年中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综合考察当前时局的主流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趋势,基于社会环境条件、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或国民经济的科技进步率)、地理政治及其政治势力等的主要成分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按20年一代人的时段来考虑)内世界信息产业将主要出现在亚太地区和东欧地区。
如果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本世纪内保持年平均5%的经济增长速度,那么经济的重心将继续向太平洋地区移动。日本大藏省财政研究所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统计,对北美、欧洲、亚洲三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后得出的结论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看法。专家认为,包括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地区在内的亚洲的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按平均5%的经济增长率计算,到2000年时将达6万亿美元,到2011年将超过北美,到2015年将超过欧洲,达12.45万亿美元以上而居世界榜首,也是世界第一的经济高速增长地区。
值得强调指出的是,制约着未来20年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人才数量与质量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信息系统的操作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各种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未来20年世界科技人才与技术工人短缺将更加严重。据美国劳工部估计,至本世纪末,美国的生产和科研部门尚需增加25%的工程师、76%以上的生物学家和50%以上的电脑专家,而按目前培训科技人才的速度和数量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学府全国委员会指出,未来20年中,法国对工程师一级的技术人才需要量,将从目前的16万增至40万,而法国的学校每年只能输送1.6万名这方面的人才;今后20年内,原西德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将缺少6万名;到2000年,英国需增加21%的科学家,但实际上英国科技人才后继乏人的趋势有增无减。
未来20年,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等向亚太地区和东欧地区的聚集和扩散或倾斜将使它们表现成世界信息经济的“发展极”。
3. 世界信息产业的复合化变动趋势
“复合”,包括技术复合、劳动复合、组织复合、产品复合等等。80年代以来,世界_济掀起了“复合化”发展浪潮。这股“复合化”潮流在90年代会得到进一步的延续、扩展、深化,这也就势必造成世界信息经济成长的“复合化”环境与条件。由于信息产品本身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性特征,因而信息产业的“复合化”会比物能经济更有生长优势,有更强的生命力。总体而言,各类融政治政策咨询、经济信息、科技服务、文化交流、军事情报等于一体的综合信息中心,如智能大厦、智力开发集团公司、信息港、信息协会、经贸信息综合服务中心等,已经开发起来了。这些复合型信息产业单位,从信息机能的组织基础来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要包括多种门类知识的总体信息系统中扩展开来的;一种是以各种信息专业库为核心层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是在一定的地域,如货运与信息产业经营融合生长起来的。
未来20年,世界信息产业将由量的扩张逐步转上素质提高、结构协调成长的阶段,这是一个人类综合发展和社会兼容的新时代。
无论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他们都设立专门机构,纷纷制订规划,加紧实施。一是确定基础理论研究、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光纤通信、生物工程、空间技术、激光、机器人等为重点的科技发展领域。二是大量增加科研投资。三是选择条件优越的重点发展区域,建成“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或者“教学、科研、生产”三足鼎立的新兴信息产业基地,出人才,出技术、出产品。四是制定有利于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如实行低息贷款、加速折旧、风险投资、改革专利制度以及价格、税收、贸易等方面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五是大力开发智力资源,增设“优质教育委员会”,增加教育经费,改革教育制度等,六是制订信息技术联合开发计划,确定集中攻关项目。七是计算机、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新技术、新设备,抓紧改造传统工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
信息产业形成是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产物,也就是生产力革命的结果。生产力的变动决定生产关系的革命,最终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世界新技术的兴起和信息产业发展,有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还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这只能说明当代的信息产业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现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不是哪一个国家所特有的,而是世界性的,不仅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开发,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紧开拓。信息产业所具有的大量的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会逐步改造传统产业,使其劳动生产率得到空前提高,因此,信息产业会伴随新技术革命的兴起而出现的新社会分工和形成新兴经济部门。这同历史上伴随农业技术革命而出现农业分工和形成农业经济部门、伴随工业技术革命而出现工业分工和形成工业经济部门一样。只不过在范围、效果、影响的深刻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别而已。而新兴的信息产业部门形成和发展后,被其改造了的现代化农业经济部门和现代化工业经济部门将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所占比例相对缩小而已。新兴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国民经济向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国民经济进一步发达的重要标志。
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