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北京推出一份上乘的大众科普杂志《Newton科学世界》。可以说这在我国科普媒体界带来巨大的冲击波。这个冲击波给我们的启示就是;面对市场能不能办好一本高品位的科普杂志?

我们回答是;“能,但有困难。”只要克服了困难,那么就可以创造人间任何奇迹,办好一本科普杂志也不例外。记得80年代初,上海有一本《科学画报》,当时印数每期都超过百万大关。一次我去南京出差,某研究所的几个研究人员提出要我设法在上海为他们代订《科学画报》,说在南京订不到,请我帮忙。为什么那时候的《科学画报》这么吃香呢?原因有三;一是科学画报本身的质量好,内容吸引人,价格也便宜;二是当时相似的科普杂志很少,没有多少竞争对手;三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人们期盼着了解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尤其是让孩子们阅读。所以,在那个时候,几毛钱一本的杂志还是有盈利的。科学大会召开之后,我国的科普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许多省市都创办了科普期刊。仅仅取名“科学生活”的杂志我记得就有三本。竞争开始了,争夺读者、争夺稿源,争夺市场。争夺的结果,一部分科普期刊就难以生存了,不得不“关门大吉”。是我们中国不需要科普期刊吗?当然不是。我认为,中国不仅需要科普期刊,而且还需要高质量高品位的科普期刊。上海的《科学画报》从今年起进行改版,用铜版纸印刷,增加彩图,选题更新颖。虽然价格上去了,但仍然受到欢迎,就是证明。如今《Newton科学世界》投入800万元,起步印数就在8万份,通过多种渠道发行。该杂志的市场总监潘建新充满信心地表示,到2000年底以前开始盈利。

我们《世界科学》作为一本高级科普杂志,20余年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编辑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办刊经费,期刊仍然运作,这一事实同样说明她的读者群是相当固定的,虽然没有盈利,但社会需要,这是《世界科学》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相信,只要能生存下去,日后就会有发展前途。这也是我们杂志社同仁至今不悔的根本原因。

但是,从总的方面看,国内许多科普媒体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订数持续下降,甚至看不到低谷在哪里,有些已经难以为继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呢?我想这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低下有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进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0.2%,与欧共体国家(1989年达到4.4%)相差22倍,与美国(1990年达到6.9%)相差33.5倍。如果我们站在马路边任意询问100个上海人,能够正确回答什么是基因?什么是克隆?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恐怕不会超过百分之三四。如果在广大农村,恐怕能回答的比例更低。许多人宁可花几十元钱买一包香烟抽,而不愿花几元钱订一份科普杂志看。这就是我们的现状。吸烟有害天天在宣传,但瘾君子的队伍天天在扩大。

我们的科普媒体看来要像《Newton科学世界》那样来一次深刻的变革,面对中国公众,为他们服务。办出有中国特色的科普媒体,是21世纪中国科普媒体界需要认真考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