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医学越来越向两极发展,一极是微观方向,从细胞、基因水平上揭示疾病的起源及治疗方法;另一极是从人和自然其他种群间的相关关系的宏观水平来考察疾病的预防。而处于这两极间的那些疾病受人关注的程度有所下降,典型的情况是被称为世纪末疾病的寄生虫病。

从生物学角度看,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保健意识、生活习惯的变化,寄生虫病是完全可以预防、消灭的。那么寄生虫病学作为预防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否已完成了其使命,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呢?目前接受我采访的一位专门与寄生虫病打交道的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蔡黎向我澄清和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

蔡黎说,寄生虫病学在生物学上有“末代学科”之称,其涵义是从现代生物学角度看,对寄生虫病的机制及防治办法均有全面的阐述,寄生虫病已无秘密可言。作为传染病中的一种,目前寄生虫疾病之所以仍在世界上相当多的地方存在、肆虐人群,与人们的公共卫生措施,设施的状态,生活习惯等直接有关。

在不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贫困国家、地区,寄生虫等传染病仍是威胁生命的凶险疾患。在中国,甚至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寄生虫病学研究也远未到可以鸣金收兵的地步。

据蔡黎介绍,寄生虫病有三大特点。其一,相对于病毒、细菌等致病体,它是一类较大的致病体,通常致病体越大,预防效果越好,但也正因为预防容易,所以许多人对寄生虫病不重视,以为即使得了病也容易医治;其二是因致病体较大,人体对寄生虫病的免疫性较差,甚至没有免疫性,所以易反复感染;其三不少寄生虫病是人畜共患的,如疟原虫、弓形虫等就是由动物与人接触而带给人的。

据蔡黎统计,目前以感染为特征的寄生虫病不下近百种,其中有些已得到控制,如血吸虫病、肠道等寄生虫病等都控制得很好,但有些寄生虫病上升了,其原因有多种、如肺吸虫、肝吸虫病的上升与饮食有关(食用生猛海鲜等);弓形虫病的上升与时下养宠物的人增多有关;此外随着交通的便利,使得原本在某一局部地区的疾病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如孢虫病上海地区前些年从未有报道。

人们自身的生活习惯会直接导致某些寄生虫病的发生和重新流行,寄生虫病专家的分析应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蔡黎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跨入大学校门的,其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都是在上海医科大学完成的,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是医学昆虫学。1986年,蔡黎研究生毕业后分到上海市寄生虫病研究所。一进所,正逢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任务下达,蔡黎参加了上海地区的调查工作,以后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部分调查工作,这一课题持续了近6年。1994年起,蔡黎人选上海启明星计划,他获资助的项目是:人体肠道土源性蠕虫病的防治。这一课题的起因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次调查显示,上海郊区一半以上的人被检出有肠道蠕虫感染,其原因何在?其消长受哪些因素的调控?

肠道蠕虫包括蛔虫、钩虫、鞭虫等,主要寄生在肠道,虫卵通过粪便排泄出来,一条雌蛔虫一天可排卵20万个,通过农作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这种传统的寄生虫病主要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进行控制,同时进行对症治疗。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健康教育如提高人的保健意识来切断传播途径(如勤洗手、洗净食物等)以前一直在宣传,然而直至90年代中期前,上海郊区却有半数以上人口患有肠道寄生虫病,且患者人数居高不下原因何在?蔡黎的这项课题是1995-1998年进行的,而自1996?1997年后,上海郊区居民的肠道寄生虫病呈大幅下降趋势,这究竟是治疗、宣传力度的增大使然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为了弄清这一问题,蔡黎设置了四种调查内容:(1)治疗加宣传;(2)纯治疗;(3)宣传;(4)对照组(即不治疗也不宣传)。历经4年调查得出的结论令蔡黎大吃一惊:第四种“对照组”的效果与第一种“治疗加宣传”不相上下,这似有悖常理的结论进一步激起了蔡黎的研究兴趣。

进一步的调查表明,上海郊区因市政府实事项目的实施,自1996-1997年来基本实现自来水进户到家的目标,正是这一措施,在降低寄生虫病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另一大原因是上海郊区、农村居民家庭的粪便管理措施到位,为此,市、县、乡各级政府层层落实,在每家每户安装了“小三格”粪池,使粪便经发酵处理后再加以利用,每个“小三格”约300-400元,政府贴200元,帮助、督促每家每户安装。就是这两大措施使上海郊区居民的肠道寄生虫病下降了三分之二。

蔡黎说,课题得出的结论清楚表明,在上基建项目的同时,应配套建设相应的生活设施,特别在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的地区更应强调这一点。对大幅度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其意义要远高于单纯的健康宣传、治疗。多年来,我们在卫生防疫问题上一直强调并几成圭臬的原则是治疗加宣传,为此国家每年投入的人力、财力何止上亿?尽管宣传、治疗仍不失为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但通过蔡黎他们完成的课题,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通过改善人的生活条件,特别是自来水能进入每户人家,仅此一项就堪与每年斥资上亿的治疗、宣传工作效果相当。道理其实很简单,当一个人没有最基本的自来水供应时,尽管你一再宣传要多洗手、吃洗净的食物等,其作用、效果是有限的。

以蔡黎为首的课题组得出的这一结论,即基础性生活设施的投资、建设与人的健康水平直接相关,也是提高中国人健康水平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结论对全国城乡乃至对世界上许多不发达地区都有普遍应用的价值:在规划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目标时,万万要保证基本生活设施的配套,这是利国利民、事半功倍的大事。

有关专家在鉴定蔡黎的这一课题时,称蔡黎说了老实话。多少令人有些遗憾的是,这一对全国都颇有意义的研究结论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小蔡并不以为然,他认定这一工作的价值,近两年来作为上述启明星课题的延伸和发展,蔡黎正在实施范围扩大到上海10个区县的肠道蠕虫10年消长规律和防治对策研究,他预料整个工作的结果会非常好。

除了上述工作外,蔡黎还参与过碘缺乏病与营养状况的调查等多项科研任务,获得过卫生部和市、局系统的多次奖励。

实事求是地做科研,脚踏实地地做人,不追求一时的荣光、真正为解决百姓的疾苦做一点实事,蔡黎这些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依着这种秉性,蔡黎可以做成更多的事,我们预祝他的成功。

(江世亮采写自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