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西风循环移动加快了全球变暖步伐。为什么南半球西风循环幅度要高于北半球?因为这是人类活动的另一个后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在改变哈德里环流和加速西风循环。
 
  臭氧层在保护人类不受紫外辐射伤害的同时,加热了上层大气。没有臭氧,平流层将会变冷。气候模型表明,极地上空寒冷的平流层驱动西风更快地往南极移动。
 
  实际上,臭氧层空洞是南半球西风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在1979年至2008年观测中,温室气体可能仅需对三分之一的气候变化负责,其他的则归咎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目前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正逐步缩小,但温室气体排放速度比以往都快。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尚不清楚,但盐湖城犹他大学的托马斯·雷切尔(Thomas Reichler)认为,科学界的共识是这些效应互相“竞争”,在未来50年左右时间里相对平衡。之后,南半球的哈德里环流圈将开始再次扩展,推动西风带南移,后果是弱化海洋吸收热量和二氧化碳的能力。
 

左右摇摆的观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带区域正在扩大。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哈德里环流圈――围绕在赤道左右巨大的纺锤形空气循环――正变得越来越大。预计在下个世纪,还将继续扩大。但是,博尔德科罗拉多大学的学者威廉·海(William Hay)表示,“热带区域不可能永远蔓延下去。”
 
  根据去年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临界点,即环流迅速或大幅收缩。届时,全球气候更为混乱:沙漠带移动或更接近赤道,繁茂的热带地区干涸。
 
  证据来自古老的沙丘。日本东京大学的长谷川仁等对形成于白垩纪的蒙古、中国和泰国的“化石”沙丘(距今145万到65万年前)进行了研究。根据沙丘的形状和磁学性质,他们计算出当时盛行风的方向,形成南方或北方距离不等的沙丘。
 
  目前,北半球哈德里环流的边缘――在这里空气下沉、沙漠形成――位于北纬32°左右。长谷川团队发现,在白垩纪早期和晚期,当时二氧化碳的含量介于500p.p.m.~1 000p.p.m.之间,环流边缘北移了几百公里(北纬37°)。但在白垩纪中期,当二氧化碳水平在1 000p.p.m.~1500 p.p.m.之间时,环流边缘南移了约1 000公里(北纬27°)。研究结果表明,二氧化碳水平或温度存在一个阈值,超过这个值,哈德里环流就会突然收缩。
 
  这一结果令其他人感到惊讶。“这当然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专事以往气候研究的保罗·巴尔德斯(Paul Valdes)说。他认为,收缩可能由白垩纪所特有的环境所致,而不是二氧化碳浓度水平造成的。长谷川的发现可能反映了盛行风的变化,而不是哈德里环流。因为“哈德里环流是非常难以看到的。”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托马斯·瓦格纳(Thomas Wagner)认为,也许他们获得的图片并不正确。因为过去纬度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他表示,他的团队在研究白垩纪海洋过程中没有发现哈德里环流收缩的证据。“我们看到的正好相反。”
 
  而威廉·海最近在综述人类掌握白垩纪气候证据时认为,长谷川的假设是合理的。他指出,在白垩纪,世界与现在全然不同。
 

资料来源 New Scientist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