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启明星-2013-09-29 499.JPG

 

  也许我和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比较有缘,前几年也是为做启明星报道我访问过该院从事特种机器人研究的系主任罗均教授,这次又有幸到该院访问去年入选科技启明星(跟踪)的谢少荣(见图)教授,巧的是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博士后研究的谢教授因有事临时回上海,正好给我“抓住”,也可能因为罗均教授的关系,我和谢教授约时间的过程非常顺利。谢教授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那天她还特地到校门口等我,采访结束后她很快就给我发来详细的个人资料,令人感动。
 
  谢少荣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很干练、开朗的事业型女性,随着交谈深入,我发觉她还有很深的感恩情节和对专业发展方向的深刻领悟,以她刚过不惑之年的入职经历,能有这样的背景――上海大学教授、博导、研究室主任,其中一定有其过人之处,我的访问正是希望能从一个侧面探究这位特种机器人专家的成长之路。
 
 
(一)
 
  谢少荣出生于湖北天门市,这也是一个以勤奋苦读高考录取率居高不下而出名的地方。谢家尽管父母都是农民,家里且有五个孩子,但谢少荣爷爷这辈也算是书香门第,无奈爷爷去世早,父亲很早就挑起了家庭担子,很想读书的父亲只能寄望于子女来弥补自己未能读书的遗憾,所以非常支持孩子多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下,初中起就住读的谢少荣数理化成绩都不错,她的堂兄堂姐每次暑假回来就和她交流,给她很多帮助。后来因高中时患过肺炎,功课有耽误,在焦虑和困难时,她的两位高中任课老师对她很认可,鼓励她战胜困难。最终高考比较顺利,谢少荣进入天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本科阶段也因成绩好,谢少荣直升本校硕士,她的硕导郑筱春老师当时是系主任,为了专注于学术和带好研究生辞掉了系主任职务。在谢少荣的描述中,郑老师是一位学术型专家,也是引她走上学术研究之路的第一人。郑老师告诉她硕士要注重研究能力的培养,他带着谢少荣读了很多文献、很多书,在他的培养下小谢对科研有了更深的认识。当时小谢跟着郑老师做可编程控制器在工程应用中提炼出的一些课题,这也是她硕士论文的工作。郑老师是放手型的那种,大的方向讨论后具体就让学生做,有问题再随时讨论。到了研究生的后半阶段,小谢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课题,论文在郑老师指导下也改了好几遍。回顾这段岁月,谢少荣说她很幸运,在关键时候遇到了好老师。
 
  准备考博时,尽管很想挽留她,但郑老师还是建议小谢报考天津大学,因为毕竟天大有更好的平台和空间。复习备考时有一门数学课中的有些题目很难,郑老师一下子也给不出答案,但他看书思考后再给小谢来讲解,最终这门课小谢考的很好。
 
  1998年春,谢少荣入读天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半年后和导师商定自己的博士论文做机器人方面的课题,师从的是两位国内机器人界的资深专家――天津大学的彭商贤教授和南开大学的卢桂章教授。当时南开大学已有机器人开放实验室,卢老师希望她去做,这样读博士期间有两年时间是在南开大学度过。天大的机器人研究侧重于机械,而南开的机器人研究则侧重在控制,这样,小谢有机会在两种不同研究特色的专业团队中得到训练。访问中,小谢说自己很幸运,得到了双份的训练,也得到了双份的收获,至今,这两位导师所带的师兄师姐都很关心她,他们之间经常有交流。
 
  在南开时,谢少荣在完成博士论文的同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和863项目,她的博士论文工作涉及微操作机器人,需要在微米级到纳米级层次上对细胞做多种操作,该项工作也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博士论文答辩结束时,正逢863计划项目验收,验收专家组组长由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大学副校长龚振邦教授担任。会后小谢找到龚老师向他吐露了想到上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想法,惜才的龚校长很鼓励她来上海大学。访问中谢教授告诉我,当时她想去上海大学,一来是因为上大在机器人研究方面有很强的实力,二来她的先生是常州人,所以希望到常州附近的地方工作,于是上海就成了最主要的选择。最终因为863课题的缘分,谢少荣放弃了华为公司的签约,选择到上海大学做博士后研究,而龚老师就成了她的博后导师。
 
 
(二)
 
  谢少荣是2001年3月到上大博士后工作站报到的。刚进站时,上海大学先进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研发团队已是国内率先开展无人机研究的团队之一,他们研究的对象包括超小型无人旋翼机(2米以下,最小40公分,主要执行低空侦察飞行以及民用上完成航拍等任务,都是无人操作,属于特种机器人范畴)。博士后期间,小谢主攻的是飞艇(作为空中通信中继平台),也做了不少旋翼机方面的工作,发表了多篇论文。
 
  2年博士后出站后,小谢顺利留校。工作后不久得益于当时学校的人才政策,2003年她被聘为副教授。
 
  科研是有传承的。出站后的谢少荣一是继续在无人机方面围绕国家安全反恐需求做更深入的工作,2004~2005年,谢少荣和团队同事一起携带科研成果赴反恐前沿新疆、反恐重地上海等地多次参与反恐演习。上海大学研制的无人机的优点是能代替人,效率更高,能减少人员伤亡,解决问题更快,在现场观摩的公安部门领导对上海大学的科研工作评价很高,称他们为科技强警作出了贡献。
 
  另外,从2004年开始,谢少荣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就仿生眼球运动控制来解决机器人抗颠簸稳定性问题开展合作研究,这方面的科研上海大学也是国内做的最好的,相继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
 
  为了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特种机器人研究室承担了基于探测机器人的水域安全监测系统的研制任务。为此,谢少荣和同事们从2005年就列了研究计划,06~07年与相关部门反复论证,修改完善方案,2009年获得市科委世博专项支持,基于探测机器人的水域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关键设备――黄浦江水域多功能扫测艇整个研制、调试、运行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多功能扫测艇总体设计包括声纳系统、水下机器人系统和中央控制室三大系统,整个系统都是上海大学的科研人员研制的,作为该系统的总体技术组长,谢少荣自然功不可没。最终,这项确保世博会水域安全的成果荣膺了2011年上海技术发明一等奖,在诸多获奖人中,谢少荣排名第一。
 
  就我所知,无论国家还是省市的科技三大奖中,技术发明奖一直是很难获得的,尤其一等奖更难得,仅此也可以想见谢少荣他们工作的价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的无人机项目在2009年得到过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而谢少荣主持的仿生眼球运动控制研究也在今年获得上海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8年,36岁的谢少荣获聘教授,在此之前,她已受聘为特种机器人研究室主任。当然在谢少荣成长之路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及时支持也是重要因素,说到这里,小谢特别提到2007年她成功获得市科技启明星项目的资助,这也是她在上海拿到的第一个人才培养计划。2009年,谢少荣以“基于类人眼仿生控制的水下游动/漂流目标实时跟踪”项目入选上海市“曙光”计划;2012年,她又以“极地科考机器人风力直接驱动研究”项目和“面向水面无人艇抗干扰控制的浪流影响机理与实验研究”项目分别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和“启明星跟踪”计划;谢少荣的简历显示,她目前是上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211工程三期“先进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上海高校一流学科(通用类)学术带头人。2012年,她还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三)
 
  世博专项重任卸下后,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谢教授应邀到以无人机研究见长的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2012年10月到2014年3月,谢教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是开辟双方合作的新方向,合作方是上海大学刚获批的上海“千人计划”入选者,一位从事面向生物医学工程的微纳操作专家。谢教授说,除了原先的围绕公共安全的特种机器人课题外,她这两年正在逐渐尝试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从宏观的公共安全领域拓展到微观的面向生物医学工程的微纳操作机器人方向,谢少荣以验血为例介绍说,通常的血液检测关注的是细胞数、含量、浓度的变化,而我们是对细胞本身的机械、电子等物理特性作测试分析,希望能更早期地获得监测者的数据,为及早治疗提供可能。谢教授说,国外微纳操作机器人用于生物医学方面发展非常快,已成为国际上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谢博士这两年多时间远赴美国、加拿大一流学府深造的深意,原来是她早已看到下一步科技发展棋局的事先布局。所谓学术带头人,此名在谢博士这里真是不虚的!
 
  几年前,我在访问上海大学特种机器人研发团队的代表罗均教授时,就对这个团队研制的能执行各种特殊任务的特种机器人深感神奇,如今从谢少荣教授的介绍中,我知道了这个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占领科学制高点方面又取得了可喜进展,这真是一个默默无闻,但确实在不断创造奇迹的科研团队,祝福谢少荣和她的同事们!
 

江世亮采写自201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