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潇
2020年8月最后一周,以“科技战疫 • 创新未来”为主题的2020年上海科技节在上海拉开帷幕,沪上进入了“科技节现在进行时”,七天七夜,线下热闹,在线精彩。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潇——一位深耕于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科技节前后更是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在所里的转基因科普馆里接待中小学生和市民并亲自讲解外,还应约到华漕、颛桥、马桥、七宝社区介绍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新知识;而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里,她所在的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还与中国农学会合作开展了多场在线直播科普活动。其实我们已在2010级星友的多次交流聚会中不止一次听吴潇谈起科普,特别是有一次谈到中国的转基因技术研究很可能因为理性的声音不够而导致发展滞后时,她的焦虑神态让我们印象深刻。时值今年上海科技节,采访这样一位富有科普情怀的启明星当为合适的人选。
长江边上长大的生物爱好者
吴潇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1978年,吴潇出生在湖北省黄冈市。父亲是军队转业干部,在当地防汛管理部门工作,母亲是同一家防汛单位的财务主管,吴潇是他们的独生女。说起自己的成长环境,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时候,我家出了门就是长江。” 吴潇天生就对各种生物充满了兴趣。借着家就在长江河堤内侧的“便利”,她的童年几乎就是与河堤两岸的蜻蜓、蚂蚱、蝴蝶等各式各样的昆虫和植物为伴。吴潇回忆说,她喜欢研究河堤旁的各种植物,然后对着家里的《本草纲目》试着分别把这些植物“对号入座”,比如车前草和鱼腥草。“我曾经把吸牛血的蚂蝗抓回来,放在墨水瓶里给自然老师做标本,后来连同我做的叶片标本,都被学校选为样本在全校展示。”谈及此,吴潇说她至今感念父亲在对自己的教育中一直很放手,鼓励女儿接近大自然。母亲一直强调女儿动手能力的锻炼,小学期间,吴潇凭借参加自然与生物相关的比赛获得了“王正本奖学金”,虽然只有30元钱,但这是她人生第一笔奖学金。
2020年上海科技节活动中,辅导小学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体验转基因大豆DNA提取过程
吴潇的中学时期是在湖北省黄冈中学度过的,这所曾经带有神秘色彩的学校与吴潇的感受大有不同:“我记忆中的中学生活,是多姿多彩意趣盎然的。的确,老师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高,课业也抓得很紧,我们也经常要在题海中做各种试卷……尽管如此,学校还是给予我们追求个人兴趣的空间。就我个人而言,我对生物的热爱与制作各种标本的能力就得到了充分施展。我在初中时已经是学校生物兴趣小组的成员了,并开始学习解剖青蛙、鲫鱼等小动物。”而这段生物兴趣小组的经历也是她日后选择就读畜牧兽医专业学习的原动力。
与猪结下“不解之缘”的女学者
1996年,吴潇来到武汉,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学习。吴潇说,自己最初并不太了解这个专业,但生性胆大的她不惧挑战。本科毕业后吴潇工作了一年,但对于科研工作的向往以及愿意尝新的勇气,让她又考回母校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学业优秀,2001年,获得直博机会的吴潇继续在动物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专业深造,同时获得随导师去中国农科院畜牧所做课题的机会。博士阶段,她的科研工作主要是猪抗病基因的筛选和功能研究。博士毕业后,她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课题涉及猪的繁育性状。出站后到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的吴潇还是从事与猪相关的研究。
从2008年进入农科院起,吴潇一直从事农产品安全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将分子检测技术运用于农产品安全控制领域,结合实际需要,运用分子生物学知识,将分子检测技术应用于农产品食用安全领域,并开展多个领域的研究合作。具体而言主要是围绕猪肉的DNA溯源,去获得一组可进行个体身份识别的SNP标记。吴潇及团队成员曾在崇明一家农场对300头猪作了模拟实验,利用这组SNP标记进行个体化区分。每头猪的DNA采样要做18个SNP的基因型检测。吴潇介绍说这种核酸层面的检测是可以一锤定音的技术,如今的技术手段已经能做到即使是加工过的肉也可以最终溯源到原先的饲养场。但吴潇也坦承,这样做的成本不菲,“怎样降低成本,以最小的SNP的数量达到精确溯源的效果,把检测成本降下来是我们这几年一直在努力做的事。”
畜禽产品的真伪鉴定也是吴潇课题的主攻方向。比如食品安全执法部门不定期会对超市出售的畜禽产品进行抽查,检测中曾发现某种牛肉粒产品竟然没有牛肉成分,羊肉卷里掺杂了鸭肉鸡肉等等。这些检测任务由吴潇和她的团队采用核酸检测技术来完成。她们对检测技术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包括一开始只能检测一种成分的普通PCR技术,到后来能鉴别不同成分的荧光技术检测(qPCR),再到后来进一步发展到可对不同成分进行精确定量的多重动物源成分技术(ddPCR),这样可以判知“掺假”是污染还是有意为之,为我国混合肉产品的成分鉴别提供了新方法。在肉产品真伪鉴定中,针对羊肉的掺假现象,吴潇课题组还建立了LAMP现场可视化速测技术,采用这一技术不用到实验室就能测知被检的羊肉里是否掺杂其他动物成分。
用DNA溯源技术护卫食品安全
吴潇2010年成功入选“上海市启明星人才计划”,主持了“基于SNP标记的肉产品DNA溯源技术研究”项目,开展个体-个体的追溯模式的研究;同时承担了唐雪明老师牵头的“863项目”子课题“食品绿色供应链关键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工作。凭借自身扎实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背景,吴潇带领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SNP溯源标记的挖掘工作,探索SNP溯源标记的筛选方法,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学分析比较SNP标记和SSR标记的溯源效果,发现SNP标记更适合自动化检测,具有高通量检测的潜力,更适用于肉制品的溯源。
在农业转基因技术方面,吴潇侧重在检测技术的创新。她带领课题组进行了转基因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率先建立了基于数字微滴PCR技术的转基因大豆的定量分子检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多品种转基因大豆的多重定量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工作,为后期的检测工作提供快捷、高效的检测方法。在和交通大学唐克轩老师课题组合作的“转基因青蒿安全评价”课题中,吴潇首次建立了将双通道ddPCR技术用于转基因青蒿纯系植株的筛选方法,为转基因纯合体的快速筛选提供了新思路。
听内行谈转基因
谈到“转基因”这个近年来饱受争议的话题,包括当下国家批准的转基因产品及标识问题,快人快语的吴潇明确告诉我们,目前我国明确可以商业化种植的农作物只有转基因棉花和木瓜。所有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甜菜、棉花只能作为加工原料,比如大豆榨完油后其豆粕只能用作动物饲料。吴潇说,转基因大豆制成的食用油因为本身不含核酸,所以也就不会有转基因成分,但不排除在食用油提取过程中因为提取工艺上的原因会掺杂极少量的转基因大豆残渣,这种残渣尽管是在允许的数值范围内,但为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产品必须注明其原料是否为转基因大豆。吴潇也借我们这次访问再次强调:凡是经国家转基因安全评价获得安全证书的转基因产品都是安全的。
科学圈内的科普发烧友
之前的了解结合这次采访,都能让人感受到吴潇对科普的热情。以下我们列出的是吴潇的科普日程:2014年开始科普宣传,2015年作为农科院首批科教辅导老师指导上海市七宝中学两名高中生参加“第30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分别荣获二、三等奖;随后连续三年又指导七宝二中、华漕中学的5名初中生参加“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2018年受上海海洋大学邀请,给农民企业家作“转基因科普”讲座,通过科普互动环节,为企业家们答疑解惑,受到企业家们好评。
2018—2019年,在美国访学期间,吴潇对美国转基因现状和美国民众对转基因的态度作了调查,采用超市调查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美国12个城市、8个洲、11个品牌连锁超市30家店,为转基因科普积累了第一手数据和材料,并制作了科普课件;2019年,承担了上海市农科院转基因科普展馆的建设,负责科普馆互动答题环节的设计与制作;2020年与中国农学会合作开展“傲慢与偏见之转基因”在线直播科普活动,累计受众达千万。
这些科普工作基本上都是吴潇利用自己工作以外的业余、节假日时间完成的。在这些科普活动中,吴潇结合自己的绘画特长设计、制作科普课件和宣传品,为此她申请了科普宣传品外观专利8项、科普美术作品著作权2项。
在全国科普日活动中为三年级小学生讲述转基因知识
投身科普动力只为下一代
问吴潇为什么愿意如此投入做科普,她说,这主要与她的职业有关:“我是学生物的,从专业上和理性上是认可转基因技术的。我不担心所谓的阴谋论,更担心的是我们的土地负担过重,土壤厚度不断下降,这样下去粮食储备前景不乐观。”吴潇说她做科普会更多面向青少年,“给小朋友做科普是希望他们崇尚科学,如果能在人生这个最能吸收新知的年龄段多给他们一点科学理性的知识和理念,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紧迫性驱动,吴潇每年科技节期间都会放弃很多自己的休息时间投身科普,“平时我会利用出差乘火车、候机甚至是医院排队等候看病等各种场合随时随地做科普,如果正好有人问起 ‘转基因食品可以吃吗’ 之类的问题时我会很开心,因为我的机会来了。我喜欢并且愿意投身科普就是因为有一个心愿,通过科普让更多的青少年把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作爲自己人生追求的梦想,让普通老百姓更亲近科学。”
在位于北翟路的上海市农科院采访吴潇的那天,气温高达37℃,但我们在与她交流时有通透爽快之感,因为碰到这样一位理解钟情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工作的科技专家。尽管现在科学共同体内愿意投入科普的人们在增多,但总体而言,愿意思考和花力气于科普还远没有成爲科学共同体的主流和共识,惟其如此,吴潇的例子就更值得推介。愿意投身科普的科学家多了,全社会重视科学和科普的氛围浓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就近了。
侯璟琼、江世亮采写于2020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