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沙漠”在日益扩大。地球的干燥化始于约300万年以前。在距今3 ~ 4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末,从北非到西亚及阿拉伯一带,均为高温多湿之森林地带。直至大约一万年以前,现今撒哈拉沙漠所占之地域还是一片绿洲。在那个年代里,人类在阿拉伯发明了农业技术。到了公元前3千 ~ 2千年,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发生了气温上升与年降雨量减少的重大变化,于是,急剧的干燥化便开始了。在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逐渐形成了沙漠,并且大约在公元前后,形成了撒哈拉沙漠。由于气候的干燥化所形成的沙漠,被称为“气候沙漠”。在沙漠性气候中,年平均气温与年降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即当年平均气温分别为摄氏25.20、15、10、5、0、-5度时,年降雨量则分别为350、300、250、200、150、100、50毫米。
到了近代,社会的工业化导致了爆发性的人口增长。但是,工业文明化所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却给自然界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于是,沙漠及其周围地区的生态系的微妙平衡便被打破,从而加剧了由植被的破坏所导致的不毛之地化的退化现象。作为整个世界对沙漠日益扩大的“沙漠化现象”予以高度重视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联合国于1977年召开了首届防止沙漠化会议。从气象方面的资料来看,地球陆地面积的36.3%,系干燥地区及半干燥地区。然而,从土壤与植被方面的资料来看,干燥地区及半干燥地区所占的百分率应为43%。至于两者之差——6.7%,则系人类“人为造成的沙漠”。
沙漠化使世界的“谷仓”日趋缩小。组成生态系的生物系统的种类丰富,其多样性是高度稳定的,而一致性则几乎是不稳定的。因此,沙漠及其周围地区,便成了地球生态系中最不稳定的部分。
极度干燥地区的沙漠,沙暴剧烈,其席卷的泥沙,导致了沙漠周围地区的日益沙漠化。据统计,在1969年,仅撒哈拉沙漠一处,因沙暴而导致的表土丧失量即达6千万吨。自撒哈拉沙漠南部至西部草原地带的整个撒哈拉地区(包括苏丹、乍得等六国),沙漠化的现象极为严重。据苏丹政府的调查结果表明,自1962 ~ 1979年的十七年内,撒哈拉沙漠的“前沿”已向南推进了一百公里。在撒哈拉沙漠周围地区,每年因演变成沙漠而丧失的土地达10万公顷之多。
位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在最近的十年中,其边沿同样也向前推进了一百公里。在年降雨量达400 ~ 500毫米之多的澳大利亚的小麦产区,其耕作的失败亦应归咎于大约90%的土地简直与沙漠差不多。在美国,年降雨量约为500毫米的自加利福尼亚州至亚利桑那州的大片地区,同样存在着沙漠化现象。一度是肥沃农田的地区已逐渐被沙漠化,并最终将演变成沙暴的发源地。而且由此所造成的地下水的损失达37亿吨,并有12万公顷的耕地遭受盐害。更为严重的是,最大的谷物产地——衣阿华州(_降雨量约为400毫米),由于风蚀,土壤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据预测,照目前这样沙漠化,那么到了2020年,该州40%的耕地表土都将丧失而成为不毛之地。如上所述,在美国,自中西部的干燥地区至半干燥地区的整个大谷仓地带,风蚀现象都非常严重,受害面积高达5600万公顷。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企业化大农业式谷物生产所造成的沙漠化现象。
在苏联,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使农产品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生产扩大至上主义”。然而,无视自然条件的连作制,使得土壤肥力下降。据1982年4月10日的《真理报》报道,卡萨夫斯坦地区的大片麦与马铃薯田,均为遭受严重风蚀的半沙漠化土壤。苏联70%的耕地的表土流失现象严重。
北非的沙漠化,是起因于不合理的灌溉农业,以及为谋取燃料而乱伐森林的愚昧做法。而拥有超过10亿人口的中国,森林的逐步耕地化,亦造成了沙漠化。在最近的三十年内,沙漠化的面积达600万公顷,在西北、华北及东北这三个北方地区,沙暴及洪水的危害极严重。
由于城市中的工业发展而导致了不毛之地化。属于潮湿地区的印度洋季风带,亦开始逐渐沙漠化了。在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印度洋季风带的丘陵地区,当地农民为获得劈柴以及开垦所渴望的耕地而过度地砍伐了森林,于是,便出现了大量的秃山。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侵蚀,泥沙被冲刷到印度河、恒河以及布拉马普特拉河中,它们随这些河流在沿途逐渐沉积下来,并因此埋没了其下游肥沃的农田。
印度旁遮普邦内地的山坡,因森林被砍伐充作柴禾已成不毛之地。在那一带,土壤颗粒极小,由于透水性差,因而遭受了严重的水蚀。冲刷下来的泥沙便由山地流失到自哈里亚纳邦至旁遮普邦的广大平原地区,不流动水中的盐分逐渐积聚,结果便呈现出半沙漠状态。在菲律宾,过去的一百年中由于烧荒开垦,已使密林带的5万公顷杂草地消失了,沙漠处于逐步推进的状态。由于农田不足以及农民为增加收入而砍伐麻栗树等利用价值较高的树木,故使得森林日益耕地化。
如果说热带雨林的沙漠化,主要应归咎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以及耕地化,那么对地处温带季风带的日本来说,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等近代工业文明乃是其国土沙漠化的真正原因。这就是在城市的柏油马路与高楼大厦的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绿化问题,像每公顷绿色植物仅为2吨(系指干物质重量)那样的不毛之地,在东京约占48%,而在种奈川则占30%,这真是“城市沙漠”。据估计,每公顷绿色植物的干物质重量,在温带草原为15吨,冻土地带以及高山为6吨,灌木沙漠地带则为7吨。这表明,现代日本大城市的绿化状况,尚低于沙漠地带的水平。由于建筑群以及柏油马路加以覆盖,故使大城市的不透水地的比例,即不透水地率非常之高。东京以及日本桥地区的不透水地率高达90.4%,而局部地区甚至达到了99%。另一方面,在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而导致过疏化的乡村,大力发展了以节省劳力及提高产量为宗旨的农业机械化,使得经营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耕作及多样化的有机农作制,已日渐为完全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单一作物的连作制所代替。无视畜禽的生理特点实行了机械化的浓缩饲料的充分饲喂。由于系统化,使得饲养场的畜禽饲养能力大幅度提高。尽管这样做能成功地使收入暂时获得增加,然而,大大超过自然界净化能力的废弃物,破坏了生态系,造成了农药公害、畜产公害、土壤肥力的下降,并且导致了病虫害的猖獗。
人口的增长加速了沙漠化。在巴西,烧毁了大片的原始森林而建立了咖啡种植园以及胡椒种植园。在大约二十年内,当地农民一直在不施肥料的情况下收获农产品。当土壤肥力低得使农作物产量急剧下降时,农田便被改作放牧用草地。而当牧草的产量亦远远满足不了家畜取食需要时,这些牧场便被放弃。上述这种由于烧毁森林造田而导致不毛之地化的土地,在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之中比比皆是。当今世界的森林面积约占整个陆地面积的30%,而整个森林面积的70%,系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在该森林地带,由于人口的爆发性地增长,作为出口物资不断地加以采伐,因此亦渐渐地农田化与草原化了。采伐后的林区便成了由于アラン · アラン 一类禾本科植物所构成的草原,而再也见不到往昔那种原始森林的面貌了。至于人工造林的努力,亦因尚无适宜于采伐后瘠土、多雨、强日照等环境条件的植林技术而无法实现。
全世界的热带雨林约有35亿公顷,然而,到目前为止仅剩下了25亿公顷,并且仍在以每分钟10公顷的速度消失着,如果按此速率减少下去,美国国务院警告说:“到了公元2000年,沙漠将扩大20%,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发,可能会使森林进一步被毁灭。”与热带雨林相反,在亚寒带地区,针叶林作为主要的纸浆原料,一度亦被大量采伐,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寒冷,因此使再生以及造林无法进行,于是,伐后的林区便逐渐沙漠化。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因沙漠化而丧失的农田以及牧场面积,竟有5百万至7百万公顷之多,这相当于日本九州与四国合在一起的总面积。倘若沙漠化以这种速率发展的话,那么到了2000年,拥有60亿人口的世界耕地面积将丧失三分之一。法国的夏托 · 布赖恩有句遗言,说是“文明前有森林,文明后留下的只是沙漠”。
属于沙漠化危险地带的干燥地区以及半干燥地区,多半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入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七分之一,达6亿零300万人。其中的大约7800万人生活在已丧失了生产力的土地上。据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援引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称,因丧失了农田以及牧场而成为无衣无食的5百万农民,离开了现今的沙漠,像潮水般地涌进了异国的城镇。沙漠化问题是第三世界所难以回避的“火山口”。
[《科学朝日》198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