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和一批海外学子的学成归国,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有关数据显示,如今国内研究所课题组长以上的科研骨干大都具有博士学位,其中不少还有在国外从事若干年科研工作的经历,而且这一势头正呈方兴未艾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上本学科最新发展动向的科学家成为中国科技的骨干力量,可以期望中国科技的创新能力将会有数量级的逐步攀升。支持这一看法的最新例证是近日我访问过的一位有机化学博士、去年入选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龙亚秋。

两年前刚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回国的龙博士如今领导着上海药物所一个十余人的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具有生物活性和药用前景的小分子和多肽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构成关系研究,进而开展治疗人类重要疾病的创新药物的研发。事实上龙博士的研究小组在抗肿瘤和抗艾滋病药物研究方面正在酝酿某些突破,如在艾滋病药物研制方面,他们的兴奋点和国际最前沿的一些小组极为相近,一是在当导致艾滋病的元凶——HIV-1病毒试图感染正常细胞时阻断其进入的HIV-1进入抑制剂;另一种是以HIV-1完成复制必需的三种基本酶之一的整合酶为靶标,设计出抑制病毒复制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龙博士告诉我,这两个研究项目涉及到合成化学、分子生物学、结构化学和药理学等诸多学科,无论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手段,均属当前国际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性研究。龙博士说他们所选择的靶蛋白是新近出现并被证实有效且极富前景的HIV-1的受体或酶,代表着抗艾滋病药物作用机理的全新突破,目前国外多个研究机构都在着力推进这种抑制剂的临床试验,但尚未批准上市。因此,龙博士说,他们获得的结果不但可以提供整合酶抑制剂不确定的结构信息和机理,而且可为发展新一类抗艾滋病的化学疗法提供新颖有效的候选药物并进一步发展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意义可谓重大。

我对龙博士的访问在位于岳阳路319号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33号楼她的实验室里进行,尽管走南闯北好多年头,但她一开口就让人感觉到,出生成长地四川赋予了她特有的爽朗性格。龙博士那天系着一条红围巾,冬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照到她的脸上,我注意到当她讲到兴奋之时,眼睛里会映射出一种别样的光彩。

从13年前四川大学化学系的一名女生到后来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博士乃至后来著名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访问研究员,一直到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到中科院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领导着一个十几人的研究组。这是一个今天许多成功的人士都能讲述的故事,但龙亚秋的这段经历或许更能为正在求学的学子们有所启迪。

作为优秀大学毕业生,1990年龙亚秋被四川大学免试推荐到国内最好的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攻读研究生。龙亚秋用6年时间在有机所攻下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留所工作了一年。回顾在有机所度过的研究生岁月,龙亚秋心怀感激,她说有机所得到了国内最严格、扎实的研究生学习和训练,正是这段时间打下的根基使她日后在NIH工作时能很快适应并出色完成任务。

应我的要求,龙亚秋介绍了上海有机所在培养研究生方面的一些做法。研究生进所后的第一年先暂不定导师,而是集中上基础课,包括理论知识、基础性实验并了解有机所的学术研究氛围。到了第二学期才让学生和导师通过双向选择结对,学生可以选导师,导师也可以挑学生。龙亚秋当时选的是有机所的计国帧先生,方向是物理有机。那时计先生上面的实验负责人是国内外化学界颇受人尊敬的物理有机化学家蒋锡夔先生(于199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到了博士生阶段就由蒋先生和计先生共同带教。

龙亚秋说她很幸运遇到了两位好老师,计国帧先生待人宽厚,当你论文进展不顺利时,他会鼓励你,帮你一起找原因;而蒋先生的最大特色是以德为先,他对学生的要求是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锻炼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当时每两周一次的小组会,蒋先生要求每个人发言,要求每个学生上台作口头报告;在英文论文的写作方面,蒋先生会不厌其烦地帮学生修改,有时甚至十易其稿。讲到以德为先,龙亚秋给我介绍了她耳闻目睹的两件小事:一是文革中蒋先生带教过的学生中有人起来揭发他,但文革后蒋先生并不以此为念,而对那些曾经反对过他、但确实有才气的学生,还是尽力举荐;另一件事是在乘电梯时,有机所的人经常可以看见蒋先生往往会最后一个离开,因为他通常会按着开关,直到大家都离开后,他才松手自己出去。这样一种在蒋先生已是很习惯的举动,却让有机所许多人感受到一种真善美的人格力量。至于蒋先生在学术上为了一个数字的可靠性而反复验证,决不允许作假的事例就更多了,龙亚秋说她至今保持一种比较低调务实的处事风格也与受蒋先生的影响有关。

龙亚秋说当时有机所的研究生都叫苦,一方面要作大量实验,一方面又要挤时间看文献,以致有部分研究生实在吃不消而中途退学。但也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磨炼下,有机所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研究人员。有一个现象或许很能说明问题,这些年来凡是有机所毕业的研究生到一些国际上知名的实验室、公司深造,都获得很好的评价,以致到后来,甚至没能坚持到最后拿到毕业证书的研究生申请出国也比较容易得到国外教授提供的位置和资助,由此可见有机所这块招牌在国际上有机化学界的影响力!

龙亚秋1996年博士毕业后,于次年申请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并很快获得批准。受益于有机所6年的扎实训练,龙亚秋很快就适应了国际一流研究机构工作,较快完成了从有机化学合成到生物化学领域多肽化合物、药物开发的转向。在癌症研究所3年期间,由于是和世界上最好的科学家一起工作,她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国际化科学视野的训练,学会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合作,学会了宽容。

NIH的3年使龙亚秋亲身体验到国际一流的研究机构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机构。龙亚秋介绍说,在NIH学习机会特别多,除了各种报告会不断外,还开设各种讲座,鼓励员工学习,从专业课程到帮助外籍人士熟悉美国生活,如怎样合理纳税、怎样得到法律援助等各种知识都有专门的培训。龙亚秋所在实验室的美国老板已有50多岁,但仍在不断学习新的课程,他的观点是生命科学的进展实在太快,必须尽一切可能抓紧时间学习,否则很可能会被淘汰。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龙亚秋的创新潜能得到大幅提升,在美3年期间她完成了10多篇论文,申请了两项美国专利,但可能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如何带领一个团队去攻克一些最值得攻克的难关。一句话,她有了更多的自信心。

正是凭了这份自信心,龙博士3年学习期满后,放弃了有可能在NIH留下的机会,接受了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资助,回到了第二故乡上海。仅仅一年时间她就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的支持下,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领导着一个实验课题组,进行着抗肿瘤和抗艾滋病创新先导药物的研发。龙亚秋的科研想法很快得到了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委的重视支持,2002年她先后得到了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上海生命科学院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资助和支持。

在龙博士的实验室,我看到了她起草的一份关于“多靶点协同治疗艾滋病的新药开发”的项目建议书,龙博士拷贝了一份给我参阅。我觉得自己从这份项目建议书里看到的更多是,类似龙亚秋博士这样受过良好的科学训练、具有国际科研背景、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的中国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已经或正在挑起研究开发重担,这件事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可能远远超出历史上的洋务运动!

2003年新春将至,我和许多读者从内心企盼龙亚秋和许多正在实验室里拼搏的科研人员羊年吉祥、幸福,也祝愿中国的科技创新步伐能迈得更快些、更大些。

[江世亮采写自2003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