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
刘:下面讨论一下有关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拉普(Friedrich Rapp)在《分析技术哲学》中谈到技术哲学的性质与地位时指出:“技术哲学(1)既不是工程科学的元理论;(2)也不是社会学或历史学等独立学科的一部分;(3)更不能归结为某一哲学分支。它与认识论、社会哲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哲学和形而上学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从属于它们。”(中文版《技术哲学导论》,第19页)
拉普对技术哲学说了一系列“不”的这个否定性定义和非确定性界说,发人深思,该怎样理解?对一门学科下了一个否定式的定义,好像过去没有过。我领会拉普所说的技术哲学,是指以技术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哲理知识、一个跨学科综合知识领域、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看,技术哲学同日本和我们所说的技术论差不多。事实上,德国技术哲学界出版的著作,除了拉普的《分析技术哲学》(1978)外,还包含着不同学科对技术的研究成果,如胡宁(Alois Huning)的《工程创造:技术革命的功能》(1974)、罗波尔(Gunter Ropohl)的《技术系统论》(1975)、萨克斯(Hans Sachsse)的《技术人类学》(1978),伦克(Hans Lenk)的《技术的社会哲学》(1982)等等。不难看出,技术哲学属于从整体上研究技术与技术活动规律的综合学科或一个交叉学科群。把它仅仅看成传统意义的哲学分支学科,是不确切的。这个看法,不知波塞尔教授和李文潮博士二位意下如何?
波:关于拉普先生提出的这几点,当然是对的。但我的理解是,拉普先生的意思不是说技术哲学不是什么,可能是说技术哲学有什么特点,或区别于哪些其他的东西,如技术哲学与传统的形而上学不一样,与传统的本体论不一样,区别于传统的伦理学,因此,技术哲学是某种新的东西。这种否定性定义是说要将它同传统领域分开。我想那几位作者也会同意拉普先生的看法。要我来说的话,技术哲学是什么,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技术哲学不是技术社会学。区别在哪里?区别在于技术社会学从来不会出现规范性的定义。举个不好听的例子,死刑问题。执行死刑可以采用砍头的方法或其他方法,属于技术范畴。技术社会学家会对这种技术进行描述,再看其他人的反应;技术哲学家当然也要了解这些,但他的主要责任是反思,得出的结论是不管用那种办法,你根本就不能杀人,因为从哲学、伦理的角度看,国家根本没有权利决定一个人的生命问题(刘注:波塞尔的观点显然同德国法律与伦理观念相关,因为德国刑法已取消死刑)。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描述,一个是规范。规范性应该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
李:我想说两点:科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有文化背景的差异。大西方,由于文化与历史的原因,大约从上世纪以来哲学对待自然科学与技术一般是采用批判、反思的态度。但在贫穷的国家,在吃饭问题还未解决、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要唤起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态度还为时过早。举个简单的例子:外国朋友在中国观光后,常常抱怨北京的高楼太多,传统的四合院越来越少,好心地建议不要重犯他们的错误。话是对的,但要解决大家的住房问题,还是高楼来得快。
至于技术哲学属于什么性质这个问题,首先我对刘老师发表的有关德国技术哲学研究的文章,他对德国技术哲学现状的了解程度,感到钦佩。由于我不是研究技术哲学的,所以有些情况,除了伦理学,我是从他的文章中了解到的。从内容来说,做点补充。我想说的同我在德国20来年的经历有关。我本人讲哲学不喜欢先下定义。在德国讲中西哲学十几年,对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我从来采取不讲、不讨论、也不回答的态度,要纠缠起来,没完没了。技术哲学研究什么?属于什么?我主张这方面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只要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愿意怎么做,就让他去做,只要讲究一点方法就行了,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至于他搞的是技术哲学,还是别的学问,只是个归类问题。归类当然有用,但归类不当,有时会得出很荒谬的结论。关于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范围,我主张方法多元、主题多元、研究的范围与对象多元。
波:工程与技术,工程科学或技术科学,技术哲学或工程哲学,相互之间没有必要区分,也很难区别开来。要分的话,可以分为教工程学的人与应用工程技术的人。
关于哲学的学科性质:广义哲学与狭义哲学
刘:我想顺便讨论一下和刚才谈到的问题相关的一个问题:哲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述拉普关于技术哲学的界说和下面几件事,促使我想到哲学的新概念问题。
与技术哲学相类似,在德国和其他欧美国家,科学哲学(Wissenschaftsphilosophie,philosophy of science),同科学论(Wissenschaftstheorie,theory of science)、科学学(现在多用Wissenschaftsstudien,science studies,不再用Wissenschaftswissenschaft,science of science)等学科名称的含义相近,虽然它们在语境、语义上有所不同,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等价的,都是以科学整体与科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领域。这里,科学哲学中的哲学,似乎和原先一般哲学的含义不同了。哲学似乎可以分为作为跨学科综合知识领域的广义哲学和作为传统形而上学含义、高度抽象知识领域的狭义哲学。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是,技术哲学奠基人恩斯特 · 卡普(Ernst Kapp)的一部早期著作《比较地理学》,德文书名Philosophie oder vergleichende Erdkunde(1845),直译应为“哲学或比较地理学”。Philosophie一词在这里是否带有普遍、一般的含义?如果这样理解哲学一词,该书也可译为“普通比较地理学”。
在某些国家(如英国)和地区(如中国香港),大多数学科的博士学位历来都叫“哲学博士”(简称Dr. Ph),延续至今,并不限于哲学学科。虽然Dr. Ph.学位名称未变,但其中“哲学”的含义却不一样。也许这还受到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哲学”含义的影响。显然牛顿的自然哲学就是自然科学。
这几件事使我感到在德国、在欧美,哲学的内涵似乎有多义性,而且哲学从古至今,其含义在发生变化。这导致我对哲学这个学科门类名称的含义产生一种新的看法:哲学这一知识门类从古代朴素、笼统、模糊的综合知识领域,到近代以来分门别类研究的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哲学与科学相分离,再演变为哲学与科学在更高程度上的结合,并在更高层次上成为各个学科共同研究同一对象的跨学科综合知识领域的代名词,这是一个正、反、合的上升过程。我们通常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把哲学放在人类知识体系中抽象程度最高的知识层次,在人们心目中哲学是远离现实生活的。从古希腊哲学到今日欧洲哲学,哲学学科的内涵有什么变化?我对哲学的新内涵界定是否合适?想听听二位高见。
波:就概念问题作一些说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时期,费希特提出的科学论(Wissenschafslehre)表示当时对科学的理解,认为有一个包括了伦理与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的总科学。20世纪初的逻辑实证主义注重分析,专门分析科学中的理论是什么,便用了Wissenschaftstheorie一词。纳粹时期,这些逻辑实证主义者逃亡到美国,将德语中的Wissenschaftstheorie译为英文的Philosophyofscience,即科学哲学。由于受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德语中仍用Wissenschaftstheorie,但在德国最近10~15年也用Wissenschaftsphilosophie。为什么不再用Wissenschaftstheorie一词,这是因为人们发现了逻辑实证主义方法应用范围太窄。顾及到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甚至科学中含有的形而上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出现,便出现了德语中的Wissenschaftsphilosophie即科学哲学。在科学哲学概念中,不包含科学心理学,从而出现了science of science,WissenschaftsWissenschaft。这个科学的科学是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对象的科学。我希望有一个大的概念,包括所有的东西,但实际上现在是不成熟的。(刘则渊注:据我了解,在洪堡大学和德国其他一些大学有一支从事科学学研究的人员队伍,他们搞的Wissenschaftswissenschaft,science of science,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并不限于人文与社会科学,这可能同前苏联东欧科学学的影响有关,他们至今还同俄罗斯、乌克兰和东欧国家的科学学界保持学术联系。不过,近年来他们采用的科学学概念是欧美国家普遍使用的science studies,即Wissenschaftsstudien)。
关于Dr. Ph的名称,完全是由于历史形成的关系。中世纪时,欧洲大学中有四个系,艺术系(就是哲学系)、医学系、法学系、神学系。艺术系中包括自然科学、数学、几何、逻辑学等,从这个系毕业的都是哲学博士。我父亲学的是数学,获得的是哲学博士。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攻读的数学学位,也是哲学博士。自然科学与哲学的真正分开,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事情。关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其实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和哲学没有分离开,没有自然科学这个概念,所以就叫做“自然哲学”。哥廷根科学院在19世纪时分两个科:一个叫哲学科,还有一个叫实验哲学科。实验哲学实际上就是自然科学。关于卡普的那部书,我没有读过。从书名使用的哲学一词看,是强调“比较地理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在19世纪中期,地理学作为一门学问正蓬勃兴起,在这之前人们只是收集了一些资料。
关于哲学的概念,哲学是一种反思的形式,是先于其他学科的。哲学针对的问题是普遍的,因此技术哲学应区别于具体工程领域的哲学,如计算机哲学或其他某一种技术的哲学。
刘:如果我对哲学新概念的看法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现代哲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知识领域,不妨称之为广义哲学。它是对作为朴素综合知识领域的古代哲学的扬弃基础上的复归。这样,对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即具有高度抽象的、形而上内涵的经典哲学形态,也保留其应有的地位,不妨称之为狭义哲学。刚才波塞尔教授讲到普遍意义的哲学和具体技术的哲学,似乎也有这个意思。
李:不过你提出的广义哲学和狭义哲学,在德国有类似的说法:硬哲学和软哲学。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是硬哲学;软哲学指的是生活哲学、生命哲学等等。
刘:我想就刚才波塞尔教授讲到的是否有一个大的统一的科学,补充介绍一个情况:我国一些大学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和日本的几所大学正在开展知识科学(Wissenswissenschaft)的研究。无论什么知识,经验知识还是科学知识,也不管哪门科学的知识,都是知识科学的研究对象。当然现在还不是很成熟。我们已经召开了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吸引世界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知识科学问题。
波:当然这是可以的。不过已经形成的概念是很难改变的,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一下子改变,只能逐步形成大的统一的概念。比如技术,德文有两个词,一个是Technik,即通常所说的技术,另一个是Technologie,即技术学。可是到英文里就变成了一个词technology,分不清是技术还是技术学。就像海豚(dolphin)过去曾误认为是一种鱼,今天我们知道它不是鱼。
李:在两种语言差异很大,特别是在西文与汉语之间差异更大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发生误解。今天讨论中就存在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对某种概念的误会。再如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们对唯心主义的理解就有一点委屈西方人了。
(吴晓江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