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理念是对事物精神本质的科学认识,也是指导事物实践发展的思想依据。推动技术预见在我国的发展,必须首先明确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技术预见的理念是渗透在技术预见理论、方法和实践之中并已初步形成共识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思想观点,总体上讲就是“前瞻科技,抉择未来”,大致包括未来观、科技观、发展观、决策观、政府职能观、行动价值观等六个方面。掌握了这些理念,就等于抓住了理解技术预见的关键词,找到了推动技术预见的着力点。

技术预见的未来观

面向未来是技术预见的出发点,也是技术预见的第一理念。如何理解“技术预见”一词中的“预见”,包括其他称为“预测、前瞻、展望”的,我认为应该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仅从中文字面上来理解。因为从英文Foresight的含义特别是各国技术预见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这里的“预见”不是单纯的预测未来,而且包含了理性选择未来、主动塑造未来的意思,实际上更加强调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预选”,蕴涵了一种新的未来观。

这就是:1)乐观性,认为未来是充满希望的;2)挑战性,认为未来是面临激烈竞争的;3)可预见性,认为未来是可以也能够通过现有的知识和人类的聪明智慧进行早期预见的;4)可塑性,认为未来是可以改变和选择的,未来存在多种可能性,哪一种成为现实,取决于多数人的意志和选择,这是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的重要区别;5)建设性,认为未来是需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准备的,机遇只偏向有准备的国家、地区和人群。强调一个社会不断了解、应对新变化的能力,强调未来取决于现在的认识,更取决于现在的行动,并建立了现在——未来——现在的发展模式。

如澳大利亚技术预见强调“控制未来,塑造未来”,通过识别三种未来:一种是“一切照旧”的未来,一种是新的变化的未来,一种是社会希望的未来进行预见,并同时提出了需要把握的六大关键要素,即对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要,对以技术为主导文化的社会的需要,对全球化过程中抓住机会的需要,对建立前瞻性科技体系的需要等。而日本技术预见实际上建立了一个与国家技术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政策的贯彻实施联系在一起的开放式系统,它展示的未来是可预见的未来、可实现的未来和优先给予关照的未来。

技术预见的科技观

聚焦、审视、把握现代科技是技术预见的立足点,也是技术预见与其他各种预见的根本不同。不过“技术预见”一词中的“技术”,像“预见”一词一样,不能进行传统的狭义的理解,它已不是单纯的技术,而是与科学、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结合的“大科技”意义上的技术,并有许多新的特点,体现了一种新的科技观。

这就是:1)重要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国家或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科技负载了重要的战略价值。对科技重要性的认同,是技术预见产生的时代背景,重要性认识程度越高,技术预见的绩效越好。技术预见在20世纪90年代所以能够形成全球性大趋势,正是反映了现代科技在国家或区域发展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的形势要求。2)创新性,技术的本质是创新的,创新和竞争的本性或重心是不断前移的。农业经济时期,竞争以昨天为主,农民主要根据昨天的经验进行生产。工业经济时期,竞争以今天为主,工厂根据今天的市场安排生产。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发展的知识经济时期,竞争将以明天为主,要适应和把握明天的新的变化。技术预见正是要引导和促进技术创新。3)一体化,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日益紧密,融为一体,必须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4)全球化,科技问题全球一致、科技活动全球组织、科技资源全球流动、科技成果全球共享,科技标准全球统一,必须有全球眼光。5)两面性,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会为人类带来福利,也会有负面效应,必须坚持发展与规范的统一。

如日本第七次技术预见就有一个新特点,明确增加了社会经济需求组,重视技术研究组和社会经济需求组的紧密结合,还开展了“21世纪的科学技术模式”所要求的哲学、伦理以及同社会的关联等调查内容。欧盟的“未来计划”,包括了“政治与经济背景”、“人口统计与社会发展趋势”、“自然资源与环境”、“信息、通讯与信息社会”、“生命科学与生命前沿”五个方面。英国技术预见发生了“三代”发展模式的转变。第一代模式发生在20世纪70~80年代后期,以技术内容为主,强调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按技术领域构成划分进行工作,主要参与者是技术专家和少量的未来学家。第二代模式发生在90年代初期,内容上增加了市场因素,强调实现技术与市场互动,按产业、服务部门适应于经济需求的结构展开,主要参与者是学术界和产业界专家。第三代模式发生在90年代后期至今,强调满足技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内容为主,按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分主题结构展开,强化了政府作用和全方位的社会参与。第二轮预见计划又提出了七点原则:拓宽关注范围、更多的参与性、包容性、高质量、互动、连贯性、全球眼光。运用了STEEP分析法,强调对社会因素(S)、技术因素(T)、经济因素(E)、政治因素(P)的综合比较与分析。更加鼓励跨部门协作和社会参与,还设立了教育、技能、培训和可持续发展等主题组,启动建设了向社会开放的技术预见知识库。

技术预见的发展观

超越现实,跨越发展是技术预见的落脚点,也是技术预见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主要体现在:1)主动性发展:强调超越现实障碍,不拘泥于现有条件,把握新的机遇,谋求新的发展。2)长期性发展:强调超越短期行为,树立长期目标,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如主要国家的技术预见,按时间跨度区分尽管包括短期(5年)、中期(10~15年)、长期(15~30年)三种,但一般均以10~15年为重点。3)系统性发展:强调超越局部利益,实现资源整合、多元互动。如英国第一轮技术预见,强调技术与市场的互动。第二轮预见计划,强调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全面整合。现在,技术预见要重视未来发展中科学技术的“能力推动”,更重视未来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市场对科技的“需求拉动”,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4)战略性发展:强调超越传统的常规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推动跨越式发展。聚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战略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和通用新技术,是技术预见的关注焦点。技术预见的概念就从一个侧面明确的表达了这一思想,如得到了世界多数专家学者认可的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教授马丁(B. Martin)对技术预见的定义:即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研究,其目标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选择那些对经济和社会利益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群。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定义也基本相近:即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未来长期发展进行的系统探索过程,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和战略研究领域。5)可持续发展:强调超越科技发展可能产生的新的问题,关注未来技术可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包括对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着眼于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技术预见的决策观

支撑和辅助决策是技术预见的根本手段,也是现代科技决策的发展要求,是技术预见价值性的来源。

随着现代科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大大增强,科技与社会相互影响的深度、广度、速度和力度大大提高,改革现有的科技决策机制,重视专家集体的智慧,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既是科技自身的发展要求,也是科技时代的公众意愿。因为现在的科技决策,实际上已经是影响公众利益的问题,也是任何个人难于凭经验能够胜任的。技术预见的决策观具有并强化了科技决策三大理念。这就是:

科学化 技术预见强调现代科技决策要集中专家智慧,采用科学方法,遵循科学准则,规范操作,滚动发展。技术预见最广泛运用的方法——德尔菲法实际上就是大规模的专家战略意见和建议的集成与分析工具。

社会化 技术预见强调公众参与科技决策,重视科技决策的社会沟通与交流,重视从社会的角度看科技,并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如日本未来工业研究所所长——长谷川洋作提出了“技术预见的失败学”问题,并分析了日本在信息领域进行预见的若干教训。①轻视了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等非技术因素。②德尔菲法的局限性,容易忽视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非共识技术。③专家构成的问题,必须邀请哪些在考虑技术发展的时候能够把注意力转向技术以外因素的社会科学家的人文系统的专家。美国最著名的科学选择的标准——温伯格准则,包括内部准则和外部准则两个方面,其重要性之一就是提出了科学选择的最有效标准应该来自于被评估学科或领域之外,而不是仅从内部得出,对某一重大项目的评判,要考虑整个科学体系的问题,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甚至道德上的意义。这一准则经布鲁姆利的发展,即在内部准则和外部准则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结构准则,强调要从相互依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结构体系运行中进行分析和评判,现仍在美国优先领域选择实践中得到重视和应用。

制度化 技术预见对科技决策的支持,具有合法性、政策性、组织化、职能化。如美国国家关键技术选择就是根据国防授权法而组织开展的,英国技术预见也是在1993年5月26日由内阁贸工部发布的英国科技政策白皮书《运用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中提出的,这是英国20年来第一个国家科技战略报告。离开法律、政策的支持,技术预见是无法进行的。

技术预见的政府职能观

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的技术预见,最有影响的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政府科技职能的认同和重新定位,直接影响着技术预见的进程。如英国在1983年,内阁与应用研究开发推荐委员会就联合委托进行了一项研究,主要针对美国、日本、法国及德国的技术预见计划进行专门探讨,并有意仿效,但由于这项主张与执政的撒切尔夫人“有限政府”的理念相悖而作罢。直到1992年新首相梅杰上台,开始对英国科技政策作进一步的调整,强调了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才得于实施。

技术预见的政府职能观强调政府具有发展科学技术的领导责任,应该发挥引导、促进、规范科技发展的宏观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科技资源的效率,为科技发展提供政策、环境、条件,而所有这些既向政府推动技术预见发展提出了要求,也赋予了技术预见明显的政府主导特征。

为什么要开展技术预见活动?OECD曾经总结出了4条理由,其中,政府如何承担企业无法单独承担的创新成本和技术风险,在无法满足所有学科发展需要的情况下,有限科技基金如何通过选择优先支持项目进行合理分配,以及政府具有的构筑和加强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内各成员之间的联系的责任,引导社会关心长远发展战略问题的使命,促使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未来技术发展的机会的职能,防止科技发展可能的负效应的问题等,都赋予了技术预见的政府主导特征。

技术预见的行动价值观

技术预见中的预测——决策——行动是三位一体的,预见导向行动,既重结果收益,更重过程收益,是技术预见价值观的精神本质。

技术预见的结果收益是指技术预见的结论和建议,有利于提高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与政策制定水平,促进科技经济资源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引导研究机构、企业与社会的科技活动。如英国第一轮技术预见报告发布后的两年时间里,先后举办了技术预见活动600场,发送结论报告13万份,许多专业协会、贸易组织及研发单位,纷纷基于该报告,制定出自己对应的计划和活动。社会知名人士也对技术预见给予高度的评价,如ICI经济学家社团主席里查得 · 佛里曼认为“预见所提供的影响未来的能力远远超过预见本身”;《英联邦工业》杂志主编霍华得 · 大卫也认为“预见时代来到了,政界和商界必须采取行动把它放在首要位置”。

同时,许多区域性预见代表人也推动展开了区域性预见活动,如苏格兰高等教育经费委员会划拨1000万英镑资助预见过的高优先技术,并启动了自己的预见计划,设立了预见论坛和“预见节”。北爱尔兰也针对区域特点,提出了对应的预见报告。政府及研究机构参考技术预见的建议,提供了1000万英镑设立技术预见协作奖,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一同发展技术预见计划提出的高优先技术。1996年,政府出资3000万英镑举办预见竞赛,鼓励合作的研发计划,这个活动共吸引企业单位对应投资6200万英镑,总共促成了24个重要的合作项目。

技术预见的过程收益指通过技术预见的活动过程,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长远意识、战略观念、共同理想,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成员的沟通、交流、理解与合作,有利于推动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进程。

对此,英国技术预见专家马丁(Ben Martin)将其概况为5个“C”:沟通(Communication)——技术预见促进了企业之间,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企业、政府和学术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集中于长期目标(Concentration on the Longer Term)——技术预见改变了人们将注意力集中于短期、紧迫的现实问题的习惯,促使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将注意力集中于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着眼于国家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协商一致(Consensus)——技术预见就想要创造的未来世界的图景达成一致的认识。协作(Coordination)——技术预见揭示了共同目标并提供了有关各方相互协作的可能。承诺(Commitment)——技术预见会形成有关各方对具体合作项目的意向和承诺,并付诸实施。

技术预见的多种理解及在我国的发展意义

“面向未来的意识,聚焦科技的观念,战略决策的本质,跨越发展的思想,政府主导的特点,重在行动的精神”,这就是技术预见的基本理念。从上述理念出发,关于技术预见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可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第一把技术预见理解为一种新的战略分析与集成的工具;第二把技术预见理解为中长期科技战略规划的重大预研项目;第三把技术预见理解为前瞻科技、揭示机遇、引导创新、促进发展、抉择未来的社会系统工程;第四把技术预见理解为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沟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第五把技术预见理解为了解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及各国未来发展动向的窗口;第六把技术预见理解为新时期政府改革和加强宏观科技管理应该要做并要做好的工作,第七把技术预见理解为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新的方式和过程。当然,这七种理解从精神本质上是统一的。

从以上关于技术预见的理解出发,我们认为技术预见在中国的发展,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

(1)强化科技开创未来的战略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观念。技术预见的理念真正贯彻并强化了“科教兴国”的思想,并坚持和确立了科技、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相互协调的发展观。

(2)聚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增强科技的综合竞争能力。技术预见对战略研究领域、国家关键技术的选择和支持,指明了国家或区域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抢占先机,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3)促进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方式的转变。使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方式从“事后评价”到“事先设定”,从“自然发生”到“自觉选择”,从局部、短期考虑到整体、长期谋划,从单向思维到双向或多向互动等。

(4)提高科技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科技政策与管理、战略与规划越来越需要广大专家的智慧和社会公众的参与。“技术预见”实际上也是一种决策模式,提供了政府、产业界、学术单位、研究机构乃至社会公众对科技与社会发展供给与需求之间进行深入了解和沟通交流的平台,它改变了过去往往由少数个人作出判断的决策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决策的真正实施。

(5)引导科研选题,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技术预见确定的领域和项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行性,对研究机构和人员进行科研选题,对政府和企业进行投资,对科技经济资源的配置会产生重要的导向作用。

(6)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与体制转换。技术预见强调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重视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机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协作等,对改革传统的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有重要意义。

(7)推动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进程。技术预见展现了现在→未来→现在的科技与社会发展图景,它的广泛社会参与性,使得技术预见实际上也成为一个创新文化的塑造过程,科学普及的过程,社会理性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7.14

参加首届“全国技术预见研讨会”的部分代表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