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作为上海市科委“十五”期间的创新举措,去年上海完成了一项重大科技项目——《“十五”上海科技重点领域技术预见工作研究》(简称“上海技术预见”报告)。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在市科委的领导下,依托众多专家的建言献策,在信息、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8个重点领域进行了技术预见,完成了400多篇世界最新科技动态报告和180多个重点领域备选项目,为上海市的科技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去年12月中旬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联合在沪召开了首届“全国技术预见研讨会”。为将技术预见的内容及理念介绍给大家,本刊选登了本次会议的部分论文,作为“技术预见专题”推介给读者。
图为首届“全国技术预见研讨会”一场景
开展技术预见的重要意义
技术预见是对未来较长时期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其目标是确定具有战略性的研究领域,选择对经济和社会具有最大贡献的技术群。技术预见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国家战略计划的重要基础。“十五”《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见工作”。
开展技术预见是促进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日本影响,美、英、德等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技术预见或国家关键技术选择研究。与此同时,韩国、泰国、匈牙利和南非等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纷纷结合国情,从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开展了技术预见工作。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组织大规模技术预见调查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日本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后,单一技术引进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了保持世界领先的经济地位,加强自主创新,实现技术优势,从1971年开始,原日本科学技术厅开始组织实施技术预见工作,以后每5年进行一次,至今已公布了7次技术预见调查报告。在美国,总统办公厅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指定组建国家关键技术委员会,从1991年起开始实施国家关键技术调查,目前公布了4个国家关键技术研究报告。1993年3月,英国贸工部在其发布的科学、工程与技术白皮书——《实现我们的潜力》中首次提出把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预见计划”。作为英国政府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把保证国民财富不断增长、国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技术预见的主要目标。到目前为止,英国已完成了两轮技术预见调查工作,现在正在进行第三轮的技术预见。
当代技术预见的主要特点
当代技术预见的特点:一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把技术预见或关键技术选择作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一项重要职能定期开展。二是通过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专家的分散智力综合起来,从而形成战略性智力,正确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和挑战,寻找适合本国发展的技术和发展方向。三是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分析未来科学技术,重视预见基础上的综合分析,实现从预见到选择的认识上的跨越。
没有选择的程序,也就是说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可能难以满足目前中国的决策水平或者是决策需求。所以我们的设计方案既重视过程又注重结果。
我国开展技术预见的重要意义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的需要 随着科技活动规模的扩大,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对科技需求日益增加,我国科技不断接近世界前沿,对于科技发展前景和路径的意见分歧程度增加。这就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通过技术预见把握科技趋势,研究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和影响,从而对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各技术领域的发展态势,以及制约我国重大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明确的意见。这样的技术预见需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长期研究,作为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工作基础。
科技计划体系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管理部门为了做好宏观管理工作,应当通过大规模的技术预见和关键技术选择的研究,明确发展目标,把握各个技术领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以便集中科技投入,取得更为切实的投资效果。连续的技术预见研究可以为经常性的科技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规范的基础。
政府、科技界和产业界加强联系的有效桥梁 技术预见是集合各方面专家创造性思维的有效系统,是加强政府、科技界和产业界相互联系的学术性渠道。技术预见需要扩大社会参与度。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广大技术人员和社会公众参与技术预见奠定了基础,使全方位地了解各个社会层面对未来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和发展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充满活力的技术创新网络,为实现国家目标服务。
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力措施 政府的科技管理职能正从单一的指令性计划向宏观规划,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指导等多功能的组织与协调方面转变。政府的科技管理更多地依靠对科技未来方向的把握。市场经济法制化条件下的政府的科技预算必须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性支持。同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未来科学技术的信息,是保证公众知情权的重要内容,也是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
总体目标
以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指导,通过对近、中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当优先发展的关键高技术群,为“十一 · 五”科技规划的制定提供相应支撑,为较长时间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探索方向,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技发展趋势的信息,为逐步形成科学、民主的科技管理决策体系奠定基础。
主要任务
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科技需求的分析
从我国近中期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预见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研究什么是最需要的技术,如何拥有这些技术。通过情景分析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内外部环境因素。
开展未来10年左右时间我国高技术重点领域发展趋势的调查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家所确定的科技发展重大专项,选择若干领域开展德尔菲调查,全面分析和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调查的重点是收集专家对未来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预见性意见,如各项技术对我国的重要度、对技术可能实现时间的预期、技术的市场机遇、影响技术实现相关因素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发展技术的途径以及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等。对目前未曾出现过的可能的技术突破进行探索。同时,对信息、生物和新材料等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中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关键高技术群
在各领域技术预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精心筛选对经济增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的关键高新技术,为“十一 · 五”科技规划提供依据。
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预见信息管理系统,扩散技术预见成果,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预见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积极探讨有效运用技术预见信息管理系统,形成民主、科学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决策新机制。
技术预见领域的选择
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材料与加工、先进制造技术、信息与通信、资源与能源、生命科学、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农业、海洋地球和空间、服务等。我们建议我国的技术预见应该包括八个领域,它们是:信息、通讯、生命科学、新材料、资源与环境、能源、先进制造技术、能源交通运输与城市建设。但是在实际的讨论过程中,最后确定的是信息与通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以及新材料三个领域,专家对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优先性评分最高,建议作为首选领域。21世纪信息通讯技术是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最重要的领域,通过发展信息技术,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从交通、娱乐、交流等基本方式。信息通讯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该领域也是我国近10年来和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潜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或原子水平上揭开生物构造和遗传的秘密,对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生态环境、食品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21世纪,生命科学将可能发展成为新一轮自然科学的中心。预计未来二三十年内,人类认识自身和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知识将产生革命性的进步。脑科学的进展将进一步揭示人类思维智慧的本质,并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巨大作用。生物技术在DNA重组、细胞培养和DNA芯片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术业。该领域市场潜力突出,有望成为继信息通信产业以后高技术产业新的生长点。我国在该领域与国际差距相对其它领域而言较小,将对我国的医疗、制药、农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科学已从对成份、结构、性能关系的研究演变为对材料的成份、制备、结构、加工、性能等的综合系统研究,其显著特点是材料科学与材料技术密不可分。21世纪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型先进材料的发现和发展。21世纪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功能化、复合化、智能性特征,最活跃的将是信息功能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陶瓷、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该领域由于具备广泛的应用性,对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
组织形式
技术预见研究总体组
由科技部发展计划司组织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相关单位和有关知名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及各领域研究组组长组成。总体组的职能大体上是:进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分析,确定技术预见领域,组建领域研究组;建立德尔菲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调查问卷的设计标准,问卷调查以及分析处理程序,编写技术预见调查工作方案,进行方法培训,具体参与各领域预见调查的工作;调查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组织、协调各领域组的研究工作,及时沟通阶段性研究成果,审查、调查各个领域的问卷报告,建立和维护技术预见的信息管理系统;组织和开展技术预见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
重点高技术领域研究组
重点高技术领域研究组由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管理人员和来自企业的有关专家组成。主要负责本领域的技术预见调查和关键技术的选择工作。信息和通讯技术的主要合作伙伴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生命科学技术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科技部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新材料的合作伙伴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重点高技术领域专家网络
由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和国外著名专家组成,每个领域约150~200人左右。
注重专家结构的合理性,不仅要选择技术领域的专家,还要选择企业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人员;来自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管理人员比例不应低于30%;要考虑专家年龄、性别、部门、地区等因素,45岁以下年轻专家比例要达到30%以上。